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2020-12-14 復旦大學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北京時間1月24日,有關研究成果以《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為題於《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DOI:10.1126/science.aax8156)。

一般而言,一個材料的電阻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而量子力學預言了這樣一類材料,它的電阻不再依賴於材料的幾何形狀、缺陷等性質。任意從這種材料的薄膜上切下一塊,它的縱向電阻(Rxx)為零,橫向電阻(Ryx)將是一個精確的物理常數(h/e2,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e為基本電荷),這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沙一世界」——一塊晶體反映了這個宇宙的結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微觀電子的量子現象在宏觀尺度下精確而完美的體現,也是這個真實世界奇異性的極致體現。此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和量子化的電阻可能在電子學器件、精密測量方面具有應用價值,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也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方案之一。

張遠波課題組製備出了錳鉍碲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其高質量的五層單晶中分別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常規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

據介紹,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需要兼具磁性和拓撲性質, 條件非常苛刻。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於2013年首次在磁性原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材料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可以在沒有外部磁場的環境下存在,若被應用到電子學器件中,有望解決發熱耗能等問題,推動量子材料領域革命性發展。此後,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學領域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材料體系,希望能夠探索軸子電動力學、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全新未知的物理現象;或在更寬鬆的條件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展其在精密測量、電子學器件方面的應用潛力。

然而,依託摻雜磁性原子的方法所得磁性拓撲絕緣體生長難度大,磁性原子雖作為磁性引入的手段,同時以雜質形式存在於材料之中,使材料質量受到限制,增加了在實驗上獲得高溫高質量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難度。直到最近,首個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被理論預言並成功製備,備受研究者矚目。該材料體系無需依賴於外來摻雜,本身兼具磁性和拓撲的雙重屬性,故少層的錳鉍碲有可能實現高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塊體的錳鉍碲像石墨一樣是層狀的範德瓦爾斯晶體,可以機械解理成少層單晶。張遠波團隊從塊體材料出發,運用之前在二維材料領域發展而來的技術來解理和製備器件,以探索範德瓦爾斯材料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及相關的新物理。研究人員剝離獲得三、四、五層錳鉍碲單晶,製備了錳鉍碲的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外磁場下觀測到由層間反鐵磁耦合帶來的豐富磁結構。

張遠波團隊進而將研究重點轉向高質量的五層單晶,在1.4開爾文、零磁場條件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且在同一塊樣品加入載流子後在高磁場中進一步觀測到常規的量子霍爾效應。令研究團隊感到驚喜的是,從塊體材料出發製備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少層單晶的質量已經可與最好的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薄膜媲美,而這僅僅是對於該材料研究的起點,以錳鉍碲為代表的這類範德瓦爾斯材料將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基於以上發現,團隊將進一步探索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相關的新物理。

A:少層MnBi2Te4單晶的電輸運器件;B:五層MnBi2Te4的原子結構;C:五層MnBi2Te4單晶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張遠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教授陳仙輝、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王靖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靖教授預言了錳鉍碲少層中的拓撲現象,為實驗提供了理論支持,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和六碳科技許子寒負責塊體材料生長,為實驗提供了高質量單晶,張遠波教授課題組從塊體單晶出發製備了器件並進行了測量。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鄧雨君、博士後於逸駿、中科大物理系博士生石孟竹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探秘「一沙一世界」有新解,上海科學家首次同時觀測「正反」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微觀電子的量子現象在宏觀尺度下精確而完美的體現,也是這個真實世界奇異性的極致體現。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這將為人類對量子世界的了解及新材料的發現開闢新思路。24日,相關論文《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今天我們走近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物理學系2016級博士生鄧雨君將自己在復旦的學術生涯描述為「二維世界奇遇記」。從2015年大三開始,鄧雨君就在張遠波教授的課題組裡工作,轉眼已經過去了五年。她說,復旦為她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科研平臺,她在復旦遇到了非常好的導師和同事,也很幸運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有所發現。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有三位復旦青年科學家。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症及類似疾病的致病機理和幹預策略研究。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如果可以實現動態的軸向場,就可以將外爾半金屬的獨特電磁響應推廣到有限頻率的電磁波,實現與光的相互作用。這就需要電場或者磁場中出現交流分量。課題組的工作通過利用聲子的內建電場與外加靜磁場的結合,實現了動態手徵反常。晶格震動產生的交流電場與外加磁場同時存在且平行時,可以產生動態軸向的手徵磁電流,該電流的積累效應結合體系中強電聲耦合,從而對聲子產生可觀測的影響。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導讀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創新然而,迄今為止,拓撲絕緣體的特性仍然未被完整理解。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
  • 基於kagome晶格聲學超材料的高階拓撲絕緣體
    其次,量子化的偶極矩表現為聲學角態,不僅取決於體態拓撲,還取決於角度;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了它們只存在於kagome晶格的銳角處(鈍角處則不存在);受形狀依賴性的影響,改變角態可以控制受拓撲保護的局部諧振情況。 第三,迄今為止,在拓撲聲學新興領域中聲學拓撲絕緣體的所有研究都局限於一階拓撲絕緣體,本項工作將聲學平臺推廣到更高階的拓撲絕緣體。
  • 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經過文、理、醫科三個專場的評審答辯,10名特等獎候選人從獲評「學術之星」的31名優秀研究生中脫穎而出。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本次答辯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等9位專家作為評審,評選產生「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5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管理學院李婷、物理學系鄧雨君、公共衛生學院劉聰、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拓撲近藤絕緣體
    |作者:李 璐† (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系)本文選自《物理》2020年第9期摘要   拓撲近藤絕緣體自10年前被提出後,很快成為第一個被實驗證實的強關聯拓撲材料。文章回顧了拓撲近藤絕緣體六硼化釤中的重要實驗結果,並進一步分析了該材料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
    麥可·貝裡提出的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查爾斯·凱恩提出了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理論,促使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並推動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薛其坤及其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甚至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橫向電阻是量子化的: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後來,中國科技大學與其合作團隊在《自然》刊登論文表示,他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高春雷、吳施偉團隊合作 解密二維磁性材料之堆疊...
    然而,堆疊方式與磁耦合間的關聯機制之前仍不甚明晰,尚未在原子級層面獲得實驗的直接觀測。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聯手協作,創造性地運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結合的實驗手段,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怎樣的牛人才能成為復旦「Top5」?復旦學術之星評選來了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彭德倩「學術之星」在復旦大學是對於應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今年進行到第十一次。對於這所名校來說,獲得「學術之星」稱號的學子特點,也同時勾勒出學校學術人才培養的方向。知名漫畫《花樣男子》裡,將條件優厚引人追逐的四位學生稱作「F4」。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突破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全部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b) ARPES 探測到的典型帶結構,其中體帶和表面態結構一目了然!(c)實空間中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輸運。首先,通過高壓來對材料施加各向同性的等靜壓形變,如果沒有相變出現,這種等靜壓預期將主要影響體態的帶隙,而體態的能帶拓撲性質應該受影響較小。其次,藉助體態帶隙的調控,樣品輸運中來自於表面態和體態的佔比發生改變。如圖 4 所示,針對典型的拓撲絕緣體體系如Bi2Te2Se 等,12 GPa 的等靜壓可使其體態帶隙由0.3 eV 下降到0.01 eV。
  • 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
    本版特約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就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向讀者做一些解讀。因為在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裡茲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三位獲獎物理學家都是長期在美國工作的英國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讀本科。索利斯生於193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博士學位,是華盛頓大學退休教授。
  • 量子中心杜瑞瑞課題組在自旋量子霍爾材料研究方面持續取得進展
    近來有課題組在三維的近藤絕緣體中觀測到一類非常規的磁化率振蕩(Science 349,287(2015) ),這一發現顛覆了人們對於量子振蕩的傳統認識,並引發廣泛的研究和討論。但目前這一類三維材料無法完全排除表面態導致振蕩的可能性。然而在二維的拓撲絕緣體中,通過設計不同幾何形狀的器件,體態和邊緣態的信號可以完全被區分。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多數研究組採用摻雜、高壓或通過近鄰效應等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中誘導出可能的拓撲超導。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通常絕緣體的導帶(conduction band)與價帶(valence band)之間存在能隙,電子無法傳導,而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位於能隙間的量子態——拓撲表面態(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允許電子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