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光趙雷 - 吉姆餐廳在廈門待了四天,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我吃的生蠔大餐一一頓吃了30個生蠔。其餘的風景,無論是鼓浪嶼、曾厝垵、還是廈大、白城沙灘,其實並無過多的震撼。
雖說如此,但也不妨寫篇遊記,紀念一下廈門之旅。Day 1 中山路和八市
中山路也是騎樓式建築,夜晚射燈映照,流光溢彩。相比泉州,廈門的騎樓建築,樓體更加高挑,規模也更為宏大,更有成為商業街的氣質。
我遊歷的時候,特為注意了商業街的店鋪種類,發現買海鮮特產、零食的店鋪佔據了幾乎40%以上,從某種程度也說明旅遊業在廈門經濟產業的地位——畢竟本地人絕不會沒事買一包海鮮特產嘗嘗。
八市全名是第八海鮮市場,有各種奇異的海產品。它逼仄的地方街道,永遠是溼答答的,不時會出現被商販扔掉的死烏賊、死螃蟹等等。空氣裡也瀰漫著海腥味、泥土味、腐爛的水果味,混合成廈門特有的煙火味。Day2 鼓浪嶼第二天,我幾乎一天都在鼓浪嶼。
(鼓浪嶼上的建築)
(島上沙灘)
(夕陽下的鼓浪嶼)
去鼓浪嶼有些複雜,對於本地人,可在市民專用碼頭8元購票;於遊客,需要去郵政碼頭,以35元購票,在固定時間開船;或從第二碼頭至嵩嶼碼頭,再乘船至鼓浪嶼碼頭。35元包含回程,回程不限時間、船次、碼頭,只要有回程的船,你就可以上。這是去鼓浪嶼的交通方式。島上自成天地,有小學、醫院甚至體育場。高大的建築很少見,三層差不多就是極限,無數小別墅犬牙交錯在海島上,夕陽西下,你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智慧。回程以後,發現廈門有個很糟糕的地方,就是缺少正常且價格合理的食物。你隨處可見海鮮、大排檔、肉粽、沙茶麵等特色,但當飢腸轆轆,想吃蓋澆飯或快餐的時候,卻往往無處尋覓。這時候,你看見那些大排檔、龍蝦、花生米就想吐。雖然這些店裡有蓋澆飯,但無論從味道還是價格上,都不太像蓋澆飯。對於我,願意生活的城市,一定有隨處吃到美味蓋澆飯的特徵。Day3廈門大學與曾厝按
(大門)
(芙蓉隧道)
(從山上看廈大)
廈大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建議關注U廈大,提前數天預約。
廈大很乾淨,建築都予以翻新,故反而缺失一份生活味和歷史感。例如武大學生宿舍,至今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東南禮堂,銘牌上至今鐫刻的是民國時代;華政40號樓,手一摸還會掉灰。
從實用功能主義上,翻新和改造很重要,沒有電燈,空調以及網絡,如何滿足現代需求?但從歷史主義上說,不妨刻意留一些歲月痕跡,好讓一維的時間,以某種形態留在這個三維的世界裡。但總體而言,廈大環境是很優美的,在廈大讀本科和碩士,都是令人殷羨的選擇。曾厝(cuo)垵本身是個海灣,後來變成漁村,再後來演變成旅遊區。這類地方,同質化很嚴重,密密麻麻的街道裡,都是特產、水果、開蚌取珠、燒烤海鮮,屬於不去後悔,去了也後悔的地方。
(現殺生蠔)
(現烤)
(打包回去,加上啤酒)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一元一個的生蠔,其實不能食用,因為不太新鮮,唯有一家,現殺現烤,加上蒜泥和辣椒粉,味道十分鮮美。剛開始,我點了5個,吃完之後,發現味道奇佳,故又點了25個。臨走之前,特意回去,又吃了一頓。對於生蠔狂人而言,這個非常愉悅的事情。Day 4 環島路
(騎共享單車)
(一扭頭能看見海島)
環島路是條浪漫的路,同時也是令人變黑的路。沿著這條公路騎行,扭頭便是山海,溫柔海風,從金黃沙灘上吹來,拂面。無垠天空包裹遠方的海島,厚重的雲層中透過若隱若現的陽光。一路聽著鄭鈞的私奔,撒開車把,頭髮被風吹起,真是土味的飛揚青春。廈門所有的景點,最為推薦環島路。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文藝,而不是被模式化的文藝。以上便是我的旅程,最最談談不喜歡廈門的地方。
由於我分別居住在中山街和曾厝垵,在吃上面,廈門令我很絕望。如上文所言,對於長途跋涉者,一碗簡單美味的蓋澆飯比什麼都重要。而這兩處的蓋澆飯,無論從價格,還是內容上,都很難稱為蓋澆飯。故當我看見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店,便救命般地打包了幾個漢堡,以拯救我的胃。
就是冷漢堡,比起那些臺灣烤腸、烤魷魚、烤龍蝦,顯得經濟又美味。
也許是我不擅長尋找美食,也許是廈門確實如此。總之,這是我真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