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每天有免費精彩內容
4歲的毅毅(化名)打小就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直到6個月大,他也不會翻身、抬頭,反應也比同齡的孩子慢上幾分。這些異常的狀況被家人們理解為他是早產兒的緣故——毅毅僅有29周就出生,但這卻給他帶來了將伴隨一生的困擾。
毅毅的母親宋媽告訴記者,因為早產和出生時缺氧,毅毅的異常狀況直到他9個月大的時候,家人們才開始著急起來,想起毅毅當時出生後醫生的囑託:半歲的時候應該去做一次CT,檢測孩子是否得了腦癱。果不其然,宋媽將孩子送到醫院檢查後,確診腦癱。這對日子略顯拮据的家庭來說可以說是晴天霹靂,但宋媽並沒有放棄,而是開始自行給毅毅做康復按摩,希望緩解他的痙攣症狀。
早期發現治療有效率達90%
「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早期(一般是指出生後4周之內),在腦發育未成熟階段受到損害,形成以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為主的綜合症。」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寧波介紹,一般導致腦損害原因有早產、產傷、圍產期窒息、核黃疸等疾病,從而帶來的不僅是運動障礙,還可能合併有痙攣或其他類型的肌張力改變,精神遲滯,性格變化等問題,或者伴有聽覺、視覺、觸覺等的感覺障礙。「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治療,腦癱患者的期望壽命僅有30歲。」
痙攣是腦癱的典型症狀,對於較嚴重痙攣的患兒,單純康復訓練往往難以達到滿意效果。對於這類患兒,應施行手術先解除痙攣狀態,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康復運動訓練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方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這是伴隨終身無法治癒的疾病,只能通過手術和康復儘量緩解症狀。腦癱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三,並且每年以4-5萬的速度遞增。」寧波表示,全球有超過1300萬名腦癱患者,我國患者數量超600萬、12歲以下的患兒超200萬。其中,患兒早期發現治療的有效率高達90%,可進行手術治療的腦癱患兒超70%,但關鍵在於早期發現。
早產兒更應關注表現異常
因此,關注孩子在新生兒時期的異常狀態從而早期發現尤為重要。寧波指出,民間流傳的所謂「七滾八爬九會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家長進行初步判斷。他表示,腦癱患兒往往表現在肢體動作比正常孩子的發育進程更慢,同時反應也更加遲緩。」因為腦癱患兒大多是因為早產,家長往往將這種異常的原因歸結為早產,導致孩子沒有得到最及時的診斷救治。「寧波指出,腦癱患兒的最佳手術年齡是3-6歲。
然而早產的新生兒,發生腦癱的機率更高,家長對於早產的孩子更應該謹慎留心,出現異常時及時就醫診斷。
「腦癱有痙攣型、失張力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和混合型等,對於不同分型的腦癱,應該採取的術式也不盡相同。「寧波介紹,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痙攣狀態是通過在不同部位打斷牽張反射環路或提高脊髓α運動神經元的抑制功能以降低受累肌肉的興奮性而生效。因此,儘管手術本身的難度不大,但通過一系列檢查判斷患兒的腦癱分型尤為關鍵,醫生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判斷。比如毅毅的痙攣型腦癱,即是行脊神經後根切除術。術後,從之前3年多時間的行走不穩,到如今痙攣基本消除,得以自主行走。
提醒,手術僅僅是腦癱患者治療的一個環節,康復更是應伴隨終身,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可使病人提高肌力和關節控制能力,以提高運動能力和改善功能姿勢。腦癱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不能達到100%的治癒,通過治療取得的功能改善需要通過康復訓練來維持,否則其運動功能下降很快且恢復更為困難。
圖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