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不娶扶弟魔,嫁人不嫁媽寶男」,一句話倒出大家對「扶弟魔」「媽寶男」本能的恐懼。
那什麼是「扶弟魔」呢?這個詞主要是指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父母從小到大就會給女孩灌輸如下思想:你就一個弟弟,一定要無條件對他好。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弟弟過好日子。這種思想洗禮下,長大後的姐姐就會無條件對弟弟好,哪怕犧牲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也絕不能讓弟弟吃一點苦。
這種女人很苦,娶她的人會跟著受累受苦。其中,前段時間,孫儷主演的《安家》中房似錦的形象,就是典型的「扶弟魔」的代表。
而「媽寶男」又是怎樣的呢?媽寶男最典型的的特點是沒有主見、從不自信,從小到大一切事情都由母親做主。他不用動腦就能衣食無憂。
這種人的口頭禪通常是「我媽說……」「我爸又說……」,就算結婚生子了,也依然需要母親在身邊指點江山才能「活下去」。
嫁給這種男人和嫁給「巨嬰男」一樣,只能用「痛苦」甚至「生不如死」來形容。
那麼,這麼坑人的「扶弟魔」和「媽寶男」是怎樣來的呢?從現實生活中來看,原生家庭中「有毒父母」的教育功不可沒。
「有毒父母」這一次,在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一著作的《原先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被提出來。
書中列舉了五種有毒父母的類型,分別是: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其中「操控型父母」,指的是孩子長大成人後,明明可以獨立自主,父母仍然把他當作小孩,當他們試圖嘗試探索和了解新生事物的時候,父母都會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肆意幹涉。
操控型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他們有權支配ta的生活,而成年的孩子在他們眼裡仍舊是那個什麼事業做不好、能力不足的小孩。
而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只能依賴父母才能生存的「巨嬰」「媽寶」。
而「扶弟魔」大多由「言語虐待型父母」養育大,他們時常說「女兒就是賠錢貨」「你真沒用」等等侮辱性語言。這種言語上的傷害,雖不能體現在身體表面,但卻深深刻在內心裡,影響孩子的一生。其可能會對孩子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方面面,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如果您實在無法理解原生家庭中「有毒父母」帶給自己的影響,那就來聽一個「媽寶男」的故事吧。
故事的女主角是個能幹的女人,當初為了賺錢,把最好的青春給了工作,卻錯失了談戀愛的大好時機。
30歲那年,為了不讓家人再催,也為了不讓外人笑話,她與一個長相還不錯,身材高大,不抽菸、不喝酒,有點靦腆的相親對象火速結婚。
本以為這種沒有不良嗜好,長相不錯,身材超級棒的男人,會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和想要的生活。沒想到這只是個幻想。
想當初結婚的時候,女人奔著結婚過日子去的,所以當男人提出「裸婚」的時候,女人並沒有反對,相反她帶著辛辛苦苦攢的十多萬塊來到婆家。
一到婆家,婆婆就給了她個下馬威:「結婚後,你們必須跟我們住在一起。」女人依然沒有反對,相反她以為跟老人住在一起,生活上會方便很多。比如,老人幫忙做飯,小兩口只管上班,將來有了孩子,也有老人幫忙照顧。
然而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自己的老公每天上班前或者下班後,都要到母親房裡「請安」;發完工資後,老公扣除自己的零花錢,一分不剩地全給婆婆;就算做飯,婆婆也只給自己兒子做……總之,老公跟自己的婆婆好得像兩口子,自己則是一個多餘的「第三者」。
她以為這只是剛結婚後的磨合,等自己懷孕後就會好了。結果,她夠爭氣,結婚第一個月就懷孕了。男人並沒像她所期待的那樣對她好,而是更加變本加厲。
因為妊娠反應嚴重,她吐到起不了床,婆婆嚷著「矯情」,男人也一臉嫌棄,好不容易熬到生產,男人見到孩子說了句「這麼醜」,婆婆則說「真沒用,竟生了個閨女」,然後娘倆去吃好好,留下身體虛弱的產婦……
月子沒做完,老公就說了「我媽說,女人就得自立,不能拖累男人。而且我也沒有錢,你想花錢,自己賺去。」
於是,身體還沒恢復好,她就開始上班了。就這樣,她為了孩子強熬了幾年,結果孩子生病,男人像孫子一樣躲起來,婆婆則開啟了罵大街模式,罵她「你有病吧,要不然怎麼給我們生了個有病的孩子」。
沒人願意要孩子,女人自己要、自己救、自己養。這件事成為壓垮他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女人毅然決然選擇離婚,帶著女兒離開這個不是家的家。
離婚後男人後悔莫及,想要複合。好不容易找了個機會約女人吃飯,但開口第一句便終結了這段關係,他說:「我媽說……」,女人看在孩子的面上,勉強吃完飯。到了結帳的時候,男人說「我媽給了我二百,沒想到花了四百,那咱們一人二百吧。」女人扔下四百塊,然後帶著孩子頭也不回地走了。
幾年後,女人終於覓得良人,而男人卻一直圍繞在媽媽身邊,做著那個孝順的乖兒子,而女人們卻再也不敢靠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