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兒童文學作家麥子(本名廖小琴)創作的《大熊的女兒》榮獲了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該獎項是同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並列的中國四大文學獎之一,是我國兒童文學最高獎。廖小琴也成為繼藺瑾、邱易東、楊紅櫻後,第四位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成都作家。
《大熊的女兒》講述的是一個奇幻卻溫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老豆是一名酷酷的女孩,叛逆卻善良。一天,一覺醒來,老豆的爸爸竟然變成了一頭熊!為了幫爸爸治好異形症,老豆帶著爸爸一路出發。
文藝是城市的靈魂。近年來,成都的兒童文學創作活躍,屢次獲得大獎。楊紅櫻、邱易東、麥子、駱平、陳嶽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兒童文學作家,長期以富有營養的兒童文學作品滋養著全國小朋友的精神世界。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廖小琴也表示,成都得天獨厚的文化積澱給予了自己創作靈感,自己所在的成都文學院也提供了良好的創作條件,鼓勵自己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第四位獲兒童文學大獎的成都作家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1986年由中國作協創辦,是同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並列的中國四大文學獎之一,是我國兒童文學最高獎。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共有464部作品入圍,經過27位評委評審,最終小說、詩歌、童話、散文、報告文學、科幻文學、幼兒文學等7大類別18部優秀作品獲獎。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麥子(本名廖小琴)的《大熊的女兒》獲得小說類大獎。
在評委們看來,麥子的獲獎小說《大熊的女兒》,其中女孩老豆這個童年角色的塑造,就是對當代童年獨特氣質的一次有高度的文學提煉和表現。這個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兒童群體在當代社會和文化生活中不斷提升的自主性、掌控力,是具有強大的生活和文化能量的「新兒童」。同時,作家又以智慧的藝術處理,將這種自主掌控的力量導引到了童年生活的良性建構中。
事實上,成都作家一直是我國兒童文學創作上的重要力量。在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上,藺瑾的短篇小說《冰河上的激戰》獲獎;邱易東憑藉詩歌《到你的遠山去》和報告文學《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學生的成長故事》獲得第三、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楊紅櫻憑藉《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獲得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麥子則憑藉《大熊的女兒》,成為成都第四位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作家。
27位評委一致通過
《大熊的女兒》講述11歲的女孩老豆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父親變成了一頭熊,異性症就這樣措不及防地發生。老爸變成了熊,老豆並沒有哭泣和放棄,而是義無反顧地帶著大熊,走上了遙遠而艱辛的尋愛之旅。在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湯銳看來,《大熊的女兒》是一篇奇特而內涵深刻的幻想小說,一個關於現代人迷失了自我又歷經千辛萬苦又找回自我的寓言。
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評委、四川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邱易東表示,《大熊的女兒》中的老豆,是近年文學作品幾乎已經消失、難得一見的典型人物,老豆年僅歲,卻是一個內心獨立、膽大、率真、調皮叛逆卻又善良的小女孩,一個集現代與傳統於一體的當代酷女孩,「這是一個符合時代特徵的人物,是屬於當代的二次元女孩。」
邱易東表示,《大熊的女兒》是一個中國式的童話,塑造了一個渴望溫暖渴望愛,不希望孤獨的老豆形象。邱易東介紹,這篇小說帶給評委們最大的感覺就是溫暖,「小說中的主題充滿了愛,女兒拯救被工作生活折磨成異形的父親,不顧艱辛帶著他去治療。最終這篇小說也獲得了位評委全票通過,毫無爭議獲獎。」在邱易東看來,兒童文學是良心的文學,作家一定要小心翼翼,像呵護自己孩子一樣,把最完美優秀的作品給孩子,麥子的獲獎毫無爭議。
成都滋養創作
雖然已經獲得過國內多項兒童文學大獎,但廖小琴真正走上文學創作還不超過10年。出生於鹽亭農村的廖小琴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不過,能在雜誌報刊發表作品、走上作家之路在她看來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我父親就經常嚇唬我,說做文字工作的人養不活自己。」
廖小琴大學的專業和文字工作也毫不相關,先是學的市場營銷,本科又改為學前教育。畢業後,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廖小琴一方面在一家心理諮詢所工作,另一方面則在文化公司做編輯。「在心理諮詢所工作時面對了很多人性的陰暗面,可能也正是這樣,讓我渴望單純的美好。」2006年開始,廖小琴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創作兒童文學,並以麥子為筆名先後在多家兒童文學雜誌上發表作品。「我出生在農村,特別喜歡麥子成熟時一片金黃,也希望我的作品像麥粒一樣飽滿、有營養。」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廖小琴下定決心走上文學之路。廖小琴回憶,地震後,有心理諮詢師資格的她在華西醫院當志願者,專門負責兒童的心理諮詢。當時遇到一個小女孩,在地震時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去世,送到醫院後,女孩始終沒說話,木訥的狀態持續了近一周。「我第一次去看望她,女孩始終不說話。第二次我送了她一個下載了故事的MP3,第三次去看望她時,女孩小聲對我說,《豌豆公主》的故事很好聽。」聽到女孩終於說話了,廖小琴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力量很強大,比如在災難面前,可能我們身體上的傷並不重,但心靈上的創傷很嚴重,這個時候,可能只有文學能感染人。」
兩年後的2010年,廖小琴就憑藉一篇2000多字的《菊奶奶的最後一件新衣》獲得了「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在此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曹文軒等都曾得過冰心兒童文學獎相關獎項。此後,麥子的創作屢獲大獎,繪本《棉婆婆睡不著》榮獲「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大熊的女兒》榮獲「大白鯨世界盃」原創幻想兒童文學一等獎……
早在4年前,廖小琴成為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參加了包括魯迅文學院在內的文學培訓。「我非常感謝成都文學院對我的支持,一方面在物質上給予激勵;另一方面,創作一部作品是漫長孤獨的,但想到有那麼多人在背後支持,給了我很多心靈上的力量。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打上了成都烙印。」成都市文聯黨組書記宋凱表示,成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市文聯對文學創作歷來高度重視,從成都文學院年至今,對籤約作家文學創作進行扶持的力度越來越大。作為文化名城的成都要有文化名人,文聯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大對作家的扶持力度,為他們的創作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政策,傳播天府文化。
傳遞溫暖
《大熊的女兒》中的老豆,是如何創作的?據廖小琴介紹,老豆的形象中,有自己8歲女兒的身影,「我女兒古靈精怪,她去年上小學時,我問她想要什麼,她說想要一頭獅子。今年過六一兒童節送她禮物,她就讓我們在那天要稱呼她為『蛋糕公主』。」廖小琴說,自己作品的第一個讀者,就是女兒,她喜歡的作品才會對外發表。
在廖小琴的創作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她永恆不變的主題。她特別提到自己最推崇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安徒生在作品中表達的悲憫和愛是普通作家達不到的,比如他的《海的女兒》,我在每個階段都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在創作《大熊的女兒》前,廖小琴發現,如今的網絡時代,每個人都盯著手機看,可能知道天下事,卻不關注周圍,「我感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稀薄,這一刻感到很孤獨。」
廖小琴希望《大熊的女兒》能傳達出一些光明的東西,關注當下關注大自然,「我們現在失去了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對電子產品很了解,卻不知道五穀,盤中餐都不清楚。」在廖小琴看來,用極簡單的文字,表達出極深刻的人生道理,是對兒童文學創作者的挑戰,也是自己的追求,兒童文學應為孩子們建造一個藝術與思想品質兼具的美妙世界,即便是寫給最小的孩子的文字,也應該有能影響孩子成長的一份深意。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邱峻峰攝影 張直
編輯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