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河南這9個景區,他們的名字,有典故有內涵也很有趣!當然啦,景色也很美的!
在老家河南,就有一些名字很不一樣的地方,這些名字要麼有生僻字,要麼就是看起來「很厲害、很玄乎的樣子」。單是看看它們的名字就讓人心生好奇,根本坐不住,想要去弄個究竟……
洛陽—龍馬負圖寺
相傳六七千年前,有龍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背負「洛書」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圖洛書」演繹出陰陽八卦。
龍馬負圖寺,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相傳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
安陽—羑裡城
位於安陽市湯陰縣城北約4公裡處的羑(yǒu)裡城,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風靡全球的周易文化發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名揚海內外,「劃地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典故均源自於此。
周文王姬昌在羑裡被囚的漫長歲月裡,發憤治學,潛心研究,將伏羲八卦演為64卦、384爻,並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著成《周易》一書,後被列為五經之首。
駐馬店—北泉寺
北泉寺位於河南駐馬店市西南5公裡處,舊名叫天宮,後改樹佛寺,到唐朝時改名資福禪寺,宋代又改為 壽禪院。據確山舊志記載:「城西有三泉,自南向北而分,名曰南泉、中泉和北泉。因此院位居北泉,故沿稱北泉寺。」
北泉寺始建於北齊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寺院內的古建築,由於歷朝歷代的不斷修復和擴建,造型古樸,結構典雅,布局龐大,羅列嚴整,形成了一座懸山俯水、氣勢磅礴的古建築群。
鶴壁—摘星臺
摘星臺景區位於淇縣縣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遺址、尋根問祖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摘星臺,是一個夯築土臺。下層為龍山文化,上層為殷商文化。據《淇縣誌》載,摘星臺為紂王所建,意謂登臨其上,可以摘星攬月,喻臺之高。是紂王和寵妃妲己觀朝涉、摘國神比幹心處。自紂王在此摘國神比幹心後,人們為紀念國神比幹,俗稱此臺為「摘心臺」。
新鄉—潞王陵
潞簡王墓坐落在新鄉市北郊13公裡處的鳳凰山南麓,依山據嶺,四周泉壑幽深,時人稱其為「頭枕鳳凰山、腳登老龍潭,左手揣著金燈寺,右手託著峙兒山」,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是中國目前保存現狀最好,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簡王朱翊鏐,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完全仿照萬曆皇帝在北京的定陵。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中原定陵」。
漯河—小商橋
小商橋因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橋因河而取名,河因橋而出名。始建於隋代開皇四年(584年),位於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交界的小商河(潁河故道)上。
現存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橋南北走向,為一座敞肩單孔石拱橋,使用並列砌築法,主拱與兩側小拱橫券均用20道拱石並列砌築而成,拱券縱向使用腰鐵加固。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部將楊再興,在小商橋附近與金兵交戰陣亡。小商橋現建有橋頭博物館和楊再興陵園。
商丘—閼伯臺
閼(e)伯臺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 ,商族始祖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
閼伯臺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 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南陽—五朵山
南陽五朵山,古名依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以山有五垛山峰並峙,得名五垛山、五朵山。
五朵山風景區,是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齊名,素有「北頂」之稱。有祖師洞,祖師廟,大潭二潭三潭人文瀑布景區,是中原地區久負盛名的道教文化旅遊勝地。
信陽—靈山
靈山,最早叫八山,源於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因「八」、「霸」音近,後八山被混稱為霸山。此山「每有雲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靈山,自然與山名吻合,「靈」「霸」二字又同一「雨」頭,故霸山之名漸被靈山取代。
遠近風傳靈山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雖無科學道理,但信者甚眾,有求必應的傳聞頗多,有的求財求運者竟不惜跋涉數千裡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