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為大家分享蔣大軍老師的《如何生發孩子的志氣》(上)。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貴有志、學貴有恆」這句話。一個人最可貴的就是要有志氣、有志向。孔子曾經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明代的聖賢王守仁先生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向何所底乎?」由此可見志氣對一個人來講是多麼地重要。
賴老師在《大智慧教育:一場自有人類以來真正的教育革命》演講中講到:教育的真正目標,學過《易經》的就很清楚是「蒙以養正」,兒童教育的目標就是養志、養氣。
因為小孩子是春天,按照《黃帝內經》裡面的講法「春三月,此為發陳」,春天是生發的一個階段,所以教育孩子就要養孩子的志氣,而不是奪孩子的志氣,要讓孩子「傲氣不可長,志氣不可奪。
我們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那首志存高遠的七言絕句《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敬愛的周總理12歲時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從這些偉人和眾多做出大成就的傑出人物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志氣是成就人生的內驅力,志氣是促使人自強不息的牽引力。
一個有志氣的孩子他的人生即使沒有大成就,但也不可能糟糕到哪裡去。因此,採取適當的方法讓孩子的志氣生發出來,是我們做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
那麼應該如何生發孩子的志氣呢?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志氣」的含義。「百科釋義」上對「志氣」的解釋是指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志氣」是不甘落後,力求達到一定目的的決心和勇氣,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現。美國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的卡耐基講過:「朝著一定目標走去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志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
我們常常會講:那個人有志氣!這個孩子有志氣!那麼「志氣」的外在表現是什麼呢?
從大的方面講,就是理想遠大、目標明確、志存高遠。有志氣的人往往奮鬥目標明確,意志堅定,不怕各種困難。
從小的方面講,就是會獨立思考、有上進心、有責任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我們在生活中稍微觀察一下就會明白,那些有志氣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方面是不需要父母和老師操多少心的,他們有目標、有規劃,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知道自己要怎麼去做,因此做什麼事都很自覺。
就像賴老師說的那樣,佳佳由於從小讀經典以及受父母的良好引導,志氣被完全激發了出來,上學後,她的學習從來都沒有讓父母和老師操心過,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這就是「志氣」帶給孩子的引領。
我們要想在孩子長大後做一個省心的父母,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注意去引導、培養、激發孩子的「志氣」。那麼如何讓孩子的「志氣」得到生發呢?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講:「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氣,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黃帝內經》這段話告訴我們,要使孩子的志氣得以生發,就是要做到「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對待孩子,就是要多想辦法給他們多一些正面的鼓勵、激勵,少一些負面的批評和懲罰。
一、 要讓孩子的志氣在學習中生發。
諸葛亮在《誡子書》裡講:「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不學習是不能增長知識,提升才幹的。同樣的道理,孩子的志氣生發也是從學習和模仿開始的。
我們大家知道,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是生而神靈的,他們的模仿能力十分強,他們是在學習和模仿中一步步長大,孩子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會或多或少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
一個孩子如果他接觸到的正能量多,他身上的正能量自然也會多;相反,如果接觸到的負能量多,那麼身上的負能量自然也會多一些。
這點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驗證,大家稍微仔細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很自私自負的孩子,相信他的父母心胸也不會寬廣到哪裡去;一個喜歡抱怨、推諉責任的孩子,相信他的父母也是不怎麼懂得「凡事反求諸己」的道理的。
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的志氣生發,從小就應該要讓他們多讀高能量的書、多接觸正能量的事物、多結識正能量的人,讓孩子能夠學有榜樣、行有標杆。
前段時間我們全家利用暑假集中看了一遍電視連續劇《大舜》,這部電視連續劇拍得很好,在帶給我們很多感動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很多啟發,我感覺跟我們讀的經典中有很多場景和意境都契合了。
比如裡面對「仁德」和「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等的闡釋就和《易經》、《大學》、《中庸》以及《孝經》中的論述相同。
舜為什麼能夠被唐堯看中,而且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許配給他,最後還把掌管天下大權的「共主」之位傳給他呢?這是因為舜的仁德和才幹以及豐功偉績感動了唐堯。
而舜之所以能成為那麼優秀的人則是因為舜有一個十分偉大的母親握登。握登生下舜後,因部落的人聽信巫祝女兒季好的讒言而把她們母子趕出部落,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握登除了一個人克服千辛萬苦把舜養大成人外,還通過言傳身教教給了舜仁德、孝心、強烈的責任感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
正是因為舜從小在母親的身上學到了這些美德,舜的「志氣」也在母親正能量的影響和引導下生發了出來,從而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路上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夠毫無畏懼、自強不息地去解決,最終成就了在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偉業和傳奇。
大舜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志氣」,「志氣」就像農民埋在地裡的一顆種子,要使這顆種子能夠破土而出,生發出來,最後長成參天大樹,需要農民為它灌溉、除草、施肥。
如果任由「志氣」的種子生發,它當然也能夠長出來一些,但是受負面環境和貧瘠土地的阻擋、影響,它長得就可能很弱小,也可能會長歪。孩子「志氣」的種子要得到很好的生發,需要多用正能量給予引導和激發,這就是「生而勿殺」的道理。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志氣」也是在模仿和學習中生發出來的。我們讓孩子的志氣在學習中生發,那麼應該怎樣學習呢?
首先,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多讀高能量的經典。閱讀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孩子從幼兒園特別是小學開始,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跟我們家長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但是閱讀有深閱讀和淺閱讀之分,書籍也有能量高低之分,我們給孩子的閱讀還是應該要多選擇高能量的書籍,多選擇經典的著作,這樣對孩子思維能力以及格局的形成和提高會有更大的幫助,對孩子志氣的生發也將帶來更多的營養。
一本書能夠成為經典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歷史的檢驗的,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觸經典、閱讀經典,那麼經典帶給他的薰陶和影響將是潛移默化的。
猶太人之所以優秀,與他們從小重視《聖經》的誦讀是分不開的,而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那些做出大貢獻,擁有大作為的傑出人物,追根溯源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也是從小都十分重視閱讀經典的。
英國的文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讓孩子多讀經典,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能接觸古聖先賢的智慧,了解歷史上傑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和行為舉止,不知不覺之中這些古聖先賢的智慧和傑出人物的作為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痕跡,
潛移默化之中就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標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受到正能量的影響,身上的「志氣」也就更容易生發出來。
其次,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多結識正能量的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身邊環境的影響,受到身邊能量場的影響,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我們年輕時上學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絕大部分應該都是這樣告誡和叮囑我們的:「在學校要多跟學習好、表現好、有上進心的同學交朋友,少跟不上進、調皮搗蛋的同學交朋友。」為什麼父母會這樣叮囑我們呢?就是因為希望我們能多受到正能量的影響和引領。
前段時間回老家,發現村裡的幾個孩子初中沒有畢業就開始在社會上混了,抽菸喝酒無所不會,整天晃蕩無所事事。
後來聽家裡人講起,那幾個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大,小學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到了初中後要住校,爺爺奶奶就很難管到了,
在學校時,又結識了一些不求上進的、喜歡玩遊戲和在外面玩的同學,混在一起後,成績很快一落千丈,後來發展到都不願意去上學了,爺爺奶奶和父母再打再罵也不管用。看到他們的那種狀態,心裡感到十分痛惜。
通過那幾個孩子的事例我們也能認識到負能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嚴重。孩子就是正能量和負能量搶佔的一塊陣地,正能量搶佔不了,負能量肯定就會趁勢而上。
要讓孩子的這塊陣地不被負能量所搶佔,一定要讓孩子自身的「志氣」生發出來。一個孩子如果一旦「志氣」生發了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無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對於人的成長而言,「志氣」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多讓孩子結識正能量的人,也可以通過閱讀經典、閱讀歷史讓孩子能夠與古聖先賢對話、與傑出人物為伍。
有這些充滿正能量人的相伴,相信我們的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就會一點點被激發,身上的「志氣」也能一點一點生發,最後長成參天大樹。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課程分享到這裡,下半部分留待明天繼續,請大家準時守候,感謝大家的幸福陪伴!
讓我們一起,每天學習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積小成高大。我們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讓我們多學習,多正音,多交流,多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