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朋友是全職家庭主婦嗎?特別是一些家裡比較有錢的,今天到健身房鍛鍊,明天到美容院做個醫美什麼的,後天又到某某大型購物中心買了許多奢侈品,很羨慕吧?覺得她們不需要為了生計奔忙,生活就是帶帶孩子,吃喝玩樂,沒有憂愁和煩惱?事實不然,不管是誰,都有她不為人理解的苦惱。
英國電影《逃亡》帶你了解中產階級全職家庭主婦的煩心事,看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01故事梗概
泰雅和丈夫馬克是一對幸福的年輕夫婦,家境優渥,有別墅,有豪車,有兩個可愛的寶寶。馬克辛勤工作,努力掙錢養家,泰雅是全職家庭主婦,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可是泰雅對每天都是公式化的生活:滿足丈夫的需求,哄孩子、購物、打掃衛生等等這些日常鎖事,感到很乏味。她總感覺生活缺少了點什麼。她的心情不好,她向丈夫訴說,丈夫簡單的安慰了她,讓她知足,現在他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
直到有一天,泰雅到倫敦逛街,她發現一本介紹《淑女與獨角獸》掛毯的書,描繪了人的五種感官需求:品嘗、聆聽、視覺、觸摸、嗅聞,還有一個額外的主題「個人的欲望」。她一下子找到了她變快樂的源泉,她的追求個人自由的欲望被喚醒了。她向母親求助,希望母親能幫助她,母親告訴她這種生活是每個主婦都經歷的一個階段,拒絕了她的要求。
她向丈夫求助,馬克表面上答應了她,但還是因為她要學習藝術與照顧孩子發生衝突,和她發生了爭吵。直到有一天,她因為心情不好,布置餐桌時,把飲料碰撒了,馬克罵她是蠢母牛。泰雅再也無法忍受生活的乏味,她離家出走了。
泰雅到了巴黎國立中世紀博物館,看到了激發她追求自由的《淑女與獨角獸》掛毯,同時也邂逅了一段美好的感情。她與一位熱愛藝術、言談幽默的攝影師相談甚歡,兩人迅速升溫,到賓館開了房。
然而,男方不願意接聽的一個電話,把她拉回了現實。他們都是社會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定位,都是有家庭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的。最後,泰雅在一位老婦人的幫助下,又回到了馬克身邊。
02泰雅太作了,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出走再出軌?
影片中泰雅對個人自由的追求,正好是現代人的真實寫照。泰雅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妻子、媽媽、女兒。她不願意一輩子只是圍繞著丈夫、孩子和家轉,不願意一輩子為了別人而活。她想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追求心靈的自由。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泰雅和馬克家境殷實,前四個需求早已實現,但泰雅自我實現的需求沒有實現。俗話說,飽暖思淫慾,每天都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泰雅感覺很乏味,她為自己從早到晚沒有自我的生活感到苦惱。而馬克的不理解和不願意幫助她解決煩惱的態度,讓她感覺到生活的無望,飲料倒撒成了導火索,她出走了,去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了。
03婚姻中的一方出現問題,要儘早解決,否則會釀成大錯。
沒有任何一個家庭的生活是旁人看上去那麼光鮮亮麗的,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一方出現了問題了,另一方一定要及早介入,和她一塊面對,一塊想辦法,而不是為了維持表面的平和,敷衍了事和逃避解決問題。
馬克的錯誤就是沒有認真對待泰雅的訴求,不願意深入追究問題產生的原因。而且對泰雅追求藝術的需求,表面上支持,實際上反對,只希望泰雅幫助他照顧孩子和打理家庭的日常瑣事。
你不解決問題,問題反過來就解決你。泰雅的需求不被滿足,失望一天天積累,直到爆發。她去追求她所謂的自由去了。其實就是不想受家庭的束縛,想完全解放一下自己,順便給馬克戴了頂綠帽子。
生活中有太多的家庭像泰雅和馬克一樣,本來是一些小的事情,早疏通早解決,早把苗頭性問題扼殺到搖籃裡,就沒有什麼事。另一方愣是漠視、逃避不解決,最後走向了家庭解體。
04靠追求個人慾望來逃離婚姻和家庭的枷鎖,只是短暫的逃離。
是人就有她內心的動物性,誰都希望自己是發自內心的開心,而不是表面上的高興。但人總歸是社會人,不是單獨的自然人,不可能永遠只追求自己作為動物人的自由,不去承擔應有的責任。
是壓抑個性或解放天性?泰雅開始追求個人慾望和自由時,是美好的。她到巴黎的火車票,是買的單程票,她是做了不準備回家的準備的。現實給了她當頭一棒,她出軌的對象也是有家庭的人,。也只是短暫的游離於婚姻的邊緣。
泰雅的短暫婚外戀,只是給生活按了下暫停鍵,並沒有解決問題。做不好個人自由和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平衡,內心仍然是痛苦的。
逃亡逃亡,逃就是滅亡。自由和婚姻是矛盾的,婚姻給了你太多的安全感也會很無聊。有時候留下來比離開更需要勇氣。留下來,直面問題,共同解決,才是維護婚姻的正確解鎖方法。當你有了決定,接近真實的自己,自由就來了。泰雅在陌生老婦人的幫助下,克服了心理困擾,回歸了家庭。
也希望我們每一位朋友,從中得到啟示,有矛盾不可怕,直面它,共同解決掉就是好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