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古水道 「戀上」東濠湧
甘溪水道發源於白雲山 兩千多年前就開始守護廣州城 明代改道成為東濠湧源頭
廣州水城記憶系列
本欄目由廣州日報獨家與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聯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請關注。
在忠心守衛古廣州的護城河中,至今仍在淙淙流淌的東濠湧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條了。不過,它怎麼能跟白雲山「攀上親戚」呢?背後有一段怎樣「相親相愛」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說一說東濠湧與白雲山的「美好情緣」。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圖/fotoe
水道溯源
淙淙甘溪水 流淌兩千年
話說有經驗的老股民,跟人聊起要買哪一隻個股,常會不由自主來一句:「這家公司的護城河有多寬?」意喻在商場的搏殺中,其會不會輕易被對手「攻城略地」,取而代之。雖說現代城市早已沒有了城牆,但護城河「保城衛民」的重要性,仍然鐫刻在每一個人的潛意識深處,換言之,我們的記憶與情感,都被歷史深深塑造。
水對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先秦時期的名著《管子篇》已經說得極明白:「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說得通俗一點:建城,一要考慮防禦,必須易守難攻;二要考慮水源,水源不足,城建得再好也沒用。廣州有兩千年的建城史,最早的「任囂城」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它面積太小,放現在看基本上就是個大院,主要功能就是保護將士安全,畢竟在亞熱帶森林裡神出鬼沒、驍勇善戰的南越先民可是讓秦軍吃了大苦頭的。如今且說廣州史上第一座王城——趙陀城。我們以前也說過很多次,南越王城建於今中山四路一帶,東起今舊倉巷一線;西臨今廣大二巷、小馬站一線;南界在今西湖路北側,南城門在今北京路與西湖路交界處以北,此後兩千年間,這一帶一直是古廣州的核心區域,歷代官衙、署衙都建於此。
趙陀將王城選址於此,以及此後歷朝歷代的樞紐區域都位於此,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與一條古水道息息相關。這條古水道,源頭在白雲山東麓,沿著山麓蜿蜒流淌,流過今天的上塘、下塘(上塘、下塘的地名正有此而來),經過越秀山麓,又分為兩支,一支往西南流,經過今天大石街,注入西湖(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帶);另一支往東南流,大致沿著今天小北路、舊倉巷的方向,向南注入珠江。趙陀城所在的地方,恰是兩條水道之間的一處高崗。想像一下,趙陀站在這裡,北看是鬱鬱蔥蔥的白雲山,南望是一望無際的「珠海」(江面比現在寬闊十幾倍),左右兩條寬闊的古水道,既是天然的護城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資源,完全符合管仲的「建城戰略」。富麗堂皇的王城就此建了起來,也為此後兩千年的古城格局定了調。
山水之戀
源頭出自白雲山 水道寬闊行大船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些不耐煩了,不是要說東濠湧嗎?怎麼扯了半天還沒影兒?嘿,如果這條古水道跟東濠湧沒關係,我會這麼費勁地說嗎?話說這條古水道就是東濠湧的源頭,從白雲山麓流至越秀山麓的那一段,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甘溪」,得名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水質甘甜」的緣故。在越秀山麓「分手」後,往西南流的取名越溪,它注入的古西湖也是故事多多,我們留到下次再講,你現在只需要知道,廣州以前也有過一個煙波浩渺的西湖就行了(西湖路正是由此得名);往東南流的那一支,得名文溪。
雖然以「溪」命名,但如果你把文溪想像成潺潺流淌的小溪,可就大錯特錯。宋代年間,這條水道是運送食鹽的交通要道,數不清的運鹽船從這裡出發,再進入珠江,去往內地各處。今天倉邊路、舊倉巷當年都是鹽倉所在地,故而才有了這些地名。
如果我們穿越回宋代的文溪邊,找個路人問問,東濠在哪裡,對方肯定會翻個白眼,覺得你腦子搭錯線了,就站在「東濠」邊上,你還問「東濠」在那裡?原來,在唐宋年間,人們說的「東濠」,就是指文溪。如果你僱一條小船,從它與「珠海」交匯的河口溯流而上,就可以「搖啊搖」,「搖到」到白雲山,沿途樹影婆娑,稻花飄香,一派郊野風光。說實話,復原水城記憶,最困難的就是站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回想「青山隱隱、綠水悠悠」的田園風光,大腦有時簡直有點不夠用。
文溪改道守古城 東濠風光留到今
讀到這兒,你或許又要問了,古時的「東濠」跟今天的東濠湧有什麼關係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我們以前說過,宋代廣州有三城:東城、中城、西城,越溪和文溪就成了這三座城的天然分界線。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將「三城合一」,又把城區「北擴」至越秀山一線,文溪就從小北門旁入城,變成了城內濠。
文溪有秀美的一面,但也有「兇狠」的一面,尤其是山洪暴發的時候,水道排洩不及,洪水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崩城門,把整座廣州城都泡在水裡,百姓只得倉皇登上城牆逃命。
為了防洪,地方官想出了讓文溪「改道」的法子。「三城合一」後,西城牆外有西濠湧,東城牆外也得有一條寬廣的護城河。明代成化年間,總督韓雍在朱亮祖疏浚、擴建東濠(原宋東城外也有城濠)工程的基礎上,開鑿黃華塘峽谷,使文溪轉東南,成為東濠湧的一部分。此後,人們口中的「東濠」,指的就是這條護城河。整條東濠湧,北起白雲山,經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東南轉入今北校場附近,然後沿著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路南下,注入珠江。文溪改道後,東濠湧既承擔著護城河的功能,又成為城東最重要的水運幹道。不過,由於商業的繁華,「與水爭地」的一幕不可避免地又出現了,加上甘溪逐漸乾涸,東濠湧漸漸淤塞,雖經屢次疏浚,一些河段還是漸漸淪落成了「臭水溝」,令人扼腕長嘆。
我們今天看到的東濠湧,是古老護城河的一部分,經過2010年的整治,它成了「一流的生態湧歷史走廊」。如果有空,去河畔漫步,懷想一下這條古老護城河的前生後世,也很有意思吧。
(註:本文參考了《越秀史稿》《水潤花城 千年水城史話》《廣州城建史話》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