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
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十四年),日本德川幕府派薩摩藩率軍侵略朝鮮,薩摩軍攻佔首裡王城後,大劫七日,一切可動財物,全部裝箱運走。還將琉球國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直至1611年(日本慶長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尚寧王被迫與薩摩藩籤訂《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
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但在對外關係上,琉球本身擁有獨立的體制和文化,中琉間封貢體制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1663年六月清朝正使張學禮抵達琉球,完成冊封,從此琉球開始改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此後琉球不斷遣使進貢,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
1871年9月,66名琉球太平山島人遇到大風,船舶漂流到了臺灣,誤入牡丹社原住民鄉內,被原住民圍殺54人,餘12人因躲在土民楊友旺家始得保全,後被清政府護送回國。
1872年(明治五年)九月十四日,琉球正使伊江王子尚健、副使宜野灣親方向有恆等人抵達東京拜見天皇,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日本外務省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日本政府更借琉球使者不明真相之際,突然宣布改變以往的日琉關係,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華族。
1873年,日本使者副島種臣和柳原前光來到中國,本是來換取1870年與清政府籤訂的《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章程》文本的。兩人到北京後,副島種臣前往禮部商討覲見同治皇帝的禮節,副使柳原光去了總理衙門,拜會名叫毛昶熙和董恂的兩個清廷官員。
這兩位清廷官員沒話找話,跟日本使者說起不久前發生的臺灣土著殺死琉球國使團人員的事情。在交談中隨口冒出「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的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此時日本蓄意要吞併琉球,正發愁不知該從何處下手,不期突然抓到「生番」、「化外之民」等語。
1874年12月15日,歸國不久的大久保利通即向日本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提出了有關處置琉球的新建議,要求向琉球諭示,肅清與中國的關係。
1875年7月10日,在大久保利通的直接指揮下,內務大丞松田道之等抵達琉球那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今後禁止向中國朝貢,派遣使節,或清帝即位時派遣慶賀使;藩王更替時,禁止接受中國冊封。琉球應當奉行明治年號,年中禮儀應當遵照布告行事;在琉球設置鎮臺分營;以及要求琉球王進京謝恩,按照另紙規定,實行藩制改革等。
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將琉球的司法權,納入大阪高等法院的管轄之內。日本政府規定:凡是琉球人前往中國,必須向日本政府申請護照,以此控制琉球與中國往來。
1878年,琉球王國在求助清政府未得到協助的無奈情況下,亦開始向國際社會求援。
1879年1月25日,日本為避免琉球問題國際化,加快了吞併琉球的步伐。
1879年2月18日,日本政府決定「處分琉球事宜,3月27日,松田在首裡城向琉球王代理歸仁王子宣布廢藩決定,命令交出有關土地、人民等一切文書,並且當場責令藩吏作嚮導,由隨行人員加封、監管。此外,下令琉球王尚泰移居東京。
4月4日,日本宣布琉球改為衝繩縣,日本人鍋島直彬為第一任縣令。5月27日,尚泰王被迫抱病前往東京,琉球王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