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0日電(方開燕)很多人都在說眾籌,網際網路+的風口之下,很多創投者也將目光投向了這個領域,希望通過這一模式的翻新,能給行業帶來不一樣的氣象。但是就像之前《大聖歸來》遭遇到的冷遇一樣,眾籌模式在業內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生存維艱的狀態,甚至有人斷言,眾籌模式在國內沒有適合它生存的環境,水土不服是必然。
縱觀目前市場現狀,嚷嚷者眾,但真正試水者確實寥寥,試水成功者更是少見。
這個情況下,點讚基金創始人之一苗扉和她的合伙人,毅然選擇了這個領域。理由很簡單,藍海便意味著機會。眾籌並非像有些人所說,成功者寡是因為水土不服,國內並不是沒有滋生眾籌這棵大樹的土壤,只是大多數人採用的模式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國情有差異,水土不服是必然。
苗扉認為,單純的複製在項目開始之初,便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墓地。
苗扉所做的點讚基金,有兩個明顯的標籤,一是校園,二是公益。
打通校園與商業關節 進入衍生市場
在成立之初,苗扉給自己的定義就是,點讚基金只是一個平臺的提供者和資源的整合者,它的主體是夢想、有夢想的人和支持夢想的人,點讚基金只是將這些人和項目聚合到這個平臺上,通過一系列機制和模式,給這些人梳理出一個參與和實現夢想的平臺。
所以前期,點讚基金將重點放在了校園渠道上,支持了諸如校園大賽、校園創業等小額項目,希望通過校園市場的試水,來探索模式的可行性與完整性,並以此作為突破點。
苗扉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打通了校園與商業之間的接口,模式也已初具雛形,下一步他們將關注更多的社會問題,同時引入資本運作,不斷拓展模式的可適用範圍。
點讚是外衣 公益是內核之一
通過商業介入,解決社會問題,也是點讚基金創立的初衷之一。苗扉認為,企業家不僅應該具備創業情懷,還應關注社會問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所以點讚基金在創立之初,便自帶公益內核,希望通過整合資本、人力、以及平臺影響力,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時也滿足了參與眾籌者回饋社會、服務社會的意願。
後期,社會公益也將是點讚基金項目拓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模式探索 突破眾籌桎梏
點讚基金希望通過探索一種「眾籌+公益」的一種短平快的模式,為行業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所以在活動規則的設置上,點讚基金更加尊重眾籌者的意願,額度也以一元為限,降低準入門檻,引入大眾參與。
在形式上,點讚基金也更加的靈活多變,眾籌方式可選,你可以選擇讓點讚基金花錢,自己可獲不同形式的參與回報,也可以選擇自己花錢,除了相應的實物回報之外,還可以實時策劃、發起、執行和服務跟蹤自己喜歡的項目,參與其中,看到自己或自己支持的想法或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精神的回饋。
同時,點讚基金還引入了有實力的基金方,他們都是熱衷參與大眾活動的實體經濟中的佼佼者,可以說基金方是推動項目運作的不可或缺的一方。目前點讚基金依然是一個新型的創業模式,國內還未有相同的模式出爐,即使在眾籌這片市場藍海中,依然是空白地帶,一旦這種模式探索成型,其帶來的影響力將難以估計。但是,國內的眾籌模式存在很多先天後天的問題,這種基於校園衍生出來的微額眾籌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創投圈,目前還不得而知。
百度錢包及支付事業部的資深產品運營經理潘奕樺認為,點讚網是一個重社交的眾籌網站,擁有社交行為變現的能力,概念是很不錯的,尤其 C 端對於喜歡的眾籌項目,只需要貢獻「點讚」行為而不用貢獻現金)。另外點讚網及合作方作為投資方進行項目的眾籌投資,這對於校園為主的小型公益項目是很好的資金來源;但另一方面,以微項目、非回報作為主要切入點的眾籌代表點讚網平臺不能透過交易資金撐起運營,所以平臺最大的資本為積累的人流、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