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第一帖,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給大家分享,恰逢最近組了一臺軟路由和一臺NAS,就把兩者從硬體到軟體一條龍給大家分享下,同時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教程貼吧,希望對想搭建軟路由和NAS的新人有幫助,老鳥們就不要噴啦,歡迎一起探討交流。
教程我會寫得儘可能詳細,讓傻瓜都能看懂……
首先,我比較喜歡專機專用,不喜歡什麼功能都集成在一個機器裡,所以經過一番思考,決定搭建兩個平臺,要求如下:
1,必須是新一代平臺,不買成品也不撿垃圾。
2,儘可能低功耗吧……
3,價格實惠,這才是最重要啦。
由於不買成品機器,所以DIY的話,自然就是INTEL和AMD這兩個平臺選了,當然目前市面上的話,不管是軟路由還是NAS,都還是以INTEL為主,但是考慮到平臺未來的擴展性,我還是決定了用銳龍平臺來嘗試下,而且目前網上銳龍搭建軟路由和NAS的案例極少,也算是當了吃螃蟹的先行者吧。
先來看兩臺機器配置:
軟路由:
CPU:AMD R3 PRO 2100GE
散熱器:被動散熱
內存:SK海力士 DDR4 2400T 4GB 純ECC
系統盤:INTEL 傲騰 16GB
網卡1:INTEL I210-T1
網卡2:INTEL I350-T4V2
主板:華擎B450M-HDV R4.0
電源:臺達VX270
機箱:喬思伯C2
無線AP:斐訊K3
NAS:
CPU:AMD R3 PRO 2100GE
散熱器:被動散熱
內存:SK海力士 DDR4 2400T 4GB 純ECC
系統盤:建興 32G M.2 2240 SSD
存儲盤:日立 2.5寸 1TB HDD
主板:華擎B450M-HDV R4.0
電源:臺達VX270
機箱:喬思伯C2
一個個來,先從軟路由開始說起吧。
既然決定了銳龍平臺,自然就是選擇CPU了,在選擇主板的時候,看到了華擎官網標註了一個重要信息:
網絡上基本找不到太多銳龍開啟ECC功能的實際案例,所以根據華擎的說法,只有PRO系列,也就是商用的銳龍CPU才支持ECC糾錯,其他銳龍均不支持(或者支持但不給開啟),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選擇PRO系列比較妥當。但是帶核顯的PRO系列銳龍並不零售,它們分別是:
RPO 200GE
PRO 2100GE
PRO 2200GE
PRO 2200G
PRO 2400GE
PRO 2400G
PRO 200GE目前不流入市場,最低只能買到2100GE,因此我就入了兩塊PRO 2100GE,雖然是拆機散片,但成色相當不錯。
PRO 2100GE的基本屬性和零售版的200GE是一樣的,但2100GE和2200,2400一樣,都屬於1.5代銳龍,而200GE,220GE和240GE均屬於一代銳龍,2100GE的內存頻率支持到2933,也支持ECC糾錯等。當然,價格上和200GE倒是差不多一樣都是300塊錢。這樣的CPU做軟路由和NAS,應該是沒問題了……
內存的選擇,DDR4的純ECC內存這個不用說了,要放心的買到正品唯一也只能是OEM品牌機的拆機件或者備件,這裡買的兩條是戴爾的SK海力士2400頻率純ECC條子,容量是4G,每個機器一條,4G內存對於軟路由和NAS來說,也肯定是沒問題了……軟路由用更是綽綽有餘。
由於兩臺機器東西比較多,裝機過程堪稱災難現場,所以就不拍了……就拍個裝好後的樣子吧。這裡說下為什麼選這樣的主板和機箱,因為便宜啊!因為便宜啊!因為便宜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喬思伯C2這個箱子不得不吐槽,除了材質是全鋁,也足夠小這兩個優勢外,做工是真的不行,邊緣超級鋒利,相信裝過喬思伯箱子的朋友都被拿下過一血甚至N血……算了,誰讓它是最便宜的鋁箱呢對吧,150塊錢的東西,也沒什麼好多要求的了。
首先是軟路由,由於身邊沒有特別合適的AM4被動散熱器,所以就把手上兩個全新的散熱器風扇拆了,只留散熱片給這兩貨用,反正CPU功耗只有35W,並且還會降頻,發熱比較低。系統盤用的是第二代傲騰16G,2242規格。由於傲騰的超高壽命,讓它來服務24小時運行的軟路由系統最適合不過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它實在太便宜了,才50塊錢的零通電全新……然後主板自帶的網卡比較差,不打算用,就配了兩塊獨立網卡,LAN口為INTEL的I210-T1,WAN口為INTEL的I350-T4V2。以後有閒錢再考慮換成萬兆的吧……
然後是NAS。NAS的散熱器就比軟路由的稍微差點點,是銳龍盒裝的銅芯散熱器,主要NAS不是24小時開的,只是用的時候才開,所以問題不大。然後NAS裝的是黑群暉的系統,黑群暉很多人喜歡把系統裝在U盤上來啟動,但我不喜歡外面插個東西,所以還是把系統正兒八經的裝在SSD上。這裡用的是建興的32G SSD,規格是2240,MLC晶片SATA協議。這裡要注意一點,黑群暉系統無法裝在NVME SSD上,所以這裡也是我為什麼沒繼續用傲騰的原因。然後硬碟由於暫時是測試和學習階段,所以隨便搞了兩塊日立的HDD筆記本硬碟先玩起來,真正重要的資料,我還是建議冷備份為主,不要放在NAS裡。等熟悉了後面再去考慮專門的NAS盤,或者上大容量SSD。
電源裝起來的樣子。電源這個沒什麼特別講究,因為機器耗電非常小,不需要什麼大功率電源,所以只要買個品牌好點的就行,比如臺達這種穩定性比較好的。
兩臺機器背部一覽……這裡把BIOS也升級到了最新,可以直接支持七月份上市的ZEN2 CPU,不過軟路由和NAS一般來說運行沒什麼問題的話基本也不會經常去變動配置。
正面,喬思伯C2這個箱子就這樣了……這裡要說下,相信大家也看得出來,搭建NAS其實這個箱子自然是不合適的,我因為就滿足家庭看看片子,聽聽歌,備份點工作學習資料等日常簡單需求,並沒打算在家裡搞個天河啥的,所以這種全封閉的箱子倒也無所謂。軟路由的話,用這麼個箱子當然算是大的了,至少比馬雲上的軟路由成品大不少,但是同樣價格下,軟路由成品配置性能上比自己組的還是差太多。
關鍵是,我的電視櫃正好可以塞下這兩貨……左青龍右白虎……
左邊是NAS,右邊的是軟路由,家裡網線也全部換成了CAT8線,當然因為八類網線太粗了,所以NAS和軟路由之間還是只能用軟的六類線,空間也太小。
說說無線AP,AP選擇上看了很久,最後還是在拼爹爹上搞了個全新的K3,A2版,刷了最新的官改系統用著。
當然有了軟路由後自然就是開啟AP模式當純無線了。目前用起來感覺還不錯,挺穩定的。
以上,硬體部分就全部介紹完畢了,然後下面開始軟體教程部分,應該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首先從軟路由開始說起吧,軟路由這裡裝的是LEDE,本來一開始是想裝ROS學習下,後來發現學習成本太高,還是LEDE比較適合我這種菜鳥,特別是我這種要求不高的菜鳥……
首先準備幾樣東西:
1,一個大於4GB的U盤,並且刻錄好PE系統(PE系統下面NAS教程裡網盤有提供)。
2,physdiskwrite,下載地址:
https://m0n0.ch/wall/downloads/physdiskwrite-0.5.3.zip
3,OPENWRT系統,下載地址:
http://firmware.koolshare.cn/LED ... gpt-squashfs.img.gz
把下載好的physdiskwrite.exe和OPENWRT系統解壓,得到的EXE文件和IMG文件拷貝到PE盤根目錄下,IMG鏡像文件文件名可能比較長,可以提前取個短點的,比如:1.img。
最後把U盤插到軟路由機器USB口,從USB啟動,進入到PE系統。
在PE系統內,打開運行,管理員運行CMD啟動命令提示窗口。然後看清楚U盤盤符是什麼,比如盤符是U。
1,輸入「u:」,回車。(u是u盤盤符,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輸入)
2,輸入「physdiskwrite -u 1.img」,回車。(1.img就是軟路由鏡像名稱,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輸入)
3,這裡會確認機器內掛載的硬碟,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硬碟的話,比如我的機器裡只有一個傲騰16G NVME SSD,那麼直接按「0」,回車即可。
4,提示是否格式化刷入系統,選擇「y」,回車,開始寫入。
然後開始持續寫入700多M大小的軟路由系統,待數字寫入完畢後,關機並拔掉安裝U盤。這裡尤其要注意一下,如果你的硬碟裡還有某些沒刪除的分區,很可能會導致寫入不完整或者寫入失敗,比如700多M的系統只寫了200多M就結束了,所以硬碟在安裝前一定要全部刪除所有分區。
現在OPENWRT系統已經刷入到機器裡了,開始進行配置。
準備另一臺電腦,用網線連接這臺電腦和軟路由機器的任意一個網口,然後軟路由機器開機。
這裡說一下,路由器都分WAN口和LAN口,這個大家都知道了,WAN口就是連接貓上網的埠,LAN口就是連接區域網設備的埠。所以如果你網線正好接入的是LAN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在另一臺機器輸入「192.168.1.1」,就會跳出軟路由的管理頁面:
如果一切順利,登錄頁面輸入密碼「koolshare」,即可進入軟路由系統。
如果這個頁面沒有跳出來,那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接的不是LAN口,換個網口試試看,一種就是軟路由系統沒裝成功,這個時候在電腦的網卡屬性看看IP位址是不是自動被分配了192.168.1.1的IP段,如果沒有說明軟路由沒有啟動成功存在問題,看看上面的步驟重新排查或者重裝下吧,尤其是刷系統的時候,數字沒有完整刷寫完就會有問題,需要把SSD在PE或者Win10下用工具重新刪除所有分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如果你有Win10安裝U盤的話,直接進安裝界面裡刪除最快了,然後再刷一次軟路由系統。
那麼登錄進去後,第一件事,是在左邊菜單欄找到「系統」,選擇「管理權」,改一個自己的密碼,方便以後登錄。
然後也可以順便給軟路由改個自己喜歡的名稱……就是左上角顯示的。
在總覽裡可以看硬體的基本信息,2100GE可以完美識別,但是主板信息和溫度沒能識別出來,當然這個不重要。這裡可以看到,由於軟路由對CPU需求不大,所以被降頻到1.5GHz運行,我也觸摸過散熱器,只有一點點溫,所以可見被動散熱是完全沒任何問題。這裡要說下,如果你用INTEL的CPU的話,溫度是可以被正確讀取的,說明目前軟路由系統對銳龍還沒有很好的支持,正常使用沒問題。
第二件事,自然就是設置埠了,這裡優先設置WAN口,也就是連接貓的埠。選擇左邊的「網絡」,再選擇「接口」。
這裡會出現三個默認的接口,第一個是綠色的LAN口,第二個是紅色的WAN口,第三個是紅色的WAN6口,當然這個圖裡是我已經設置完成後的顯示狀態,沒設置好前是沒有任何數據包流量的。第三個不用去管它,我們先設置第二個紅色的WAN口,點擊右邊的「編輯」。
這裡由於我的光貓被我破解做了橋接,所以就需要路由器撥號了,也就是PPPoE。選擇協議,下拉菜單選擇「PPPoE」,輸入你的寬帶帳號密碼即可,然後點「保存並應用」。這裡問題就來了,我們怎麼知道哪個口是這個WAN口呢?拿著光貓接過來的網線,一個個口去試吧,每個口插進去後等待十秒左右,如果正好插對了這個WAN口,那麼狀況一欄稍等片刻就會有數據提示出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到上面的「物理設置」裡,看一下物理接口。比如我這個機器,一共有六個網口,主板自帶一個,i210-T1一個,i350-T4V2四個,那麼在接口這裡就會有eth0,eth1,eth2,eth3,eth4,eth5這六個埠,如果剛才你的WAN口插對並通了網絡,這裡就能明確看到你插的WAN口是哪個eth口,當然,你也可以指定某個網口為WAN口,只要知道那個口是eth幾就行。我這裡i210-T1網卡的口為eth4。
然後點一下左邊導航裡的「接口」返回上一層,我們來設置LAN口,點左邊「編輯」。由於WAN口已經村通網,所以LAN口設置就簡單了,點「物理設置」。
打個比方,如果剛才的WAN口是eth4,那麼除了eth4以外剩下的網口就可以全部作為LAN口了,只要是eth帶數字的,全部在前面打個勾,注意WAN口的eth不要勾到,點保存並應用,這樣這些LAN口就全部被激活了。
最後接口所顯示的運行狀態如上:
軟路由對內存的需求很低,所以4G是很有餘了,但就不知道ECC功能是否被用上。
傲騰SSD也能被識別,用來做軟路由系統盤16G也足夠了。
當然最後就是喜聞樂見的酷軟中心了,也是LEDE這系統最大的樂趣之一……比如留學啊,屏蔽廣告啊……這裡就不再細說自己慢慢摸索吧。
至此,軟路由從硬體到軟體,全部搭建完畢,就讓它安靜的在小角落裡默默工作吧!
下面開始NAS的教程:
NAS這玩意,眾所周知最好的自然是群暉沒有之一了,無奈群暉不但價格貴,而且硬體配置實在低得讓人髮指,所以最終還是決定自己裝。
軟體都給大家準備好了,直接下載即可,本次提供的系統是DS918 PLUS 6.2.1:
https://pan.baidu.com/s/10zQZ3Wm4zgfE0TlO-xEo2w
提取密碼:u7sz
開始安裝系統,首先準備一個大於16G的U盤,刻錄好PE系統,網盤裡有提供。
其它文件也下載好,把「DS918.7z」解壓,得到14.2GB的img鏡像文件,有點大,img文件命一個短一點的名稱,比如「1.img」。
然後把解壓出來的img文件和physdiskwrite.exe兩個文件都拷貝到PE安裝U盤的根目錄,需要對U盤轉成NTFS格式,否則FAT32格式的U盤無法拷貝大於4G的單個文件,或者你U盤不夠大的話,也可以把img文件和physdiskwrite.exe拷貝到別的移動硬碟根目錄裡。
把U盤插到NAS機器,如果你把文件拷貝到另外的移動硬碟,也一併插入。
注意,主板需要是UEFI啟動,當然目前新一代的主板應該都不需要設置這個,都是默認UEFI啟動的,老的主板可能需要設置下,之後從U盤啟動,進入PE。
進入PE後,點運行,管理員運行CMD,打開命令提示窗口。
這個時候看下U盤盤符是什麼,假設盤符是U。
輸入「U:」,回車。注意如果文件是在另一個移動硬碟裡,則是輸入移動硬碟的盤符。
繼續輸入「physdiskwrite -u 1.img」,回車。這裡注意img名稱以你的命名為準。
然後顯示出機器內的盤符情況,比如我的機器裡只有一個32GB的SSD,那麼默認就是DISK 0,一開始安裝也建議不要接太多硬碟,只裝一塊小容量的系統盤即可,先把系統安裝完成再接其它的存儲盤。
輸入「0」,回車。
確認無誤後,輸入「y」,回車,開始向硬碟寫入群暉的啟動文件和系統,寫入過程大概在十分鐘左右。
寫入完成後關機,拔掉PE安裝U盤,然後開機,看看NAS的顯示的畫面是不是這樣:
如果是,那就基本說明成功了,關機把網線插接入NAS,另一頭連上路由器,讓NAS加入區域網,再開機。
這個時候,在另一臺電腦的瀏覽器,輸入:http://find.synology.com/,嗯,會出現以上畫面,可能會一直在搜索中……可以按ESC跳過。
或者安裝從網盤下載的群暉助手:SynologyAssistantSetup-5.2-5005.exe。
安裝好後,打開軟體就會自動搜索區域網內聯機的群暉機器,一切順利的話就會搜索出DS918 Plus(之所以顯示這個型號因為這個系統是白群暉DS918+的系統),然後選擇後右鍵點「聯機」。
這樣就進入了NAS的登錄界面,帳號是:admin,密碼是:123456。
登錄後就進入到了群暉的系統。
至此安裝可以說就基本成功了,然後再來看看一些基本的東西:
系統信息,由於系統是DS981+,所以CPU型號信息是固定的,並不會識別成2100GE,但頻率和核心數被正確識別了,內存也能被正確識別,當然ECC功能是否開啟也不得而知。
硬碟信息,這裡我是臨時買了兩塊日立500G的筆記本硬碟做測試學習用,反正暫時也沒啥可放的,一般娛樂用也足夠了。
要向NAS傳送文件,在「這臺電腦」(新的Win10名稱變了,反正就是我的電腦)裡輸入NAS的IP位址即可,這些是我在NAS裡建立的文件夾分類。
然後手機端比如iPhone只要在App Store下載個群暉的DS file就能對NAS的文件進行瀏覽管理了,看照片聽歌看視頻啥的都行……
同樣智能電視也可以安裝這個APP看NAS上的東西,實現家庭所有區域網設備訪問。
比如我要看點學習資料……
這是新出的熱門英語學習資料……
速度和清晰度還是非常不錯的,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至此,NAS的安裝教程也全部完成了。本次軟路由和NAS,從從硬體到軟體,全套一條龍結束,希望大家喜歡,由於時間匆忙,照片質量一般,只能靠內容質量湊了,希望大家多獎勵點邪惡啊!
歡迎新鳥老鳥一起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