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1月公布的2005年福布斯(Forbes)中國富豪排行榜中,因為百度在美國掛牌上市而身價暴漲的李彥宏,名列第17,成為最搶眼的年輕網絡新貴。但是李彥宏本人並不在意富豪的光環,因為閒暇喜歡種菜的他,從中體認出自成一格的菜農哲學,眼前的成就只是浮光掠影,在他心裡,百度收成的時刻還沒到來。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憑藉其一年內迅速增加的172億新臺幣財富,一躍成為2005年福布斯榜中最為搶眼的富豪。
《數字時代雙周》 採訪.撰文=王志仁
創業成癮的人通常都有特別嗜好,來紓緩壓力、刺激創意,比方攀巖、衝浪、駕帆船或飆賽車,李彥宏卻喜歡種菜。
「看著種下去的冬瓜一天天長大,心裡很有成就感,」約一七八公分高、長相帥氣的李彥宏,回想在美國閒暇時的活動,重現那個蹲在菜園和太太一起除草的畫面。種菜不比衝浪,一個上午可以玩幾個來回,而是要先翻好土壤,在對的季節撒下種子,然後定期澆水、施肥和除草,最後才收成。
創業前資金和人脈都下功夫
李彥宏創辦百度就像在種菜。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九年,他在美國工作,正好趕上網絡創業熱潮,每周都有新公司股票上市,首日漲幅記錄被一破再破。李彥宏來自中國山西的一個偏遠縣城,頭一次看到資本主義竟然可以瘋成這樣,非常震撼,但並沒有躁進。
李彥宏在北大讀的是信息管理系,之後到美國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讀碩士和博士,也是同樣領域。這個專業學的是面對密密麻麻信息,能夠理出頭緒,並分類檢索。
在網絡熱潮中,他靜下心來,研究矽谷發展模式,包含創業家如何找到商業模式、如何接洽創投、成立公司有哪些流程、市場競爭是怎麼回事、成功和失敗的因素是什麼、股票選擇權和激勵員工有何關係、股票上市怎麼規劃……等,鉅細靡遺。
這些材料整理寫成《矽谷商戰》一書,一九九八年一月在北京發行,搜狐創辦人張朝陽還為文推薦。這本二百七十九頁的著作,並未熱賣,甚至大多數人從未聽過,卻是一位創業家在下定決心前所做的詳細功課。
李彥宏抽空回到中國,參加相關研討會,了解網絡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正逐漸好轉。他積極約訪在中國做網絡搜尋的同行,想辦法認識交流,當時在北大計算器系當副教授的劉建國,是李彥宏的目標之一。劉建國一九九五年在北大參與開發天網,是中國最早的搜尋引擎。
「Robin(李彥宏的英文名字)給我發了電子郵件,那時他在清華有一個講座,但我有事沒見著。隔年(一九九九)他再回來又發郵件給我,才碰上面,一聊覺得想法接近,我決定出來做,」劉建國回憶。他是百度招聘的第一號員工。
不燒錢每一塊都算得精明
李彥宏的故鄉山西(簡稱晉),在明清兩代以開錢莊的山西票號聞名,晉商一向精打細算並講信用,李彥宏同樣具備這些特質。
回國前,李彥宏約創業夥伴徐勇談商業計畫,一見面,先讓對方籤「同意不對外洩露書」(Non Disclosure Agreement, NDA),籤好再談,即便徐勇是他的好友。與創投談第一筆資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企畫書上寫明做第一年用,但他心裡卻盤算當一年半用。
在北京找辦公室,他捨棄昂貴的長安大街邊上,而是跑到西郊中關村北大歸國學人招待所,租了兩房間,他和徐勇各一間,生活和辦公一併解決,既便宜又接近北大和清華學生。和新進員工談待遇,他總不忘詢問對方願不願少拿現金,多拿股票選擇權,以保留更多營運現金在公司。
讓Google入股更是一步計算精準的棋。李彥宏未接受Google的收購提案,卻同意讓對方入股二.六%。上市前,百度刻意減少上市提撥股份,避免Google從公開市場買進,但許多投資人認準百度是中國的Google(Google是百度股東),而加入追買行列。
搞制度複製美式企業文化
上市是李彥宏栽培百度的一個過程,向投資人和員工證明這顆菜有賣點,履行承諾,收割時機則還未到。
李彥宏習慣別人叫他英文名字,嚮往矽谷那種爽快直白,上司下屬直呼其名,討論議題就事論事,憑專業而非年資出頭,以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為導向。他決心把百度變成這樣的企業。
百度資深人力資源總監魯靈敏指出,百度每位員工都有股票選擇權,分四年認列。學士起薪未必比碩士低,視職位而定。即便實習生進來,一樣先去體檢,比照正式員工報到。曾有一位實習生表現優異,帶領六十多人團隊做研究。招聘技術人員,除相關主管面試,其它部門主管也加入把關,錄取後按能力分九等級,由評審委員會評定,之後每年兩次審核,升級後待遇立刻調整。
建立制度、擇優汰劣,就像種菜過程要除草澆水,但仍需好的養料施肥,菜才會長好。李彥宏從不同領域獵才,厚實經營深度。技術長劉建國原是北大教授,財務長王湛生來自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是最年輕的合伙人,營運長朱洪波的背景是軟體和諮詢業,負責行銷和媒體關係的副總裁梁冬,之前是香港鳳凰衛視當紅主持人。
除了劉建國,另三人的專長和李彥宏並無交集,但他利用各種機會吸收對百度有幫助的人。他和梁冬在一趟長途巴士上認識,兩人隔著走道坐,因而閒聊起來。梁冬活潑張揚,李彥宏則稍內向。兩人對於網絡未來發展各有想法,最終都沒能說服對方,但互相欣賞。李彥宏不久即邀梁冬加盟,包裝百度形象。
與其說他們被李彥宏說服,更像是他們從李彥宏身上,看到一個自我實現的機會,而選擇加入促成集體實現。
繼續衝因為還沒有到收成時刻
劉建國放棄教職前,父母、朋友和同事都極力反對,北大教授不僅安定,社會地位在中國更是崇高。「留在北大,只能影響幾個學生;加入百度,卻可能影響幾千萬人,」鏡片後的眼神充滿自信的劉建國說:「我父母那一輩很難理解,但對我這一代是千載難逢。」王湛生是六四那一年出國的留學生,後來回香港和臺灣工作,曾參與聯電和矽品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DR)案子。「會計有通用會計準則可依循,但擔任新創公司財務長可沒有準則,經常要做困難決定,」王湛生比較。
他們是李彥宏的左右手,但在重大議題上,李彥宏仍做最後把關。二○○一年八月,百度要改變模式,直接面對上網者,投資人和員工都反對,李彥宏最後拍桌大罵,此事因而定案。徐勇離開百度前表示,百度是李彥宏一人的公司。一位主管指出,李彥宏會聽所有人意見、和少數人商量,最後自己做決定。
他也有感情的一面。至今,掛著徐勇名牌的辦公室仍保留著。在美國上市當天,當第一筆交易出現,他撥手機給在北京辦公室的劉建國報喜,「我們成功了!」然後淚流滿面。今年六月,他受邀到北大演講,是今年繼連戰後,最轟動的一場。八月上市後,他成為全球焦點,更被中國重點媒體掃過一遍,香港《壹周刊》也做專題報導,中國版《Esquire》更把他放上封面。以前在美留學的指導教授和校長,分別寫信向他祝賀。
李彥宏已是名人,但沒有打亂生活和工作節奏,他仍儘可能回家陪太太和女兒吃晚飯,再用手機遙控辦公室內的同事詢問進度。對這位年輕網絡新貴來說,現在還不到收成時候,他渴望把菜園再弄大一些,撒下更多種子,等待下一個豐年。
愛種菜的網絡富豪──李彥宏 年齡:1968年次
籍貫:山西陽泉
家中排行:老四
學歷:北大信息管理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計算機博士肄業
經歷:道瓊顧問、Infoseek工程師
著作:《矽谷商戰》
專利:網頁超鏈分析方法
2005中國富人榜排名:17
個人財產:43億人民幣(約172億新臺幣)
休閒嗜好:種菜
專訪百度執行長李彥宏「我要用表現去證明華爾街是錯的……」
今年八月五日百度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當天股價從開盤二十七美元,盤中一度飆高到一百五十四美元,最後以一百二十美元收盤。若以當時的股價來計算,李彥宏可謂是全中國最年輕的百億富豪。但是掛牌上市不過百來天,百度的股價卻是一路下跌,就連當初幫忙上市的承銷商也看壞現在的股價。面對華爾街的現實冷暖,堪稱是網絡搜尋領域中最早擁有技術專利的李彥宏,卻相當沉得住氣,他的創業之路比對手Google、雅虎都慢了五年,但是他相信,百度在為下一個五到十年衝刺,屆時的股價絕對可以超越Google現在的表現。
《數字時代雙周》 採訪.撰文∥王志仁
Q 百度股票上市後,吸引許多注意和報導,你自己怎麼看?
A 上市是很好的品牌效應。之前百度這個名字還未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但是透過上市和每天的報導,這個印象就建立起來。美國股市兩百多年來,外國公司股票首日上市的漲幅記綠,是百度所創,這對中國網際網絡產業起了積極作用,那幾天帶動在美國上市的其它中國網絡公司股價上漲,整體市值增加了三成左右。
Q 瑪麗.米克(Mary Meeker)最近發布的〈中國網際網絡報告〉當中,推薦了網易、攜程和騰訊這三家公司,卻沒有百度,為什麼?
A 美國股市規定,公司股票初上市四十天內,不能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百度是八月五日上市,米克那份報告在九月初出來,所以沒有百度。
談股價受挫 不該短視,忽略長期價值
Q 百度從上市首日以一百二十二美元收盤以來,有關股價過高的研究報告和說法,不斷被提出,甚至高盛和Piper Jeffrey這兩家幫百度上市的承銷商,也認為目前七十美元的股價過高,合理價位在三十五美元附近,你怎麼響應?
A 我需要用表現去證明股市是錯的。股價波動對我的確有壓力,但不會改變我的作法。華爾街太看重短期盈利,缺少耐心,但我看的是長期,百度要創先例。我們也會給業績預測,但只給營收數字,不會給獲利數字。
搜尋在中國是大生意,正高速成長,百度在為下一個五到十年衝刺。身為執行長,我必須關注長期投資,而不是讓短線進出者快樂。我告訴華爾街的投資人和分析師,要看百度在二○一○年的每股盈餘,而不是下一季。
他們憑什麼相信我?這有賴我的信譽。百度從成立第一天到現在,一直在建立信譽。不管是找投資人、招聘員工或開拓客戶,我說服每一個人百度有前途,而且在每一階段都拿出證明我之前說的是對的。
剛成立百度時,我到校園去招人,那些學生都將信將疑。中國一流大學生都想進跨國公司,其次是有規模的本地公司,像百度這種新創公司根本不考慮,和矽谷剛好相反。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我在美國留學、擔任工程師,最後放棄幾十萬美元的股票選擇權回來創業,因為我相信做搜尋有機會,這張股票以後會值幾百萬美元。
工程師來百度報到的第一天,就有股票選擇權,隨著不同階段增資,一股從二毛、五毛到兩塊,大家開始相信;我們做的技術,開始有客戶願意用;進來公司的實習生,兩年後有升上經理的,我的承諾一一兌現,我的信譽也透過這些過程建立起來。
最初,百度不直接面對網民,而是和入口網站合作,由他們提供給網民使用。兩年後,我覺得模式不對,要改,因為我們努力做出來的產品,入口網站不願付好的價錢,他們只想買最便宜的搜尋技術,而不是最好的。我和投資人與董事會溝通,強調要改變模式,直接面對網民,他們都不贊成,還說當初他們投錢可不是要做這個,我反問他們:「你們是想賺一、兩倍,還是十倍、二十倍的回收?」
股票上市也是一次機會,向原始投資人證明,他們投這家公司是對的。創業和經營公司的過程,就是不斷累積信譽。我能說服別人向前看,是因為有過去的記錄。
談負面報導 內部信心足,不在意唱衰
Q 除了你和百度的信譽,還有什麼因素能讓投資人把眼光放長?
A 中國上網者達到一億,這些人都很年輕、受過良好教育,還有很多需求等著被開發。中國目前僅有十多家上市網絡公司,但重點是他們都已獲利,過了泡沫時期進入良好狀態。美國有兩億上網者,人數很難再成長,未來只有中國還有增加一億、兩億、甚至三億上網者的機會。像中國移動有二億多個手機用戶,市值比任何一家美國行動電話服務商都大,網際網絡產業也會如此。
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都要面對質疑和不解。十年前,微軟的市值超過IBM,大多數人都看不懂背後的意義。今天,百度在中國做中文搜尋,面對Google和MSN這些世界級強手挑戰,大家都要進中國市場,很多人也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媒體有關百度的新聞,負面常比正面的多。從外面看,百度搖搖欲墜,我們自己在裡頭看是欣欣向榮。
Q 和這些國際公司競爭,百度有什麼機會?
A 網際網絡不只是技術現象,更是文化現象,在中文搜尋這一塊,我們比別人更了解中國字和詞的意義,而且比別人早進來。更何況,有關網頁搜尋的超鏈分析方法,美國第一個專利是我發明的。
與競爭對手不同,百度很專注,只做中文,不做其它語言,而且百度只做搜尋,不提供電子郵箱或網絡電話等其它功能。
談起步比人晚 用時間換取中文網頁成長
Q 你比楊致遠和Google的兩位創辦人都早跨入研究搜尋技術,但為何直到二○○○年才想要創業?
A 一九九五年我就想回國,但是當時中國的網際網絡沒有基礎,並不需要我。到了一九九九年,規模漸成,網絡已是年輕人的時髦工具,機會成熟。我回來時,有人建議我乾脆開發自動翻譯軟體,把英文網頁翻譯成中文,因為當時絕大部分網頁都是英文,中文搜尋技術再好也沒什麼中文內容可搜。
十年前,九成網頁內容是英文,所有其它語言加起來佔剩下的那一成。現在中文頁面就佔一成,英文和其它語言加起來佔了九成。換句話說,英文頁面佔的比重下降,中文頁面的比重上升,趨勢是朝著對百度更有利的方向走。Google能搜多種語言合計八十億頁面,百度則能搜八億中文頁面。
百度做了五年多,累積很多技術和經驗。現在,競爭對手要進來做中文搜尋,很多我們走過的路他們一樣要走,不是花大錢就能走得快。中國的網際網絡人才不多,做搜尋的更少,我敢自豪地說,中文搜尋技術排前二十名的人,有十五個在百度。即便要花大錢做研發,投一千萬甚至五千萬美元,我們也可以,百度是美國上市公司,知道怎麼運用資本市場。
談競價模式 戴爾和eBay都是百度客戶
Q 百度有超過九成以上收入來自銷售特定關鍵詞的競價排名,客戶都是想賣產品的企業,等於幫他們撮合買方。下一步呢?
A 競價排名業務成長很快,但我們還不指望這上頭能做交易,要等將來環境成熟。但是,有關電子商務的訊息檢索,我們一直在做,不管是B2C或B2B方面。現在有很多客戶,特別是中小企業,不知道如何評估他們在網絡上推廣的效果,在入口網站上買一個橫幅廣告,或到百度來買關鍵詞做競價排名,究竟有什麼差別?
使用過競價排名服務的客戶,就了解它的投資報酬率很高,花多少錢能帶來一位潛在買家點選他的網頁進去看,幾個點選中會有一通電話打去諮詢,幾通電話當中可以完成一筆交易,成本和效益都能算的很清楚,像戴爾和eBay這些大公司就很會用,現在都是百度競價排名的大客戶。
談侵權官司 先行者自然是眾矢之的
Q 唱片公司控告百度的侵權官司還在進行,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A 百度提供的是檢索功能,是把網際網絡上提供的訊息整理分類,讓網民可以查詢。至於哪些網頁不合法,以及網民連上去之後會做什麼,這超出我們的控制,要交由法律判定。我也希望法律能清楚地告訴我們,邊界在哪裡?哪些網頁不合法?我們就把這些網頁的連結拿掉。
有關線上版權的問題,很多地方還有爭議,但百度是先行者,所以大家自然把目標對準百度。我們不可能去做網際網絡的警察,一個一個去鑑別說這個是正版,那個是盜版,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我們認為可以做的,也許對一些唱片公司來說是不可做的,大家需要有一個爭論的過程,這很正常。我們也希望跟唱片公司合作,共同推動這方面的發展,而不是扼殺(線上音樂)這個產業。
談線上版權 大家都把目標對準百度
Q 有打算利用這次機會,反過來和唱片公司談,取得合法授權,成為像iTunes那樣的下載網站嗎?
A 這要看時機,目前時機還不成熟。在中國,你隨便到外面的攤上都可以買到盜版光碟,搜尋音樂要收費,需要較長時間的認同。此外,百度提供的檢索,跟那種點對點(P2P)軟體公司有區別,他們是一個封閉網絡,這個網絡大家在共享一些東西,你沒有辦法去找網絡裡頭的這些人。但對於百度來說,我們是搜尋引擎,只告訴用戶網際網絡上公開的信息在哪裡。
談自己歷史定位 不放棄這時代賜予的機會
Q 你怎麼和父母以及上一輩的人,解釋網際網絡和你在做的事?
A 的確滿難的。中國雖有一億網民,但大多數都很年輕,接觸新鮮事物要容易得多。中國三十歲以下網民人數是全球最多,跟美國不同,美國五、六十歲的人也在上網。在中國,年齡稍大一點的,仍有恐懼心理,靠我們一家的力量不見得能推動這個事情,只能隨時間推移網際網絡向更高年齡層去滲透。也許再過兩年,四十歲左右的人就會上網,然後再過兩年,再逐步往上推移,這方面我們需要有耐心。
Q 在美國,一個新的產業會造就一大批相關企業和創業家,像一九六○年代的半導體工業、一九七○年代的個人計算機工業,以及一九九○年代的網際網絡產業。在中國,這樣的現象開始於你這一代,就在網際網絡產業。你怎麼思考自己在這裡頭的角色?
A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我們這一代人被時代賜予這個機會。網際網絡對中國來說,是第一次我們可以站在全球範圍內平起平坐,去跟其它公司競爭,去融資、去跟投資者溝通,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國際資本市場規格來做事情。因為網際網絡是新的,美國還沒有產生足夠強大的公司,能迅速在全球滲透,所以中國造就一批創業家,懂得資本市場,懂得現代科技,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情,滿足客戶需求。
在這方面,我們這一代人跟以前的中國企業不同。我們跨出這一步,以後可以有更多人走出來。在傳統產業裡,比方汽車,中國要跟國外車廠合資,才能獲得相應的市場地位;在網際網絡領域,這種合資關係就不重要,大多數都是自己獨力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