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基礎資源大會數字經濟論壇上,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他表示,走向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將扮演關鍵角色。
汪玉凱指出,我國經濟增長與數字經濟的崛起有著內在的聯繫。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起步;1980年~1990年信息技術革命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1990年網際網路商用開始改變世界,我國搭上了信息技術革命的順風車,信息通信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民營經濟在政策紅利和市場的強力推進下,實現了強勁發展;2000年後,我國消費網際網路強勢崛起,藉助龐大的國內外市場,培育出HBAT這樣有代表性的企業。
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99萬億元,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5萬億元,佔比為36.8%;我國手機出貨量、電腦出貨量排名世界第一,網購規模達到7.45億元,行動支付規模超過8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4.8萬億;我國有9.4億網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7%;疫情期間超過3億人接受在線教育,2億人利用網絡接受醫療服務,超過1億人在線辦公……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已處於世界前列。
汪玉凱指出,「十四五」規劃對數字經濟發展做出重大戰略部署。一是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建設。二是把信息化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推手。加強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三是全面加快數位化進程。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
「這樣的戰略部署有著重要意義:一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改變;二是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性布局,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四是數字貿易發展可能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汪玉凱表示。
「數字經濟的良性發展有賴於科學的路徑選擇,要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方面做文章。」汪玉凱表示,數字產業化受到多種因素限制,各地的情況差異很大,要量力而行,培育數字產業某方面的優勢,但產業數位化各地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是要加強以工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如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數據中心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與智能製造的交叉點,工業大數據是大數據與智能製造的交叉點,工業網際網路是以原材料、機器、信息系統、控制系統以及產品、人等各種要素的互聯為基礎。二是加快產業數位化的進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推動產業活動由線下到線上的轉型;實現產業上下遊在線上無縫隙對接,配合聯動,及時回應市場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推動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升級,實現智能化、平臺化、品牌化發展。三是完善政府治理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包括營商環境、法制環境、人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