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樹常青——紀念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

2021-02-25 天文茶餐廳


水兄語:今天(2016年12月20日)是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 本想寫一篇紀念文章,但剛剛寫了一個開頭就覺得自己實在太過淺薄,恐有損大師的偉大形象,特向卞毓麟老師約稿,正好他也答應《文匯報》專題撰文。所以,我們今天就借卞老師的文章以表敬仰與紀念。

「康德說過,讀盧梭的書他得讀好幾遍,因為在初讀時文筆的優美妨害了他注意內容。今天,我們讀卡爾·薩根的書,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16年前,我應《文匯報》「書緣」之約簡介《卡爾·薩根的宇宙》一書,曾以此開篇。頃重讀薩根,此種感受有增無已。

 

關於薩根其人,最完整的介紹當推美國科學作家凱伊·戴維森所著六十餘萬言的《展演科學的藝術家:薩根傳》。此書中文版由老友暴永寧君執譯,我本人擔任責編,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2014年又納入「科學大師傳記精選」系列出了新版。奧地利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有言:「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它。」薩根離世漸久,而《薩根傳》影響愈甚,其關鍵正在乎它對歷史之忠實。

 

了解薩根可以有許多途徑。例如,人民郵電出版社的中文新版薩根著《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2014年),有尹傳紅君撰寫的《「科學先生」卡爾·薩根》一文代序,紹介薩根之為人與業績,梳理其諸多作品——《宇宙》《伊甸園的龍》《魔鬼出沒的世界》等——在中國翻譯和傳播的概況,有興趣者大可一閱。 

Science is far from a perfect instrument of knowledge. It’s just the best we have. In this respect, as in many others, it’s like democracy. Science by itself cannot advocate courses of human action, but it can certainly illuminate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科學遠不是十全十美的獲得知識的工具,科學僅僅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與其他工具並無差異,比如民主。科學本身不能支持人類行動的途徑,但是,科學卻能夠預測人類行為的各種可選途徑的可能結果。

 ——卡爾·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  

2014年10月,科普和出版兩界聯手在京舉辦「紀念卡爾·薩根誕辰80周年暨《暗淡藍點》新書出版座談會」。馳騁科普疆場70載的鮐老李元先生率先憶往,他談論薩根時情緒高昂,如數家珍,令人感佩不已。

我的發言從30年前與薩根的通信說起。那是1984年,我正在為于光遠等主編的《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撰寫「宇宙中的生命」、「平庸原理」諸條目,便帶著問題致函該學科領域的帶頭人薩根,兼敘本人對於科普之興趣與熱忱。50歲的薩根很快就回信了,起首是「我很高興收到您的來信並獲悉您有志於在中國致力科學普及」,結尾則為「請向中國天文界的同行們轉達我熱烈的良好祝願。/您真誠的卡爾·薩根」。 


卡爾真誠地做人,真誠地從事科學研究,真誠地為讓公眾理解科學、為揭露偽科學、為人類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明天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13集電視系列片《宇宙》於20世紀80年代初問世後,迅速紅遍五大洲。80年代中期的一天,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王錄先生風風火火扛來一大包《宇宙》電視片英文分鏡頭腳本,要找人在兩個月內全部譯畢。啊哈嗨,雖無重賞,亦有勇夫:吳伯澤、朱進寧、王鳴陽等一眾好手迅即伏案開譯,最後由我和伯澤君總審通校,及時交卷。1986年,弗拉馬利翁的法文巨著《大眾天文學》的譯者、已逾米壽的我國科壇耆宿李珩先生,為電視片《宇宙》的中文版同名配套圖書作序,題為《從〈大眾天文學〉到〈宇宙〉——天文學大眾化的100年》。李老盛讚薩根「是當代的弗拉馬利翁之一,他在科學普及上的非凡才能從《宇宙》一書及電視片的編劇中得到了證實」,並讚揚此書「把天文、地理、歷史、哲學以及生命的起源進化和地外文明的探討等等都熔於一爐而大放光芒」。 

1992年,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斯坦利·米勒院士曾如此舉薦薩根:「你們翻過他的履歷嗎?簡直無法相信,他什麼時間睡覺呢?」1996年62歲的薩根病逝,引起很大的震動。著名古生物學家兼作家史蒂芬·古爾德嘆曰:「這使我聯想起尼赫魯對聖雄甘地之死的感覺——光明消失了,黑暗籠罩了一切。」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則早於1982年已將第2709號小行星命名為「薩根」。

The brain is like a muscle. When it is in use we feel very good. Understanding is joyous.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當我們使用時會感到愉悅。「理解」本身是充滿歡樂的。

 ——卡爾·薩根《文明》   

薩根的名著《布羅卡的腦:對科學羅曼史的反思》於1979年在紐約首發。那時,年屆不惑的薩根對科學、社會和人生的見解愈趨成熟,《布羅卡的腦》則如一面鏡子那樣映照出這一切。此書探索宇宙和人類自身,論題極廣:從鹽的結晶到宇宙的結構,神話與傳說,生與死,機器人與氣候,行星探測,智能的本質以及尋找地外生命等。薩根指出,世間萬物相互關聯,而人類通過感官、大腦和自身經驗來感知世界的方式又高度相似,因此所有這些論題彼此都存在著聯繫。 

或問:一部內容如此廣泛的科學著作,其可讀性究竟如何?薩根預見到此類疑慮,故在引言中先已作答:「本書中的每一章都是為大眾讀者而寫的。某些章節,例如『金星和韋利科夫斯基博士』、『諾曼·布盧姆,上帝的信使』……偶爾包含一些技術細節,但對這些細節的理解於理解全書無礙。」 

書名《布羅卡的腦》取自首章章名,其寓意由副書名「對科學羅曼史的反思」點明。皮埃爾·保羅·布羅卡(1824-1880)是法國外科醫生和人類學家,於1849年獲巴黎大學醫學學位,後來專攻腦外科。1861年,他通過屍檢證明大腦左前葉第三回(後稱布羅卡區)受損會導致喪失語言能力,從而首次確證了某種特定功能與大腦某特定控制點之間存在著聯繫。布羅卡酷愛人類學,他關於頭顱的知識超過所有的同代人,並設計出測量頭蓋的新工具。他是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早期的有力支持者,故而赫胥黎有言,只要想起布羅卡的名字,就會滿懷感激之情。


極富戲劇性的是,薩根曾在巴黎的人類博物館儲藏室一個偏僻的收藏架上,看到一隻矮圓筒瓶,瓶上的標籤寫著「P. Broca」,瓶中用福馬林溶液浸著布羅卡的腦及其切片!薩根虔誠地捧著這隻圓筒瓶,心潮澎湃,思如泉湧。《布羅卡的腦》全書由此啟幕,然後洋洋灑灑地展開,再展開……不熟悉這種寫法的人乍讀之下也許會覺得有點「東拉西扯」,其實薩根始終是在環繞著中心推進劇情,我稱此種境界為「形散神聚」。 

《布羅卡的腦》早先已有兩種中譯本。2015年10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又推出一個新譯本,我應邀為之作「中文版序」。這個新版本由北京師範大學的幾位年輕碩士執譯。新一代學子有志於研究、翻譯薩根的作品,令人很感欣慰。 

薩根在病榻上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億億萬萬——新千年來臨之際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但未及付印,他就被骨髓異常不良增生症奪走了生命。此書的一個特別之處,是他難得流露的個人情感。書中動情地描述了他與疾病的抗爭、訴說著他對家庭的愛……薩根去世後的第一個情人節那天,他的妻子安·德魯揚為此書作跋,感情細膩而真摯。據傳國內某出版社將於年內推出《億億萬萬》的中譯本,這真是對薩根逝世20周年的極佳紀念。 


再想想那個小藍點吧。它就在那兒!那是我們的家,那就是我們!在那上面,有每一個你所愛的人,每一個你所認識的人,每一個你所聽說過的人,每一個曾經出現在歷史長河的人。

 ——卡爾·薩根《暗淡藍點》  

>>>點擊原文閱讀往期精選《64億公裡外的「黯淡藍點」》

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薩根的作品是否已經過時?首先,他的許多思想還在逐漸轉化為現實,例如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探測,地外生命的探索等。其次,具體的知識自當隨時更新,但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光輝卻永遠不會過時。再者,薩根闡釋科學的技巧、展演科學的藝術,始終是後來者的楷模。本文題名「經典之樹常青」,緣由亦在於此。 

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必須有薩根那樣傑出的科學家兼科學普及家。這並非指每個科學家投入科普的力度皆須與薩根媲美,而是說對於科學的普而及之懷有相同的理念、熱情和責任感。
本文刊2016年12月15日《文匯報·筆會》



水兄語:今年本想翻譯《億億萬萬》這本書來紀念卡爾·薩根先生,但遺憾地獲知版權已被某出版社購買。薩根在他的最後一本書中再次展現了他的非凡的能力,向普通讀者詮釋了宇宙之雄壯、生命之神奇,同時也非常難得地流露出卡爾薩根的個人情感,因此,很希望在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之際看到這本書。至今仍在等待中。

相關焦點

  • 中國民眾以多種方式紀念毛澤東逝世37周年(圖)
    中國民眾以多種方式紀念毛澤東逝世37周年(圖)      9月9日,遊客們在長沙橘子洲瞻仰青年毛澤東雕像當天是毛澤東逝世37周年紀念日,中國民眾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懷念這位偉大領袖。毛澤東生於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在北京去世。中新社發 楊華峰 攝       9月9日,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外排起了長隊。2013年9月9日是毛澤東逝世37周年忌日,紀念堂也於當日調整了開放時間,延長半天開放,以便於民眾前來瞻仰、紀念。
  • 復旦大學紀念蘇步青逝世周年
    復旦大學紀念蘇步青逝世周年     本報訊 昨天,復旦大學舉行蘇步青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會。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聖坤,市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民盟市委副主委謝遐齡,著名數學家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潛、洪家興院士等蘇步青先生門下桃李等出席了紀念會。
  • 紀念鄧麗君逝世20周年:日日思君不見君(組圖)
    原標題:紀念鄧麗君逝世20周年:日日思君不見君(組圖)   鄧麗君語言天賦過人,她甚至能夠從20歲才開始學日語,最後成為演唱日語被日本人接受並橫掃日本歌壇的程度。鄧媽媽曾經回憶說,鄧麗君初到日本還在找老師開始學日語的時候,過幾天就已經哇啦哇啦和日本鄰居聊天了。
  • 法國在疫情中低調紀念戴高樂逝世50周年
    中新社巴黎11月9日電 (記者 李洋)11月9日是戴高樂將軍逝世50周年。由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法國官方當天舉行規模很小的紀念活動。今年不僅是戴高樂逝世50周年,還是戴高樂誕辰130周年,以及他發表《告法國人民書》80周年。因此,今年是名副其實的「戴高樂年」。
  • 紀念毛澤東逝世44周年 重溫毛澤東經典詩詞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44周年會上該校教師紛紛起立朗誦毛澤東的詩詞。我們通過重溫毛澤東經典詩詞再次緬懷偉人的風姿!
  • 土耳其孔亞城舉辦魯米逝世747周年紀念儀式
    中國旅遊新聞網12月17日訊 賈拉爾·阿德丁·魯米(Jalāl al-Dīn Rūmī)逝世747周年之際,土耳其將舉行 「Seb-i Arus」 儀式來紀念這位以寬容和仁愛,無論宗教、教派和種族,用博愛擁抱全世界的偉大詩人。
  • 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臺灣影院今起重映《霸王別姬》《阿飛正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近日,為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臺灣片商甲上娛樂宣布4月1日起,在臺灣威秀影城放映《霸王別姬》數字修復版。《阿飛正傳》劇照據悉,到今年上映屆滿30周年的《阿飛正傳》,1990年上映時叫好不叫座,票房成績並不出色。多年後,該片獲選華語影壇經典佳作,名列世界影壇百大電影,成為粉絲心目中最想在大銀幕欣賞的作品之一。
  • 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紀念孫中山逝世94周年
    中新社臺北3月12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當天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致敬。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排右)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黨主席鬱慕明、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分別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臺灣福建總商會、藍天行動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也前往致意。
  • 荷蘭小鎮舉行梵谷主題花車遊行 紀念其逝世125周年(組圖)
    原標題:荷蘭小鎮舉行梵谷主題花車遊行 紀念其逝世125周年(組圖)   這些都是荷蘭小鎮津德爾特居民自己製造的驚人藝術品,以紀念出生在這裡的最偉大藝術家梵谷。(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0日報導,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荷蘭小鎮津德爾特(Zundert)的居民都會舉行鮮花節,紀念偉大畫家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當地居民日前用大麗花編制壯觀的巨大花車在街上遊行,紀念梵谷逝世125周年。
  • 宋美齡逝世10周年 臺灣圓山飯店辦紀念特展
    宋美齡逝世10周年 臺灣圓山飯店辦紀念特展www.fjsen.com 2013-10-17 08:51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中評社劉冠廷攝)東南網10月17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臺北圓山大飯店為緬懷蔣宋美齡,正在飯店內舉行「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逝世十周年紀念特展」活動,展出其珍貴照片,以及有關紀念文物。蔣宋美齡是圓山大飯店創始人,2003年10月23日病逝於美國紐約,「中華郵政」今年還為她發行紀念郵票。
  • 紀念丹麥作家安徒生逝世145周年 經典兒童劇大合集
    今天,是丹麥作家安徒生逝世145周年。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的一些經典作品吧!>2020大型兒童音樂劇《冰雪奇緣之阿倫戴爾情緣》南京站2020經典音樂童話舞臺劇《冰雪女王 Snow Queen》上海站童話劇之《海的女兒》《海的女兒》是安徒生童話裡,最浪漫悽美的故事之一。
  • 駐馬店市第二小學舉行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44周年活動
    武會娜 司淼 文/圖今年9月9日是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44周年紀念日。為紀念偉人逝世44周年,中共駐馬店市第二小學黨支部舉行了紀念活動。今天,在紀念偉人逝世44周年之際,二小全體黨員重溫開國大典,再次感受那一神聖而又偉大的時刻。
  • 紀念施光南逝世28周年 民族歌劇《傷逝》唱響北京保利劇院
    今天是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逝世28周年紀念日。為了表達對先輩的敬意,再現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作品的高峰之作,經典民族歌劇《傷逝》將於5月2日和3日再次唱響在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上,這是施光南先生這部經典之作繼1981年首演和2014年復排後的又一次精彩呈現。作者:王潤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鄧麗君逝世25周年:央視為她「復活」重現螢屏,香港開紀念展館
    5月8日是一代天后鄧麗君逝世25周年的日子,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作於泰國清邁逝世。經送醫搶救無效,於19:30分許溘然離世,享年43歲……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時至今日,她的歌聲仍然在各種舞臺唱響,從來沒有被遺忘過。 她用歌聲描繪了一個時代,也撫慰了千萬人的心靈。她用音樂消弭了兩岸半個世紀的隔閡。
  • 北京、上海、南京、中山等地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來源:澎湃新聞】3月12日,上海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舉辦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活動。 新民晚報 圖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的日子。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全國多地在12日均舉行了相關悼念活動。 據新華社消息:3月12日上午,首都各界人士會聚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簡短而莊嚴的儀式,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 大慶油田紀念鐵人逝世50周年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雲普)11月15日,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當天,來自大慶油田各條戰線的人們齊聚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以多樣的紀念活動,深切悼念鐵人,緬懷鐵人事跡,表達崇高敬意,凝聚起奮進前行的力量。
  • 臺灣各界舉辦各種活動 紀念孫中山逝世90周年
    本報臺北3月13日電(記者吳亞明、王 平)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紀念日,臺灣各界通過舉辦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紀錄片發表會、兩岸合唱音樂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國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和島內各界人士,當日先後來到臺北的「國父紀念館」,向孫中山先生銅像鞠躬、獻花。
  • 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在金臺藝術館舉行
    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在金臺藝術館舉行雕塑獻花儀式2020年12月17日是委內瑞拉國父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90周年紀念日,委內瑞拉駐華大使菲利克斯·普拉森西亞閣下率其使館外交官們到訪北京金臺藝術館向袁熙坤館長應邀創作的《玻利瓦爾》雕像敬獻鮮花,並參觀了北京金臺藝術館。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紀念日 紐約粉絲舉行緬懷活動-中新網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紀念日 紐約粉絲舉行緬懷活動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