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招成績陸續發布,中專招生也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尤其是近幾天,多數中專學校三年制基本已招滿,3+2專業預報名也基本超額報滿,只待省線出來確定最終名額。但同時也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180分的學生被錄取,310分的學生卻報不上名。這種在高中、大學錄取中,不可思議的招生情況,在中專卻真實上演著。
有貓膩?其實不然,這種情況在中專學校其實也是見怪不怪,且看我細細分解。
一、中專招生註冊制,決定了招生是先來後到,分數不是錄取的決定因素,報名早晚才是。
中專招生在有些地域是錄取制,當地政府根據學校情況,將中專也納入到中招錄取體系中,按分錄取。這也是我國未來職業教育走質量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大部分地域所採用的還是註冊制。
註冊制的優勢在於學生選擇自由,學校招生自由,不再受成績約束。在前幾年高中錄取沒有收緊的時候,確實是挽救了不少中職學校,至少讓他們存活了下來。
但是現在隨著高中錄取收緊,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生流入到中職學校,而各個中職學校依然按常規招生思路,提前招生,無限制招生,拼命的擴大生源規模,這就導致了多數中專學校在中招成績出來前,三年制就完全報滿,3+2也基本報滿。
而前期去報名的都是哪些學生,學習差的,已經明確高中無望的,反倒是學習還可以的都在觀望等待高中錄取結果。這就造成了開篇的一幕,180的已錄取,310的報不上。
有貓膩麼?沒有。只是招生政策引起的與錄取招生不一樣的情況罷了。如果註冊制依然存在,我相信這樣的場景依然會在每一年上演。
二、多數中職學校還滿足在生源充足的美好日子裡,部分學校已經開始走精品路線
中職學校未來幾年都依然會享受到高中收緊帶來的政策紅利,擴大生源規模會是這幾年中職發展的主旋律。有生源才有資金,有資金才有建設,有建設才有發展,這也是一個學校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很多學校還沒有意識到家長的擔心,尤其是廣大家長對中專的不認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沒有上高中,那就要找一個高中的替代品,一切的標準都是按照高中來要求的。而現在的中專顯然入不了很多家長的法眼,中專的生源質量、管理力度、師資力量、升學錄取率,都沒法與高中比。
因此,走精品路線成為時下的突破之路。
1.推遲招生,通過錯開其他中專學校招生時間的方式,收穫優質生源。
目前已經有幾個知名中專學校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整個六七月份基本就是按兵不動,學校該宣傳還宣傳,但是不開放招生入口。其實這個時間段招收的生源基本是放棄參加中招考試,或者是徹底高中沒戲的學生,基本都是初中班級裡面的後一二十名學生。這些學生會在中招成績發布前,快速找到中專學校報名錄取。待成績發布後,市面上學習不好的學生基本已經被其他學校收攏乾淨,這時候這幾個學校開始全面招生,憑藉學校的品牌實力,快速佔據優質生源市場。在其他學校已經力有不逮的時候,這幾個學校正是大批量招人的時候。這個時間差,完美的錯過了&34;&34;,收穫大量相對優質生源。
尤其是招生末期的時候,其他學校全部招滿,高中徹底無望的高分數生源,基本都會落入這幾個學校兜裡。
這是註冊制招生政策下的應變模式。也不是所有學校都敢這麼搞,需要學校品牌、實力足夠硬,並且得有足夠的自信。
2.升學班、衝本班打造學校未來新的品牌
中專學校這麼多年來的口號一直是&34;,就業是檢驗一個中專學校成色的重要標準。但是隨著國家打通中職、大專、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教育通道,升學已經成為了中專學校的重頭戲。
縣區的中專學校也開有升學班,但這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因為他們就業比不上省會知名中專學校,那就只能通過升學解決生存問題。市區的中專學校其實很少開設升學班,一個是理念達不到,再一個是學生就業也非常可觀。
但是現在隨著省會知名學校開始開設精品升學班,說明部分中專學校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介入到本科升學領域。學校本身的知名度,強大的師資力量,再加上優質生源支撐,幾年後的局面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未來中職的競爭,不光僅僅是技能競賽獲得幾塊獎牌,大學升學率一定也將是重要競爭參數。
希望中專學校的領導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改變思路,重視升學教育,重視就業教育,兩條腿走路,這才走得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