2020-04-29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劉江勤
文丨劉江勤
圖丨來源於網絡
相信很多父母在門診都遇到各種疫苗被緩種的情況,非常鬧心。你想想,作為一名新手爸爸媽媽,看著小綠本本上打疫苗的時間表,興衝衝帶著孩子去了疫苗接種點,結果被告知不能打,那種心情如墜冰窟。
這些年我遇到過很多這種情形,新手爸爸媽媽會很害怕,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每次都要費一番唇舌來解釋。以前我在疫苗接種本上還能找到一頁稱為「WHO推薦下列哪些不應該作為疫苗接種禁忌的情形」,但現在這一頁也消失了。所以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1
哪些問題影響了疫苗緩種?
1、黃疸:主要影響B肝疫苗的接種,其實翻遍各種版本B肝疫苗的接種禁忌,也找不到黃疸這倆字。到兩個月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時,絕大多數寶寶母乳性黃疸已經消退,就算有,看上去也不明顯。
那為什麼黃疸會成為緩種的理由呢?醫生擔心的是什麼呢?答案是急慢性肝功能損害。雖然目前有一些關於B肝疫苗的負面新聞,但其實很多疫苗的不良反應並不比B肝疫苗少。
2、 皮疹:你很難找到皮膚上一丁點痘痘都沒有的小孩,最多見的原因是溼疹,溼疹合併免疫功能缺陷。這個概率有多高呢?有一個經常提起的免疫缺陷伴有溼疹的疾病叫Wiskott-Aldrich Syndrome,其發生率1-10個/百萬人。其他像紅疹、尿布疹、痤瘡、血管瘤、白斑、蚊子包等都出現過導致緩種疫苗的情況。
3、 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為什麼需要緩種疫苗呢?真的很不能理解。室間隔缺損呢?我認為也不需要緩種。相反,這類兒童容易患肺炎,應該及時接種才對。
4、 對雞蛋過敏:主要影響的是流感疫苗和麻腮風。其他疫苗跟寶寶雞蛋過敏沒有關係。
5、 肛周膿腫:遇到過兩次因為這個原因緩種疫苗的,完全不能理解這兩者有啥關聯。
6、 白細胞高:不能理解。
7、 早產:早產的嬰兒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更應該及時接種疫苗。對於早產兒,應該按照實際月齡接種,且儘可能多接種疫苗。有報導早產兒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比足月兒風險高,但是,益處遠大於不良反應風險。我遇到的早產兒父母,基本上都很能理解「風險」的含義。
8、 腦積水:遇到過一次,不能理解。
9、 臍疝:這是一個很奇葩的理由。
這個list還可以列很長,基本上只要有那麼點說的上來的醫學名詞,都可能成為疫苗緩種的理由。
2
緩種疫苗有問題嗎?
1、 延緩了特定免疫的建立;
2、 減緩了嬰兒免疫功能發育;
3、 給家長增加了麻煩;
4、 給醫療機構增加了負擔。
3
有解決的辦法嗎?
呼籲了這麼多年,我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不了的原因並不是社區醫生不會判斷這些問題是否影響疫苗接種。如果去給社區醫生上課,講解疫苗接種禁忌症,真的是南轅北轍。其主要原因是接種疫苗不良反應引發的醫療糾紛。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有一定概率,任何人都可能發生。
不良反應又分為輕症和惡性事件:
輕症事件包括發熱、出皮疹、肌肉酸痛乏力等,通常數天後會自愈;
惡性事件則是致死或致殘。前者可能很多都沒有辦法登記追蹤到,後者則會有明確的登記和分析處理。無論輕症還是惡性事件,都可能引發醫療糾紛。
如果發生任何不良反應都怪罪到社區醫生和醫院頭上,明顯沒有道理,即便是惡性事件。醫生吃了幾次虧就會迅速調整,現實很無奈。緩種是一個最簡單而安全的處理方法,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換了我在社區,也會這麼做。
這也催生了免疫接種評估門診這類在我看來很怪異的服務。很難想像,免疫接種評估門診通過查免疫細胞表型等一系列很花錢的檢查來發現那些非常罕見的免疫缺陷疾病。這種評估門診的功能,也並不能排除免疫接種的不良反應。它的作用應該是針對那些高度懷疑免疫缺陷或者嚴重臟器功能損害的兒童,接受社區的轉診。也就是我認為的三線篩查。但是,現實是一線和二線篩查缺位了(之後準備專門寫一篇我理解的疾病篩查應該是什麼樣子)。
社區醫院當然需要在接種疫苗時甄別那些確有禁忌的兒童並轉診,同時應該儘可能為絕大多數兒童及時完成接種,並減少家長不必要的跑各種醫院、完成各種不必要的評估。這應該是社區醫院的功能定位和職責,而不是讓家長自行解決問題。如果讓我來解決這個難題,我的方法是:用該社區適齡兒童疫苗接種率來考核社區醫院。因為,只有把完成免疫接種當成與自己核心利益有關的事情來做,才會有成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打疫苗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