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做了家長後,孩子就成了父母的軟肋,恨不得給孩子所有的愛。
被父母疼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但是疼愛一旦過了頭,孩子就會被慣壞。
被慣壞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幾個特點,家長們快來看一下,如果你家孩子有這些表現,那就要引起重視了。
「尊老愛幼」是優良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很多被慣壞的孩子卻不知道怎麼「尊老」。
前幾天,晨媽看到了一條新聞,著實讓我感到痛心。
就因為媽媽的一點小疏忽坐錯了車,孩子就踹打生自己養自己的媽媽,隔著屏幕,晨媽都感覺到了心寒。
我隨便翻了翻評論才知道,類似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不尊重長輩的孩子都有一個共性:一點不開心就對長輩爆粗口,更加不開心就對長輩動手。
當孩子頂撞或者反駁父母時,他們沒有及時地阻止,而是選擇任由孩子發展,這樣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對的。
時間久了之後,就會養成目無尊長、口無遮攔的壞習慣。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老人為了逗孩子,會以開玩笑的方式讓孩子打家長。
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小時候敢打罵家長,長大後就敢做出更過火的事。
如果孩子第一次越矩的時候,家長就及時制止,而不是一味的嬌慣,那麼孩子就會知道什麼叫「尊重長輩」。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會平白無故,有因必有果,孩子對長輩的不尊重,可能就來自於你日常對他的慣。
所以,各位家長們要記住:一旦孩子有了不尊重家長的苗頭,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慣壞了。
被慣壞的孩子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脾氣差,並且不分場合不分時機的爆發。
之前有一次帶蛋蛋去遊樂園,看到了一家人,讓我印象很深刻。
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走在幾個人中間,同行的還有孩子的爸爸媽媽和奶奶。
爸爸媽媽幫孩子背著書包,而奶奶則是拿著各種零食「殷勤」的餵孩子。
到了玩過山車的地方,孩子非要奶奶陪他一起玩,奶奶再三解釋有心臟病不能玩。
孩子的爸媽更是在一旁哄孩子:「等會給你買冰淇淋吃好不好,爸爸媽媽都陪著你,讓奶奶在這邊看著東西好不好?」
本來我以為小孩子鬧鬧也就完了,誰成想,這孩子根本不買帳。
直接躺在地上「哇哇」地哭了起來,嘴裡還嚷嚷著:「奶奶不願意陪我,你們都不疼我,我討厭你們!」
孩子的爸媽見狀便著急了起來,趕緊求孩子不要哭不要生氣。
奶奶的反應更是讓我大吃一驚,奶奶趕忙給孩子認錯:「是奶奶不好,奶奶陪你玩過山車好不好。」
後來,工作人員告知這一家人:「不允許年紀過大或者有疾病的遊客乘坐過山車。」
見到這樣的狀況,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玩了別的項目,嘴裡還罵罵咧咧的。
這個孩子任性、肆意妄為,一旦達不到自己的預想就發脾氣,這就是很明顯的被慣壞的表現。
如果不及時改正,長此以往下去,我很難想像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時候我們能從孩子嘴裡聽到這些話:
你不讓我吃冰淇淋,我就不吃飯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寫作業
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睡覺
這些「威脅」家長的戲碼,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不並不是一個好的狀態。
被家長慣壞的孩子,才會習慣用這種「談條件」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之前在看一檔親子節目時,裡面的吳尊就經常用這個方法來「賄賂」自己的孩子NeiNei。
有一期節目,吳尊拿出一張火車票問NeiNei是什麼,NeiNei說是卡片。
當吳尊拿出棒棒糖後,NeiNei立馬改口說是火車票。
NeiNei似乎已經習慣了爸爸給自己棒棒糖,而且似乎只要不給棒棒糖,就不用心思考。
相信在生活中,很多寶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其實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現在孩子還小,談條件的籌碼可能是零食,如果家長還如此的慣著孩子,那麼長大後談條件的籌碼可能就是離家出走,甚至更嚴重的事情。
所以,家長們要對孩子「狠心」,不慣著孩子,不給孩子談條件的機會。
這樣才能保證以後的教育,不落得無法收場的境地。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慣著孩子不是愛他們,而是害他們。
如果孩子有上面這些表現,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個「被慣壞」的孩子,走到哪裡都不會得到別人的喜愛。
對孩子說「不」,才是愛他們正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