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座長15米、高4.3米、寬9米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嬰兒雕塑《大地之子》在甘肅省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落成。成為一處壯觀的沙漠景觀。
被大漠擁抱著的孩子,巨型嬰兒雕塑《大地之子》已在瓜州落成
雕塑《大地之子》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教授創作。通過對當下全球大型雕塑的梳理和研究,對目前國內可運用的大型雕塑創作材料進行應用嘗試後,選定以紅砂巖為主要材質,利用三維掃描獲取模型數據,再分塊進行3D雕刻,最後逐塊雕砌安裝成型的大型戶外主題雕塑作品。
創作時間為2016年5月16日----2016年10月1日,作者自籌經費進行創作,完成後的作品將無償捐贈給瓜州縣政府,並將在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永久擺放。
《大地之子》大型雕塑創作活動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國馬爾卡斯騰美術家協會、瓜州縣政府、德國德中藝術設計交流協會共同主辦,北京自然物語景觀雕塑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該項目被列為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美術創作資助項目。
《大地之子》雕塑主體為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巨型嬰兒形象,在茫茫戈壁之上用粗糲的紅砂巖雕砌出長度達15米、高4.3米寬9米的嬰兒形象。董書兵教授的嬰兒雕塑不僅傾注了自己的個人感情,其創作的雕塑作品也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與認可,並在當下雕塑界形成了一種辨識度極高的創作主題與個人風格。
嬰兒本身應是稚嫩、本真、較弱的生命存在,當嬰兒雕塑形象不再以正常體量與常見的光潔材質出現,反而以紅砂巖這種粗糲石材,使作品既有震撼的生命力表達及對生命自身的尊重,同時兼具強烈的視覺效果。
但中國文化、中國藝術走的畢竟是人與自然,親和融洽的路子,徵服自然為己用的意識不強,無論從美學的還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去解讀,包括石窟、寺廟、造像、壁畫在內的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和宗教藝術,情境融合的平淡自然始終是主要面貌,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之所在,董書兵教授即是以這種傳統美學觀點為理念來進行《大地之子》的構思與創作的。
完成後的大地之子,雖然體量巨大,視覺效果極為強烈,但相對於整個戈壁地貌而言卻毫無突兀違和之感。正如我們在效果圖中看到的,完成後的《大地之子》無論是砂巖的粗礦機理,石材自身的沉穩厚重的棕紅色調,還是作品本身寓意的文化內涵,都與廣袤壯闊的戈壁情境相融,渾然天成、毫無牽強之跡。
每年到敦煌旅遊的遊客近百萬,該雕塑的落成會成為瓜州地區文化的新地標,通過遊客及當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將對瓜州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在當下各種敦煌研究、戈壁挑戰、重走絲路的文化復興行動中,《大地之子》的誕生將寓意千年文化的復興與不衰,體量巨大的酣睡中的嬰兒形象將成為絲綢之路上新的時代地標。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