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湖南衛視《舞蹈風暴》,沈偉這個享譽國際的舞蹈大師,基本屬於傳說裡的人物,就算大家知道他舞團的演出在各國的藝術節總是一票難求,就算知道正是他幫著張藝謀,完成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驚為天人的山水畫卷,我們沒見過沈偉清秀的顏、優雅的舉止談吐、敏銳精準的判斷以及他對於舞蹈深刻的思考。《舞蹈風暴》當中,沈偉不明覺厲,雲淡風輕卻針針見血,這樣的沈偉,你不愛上都不行。
《舞蹈風暴》四個見證官,揚揚更像迷妹總能在舞者最精彩的瞬間給出恰當的讚嘆,沈培藝更像母親要求嚴格卻多些寵溺,劉憲華和彭昱暢代表了我們普通觀眾的普通審美,而沈偉,透過他的國際視角,衡量舞者們節目之後究竟能走到多遠多久。
沈偉,1968年生,湖南湘陰人。這一年對世界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布拉格之春、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五月風暴席捲法國,動蕩的1968年深刻影響了戰後西方的社會文化,更多藝術家開始追求藝術的現代性,沈偉生於這一年,是巧合,也是宿命。
沈偉生長在中國傳統戲曲湘劇之家,由於家庭氛圍的影響,沈偉從小就建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認知,他四歲起學習書法、國畫,九歲系統學習傳統戲曲,這些來自於東方的美感和韻味以及東方式的情感表達,成為沈偉後來所有藝術創作最深層的底色。
1988年,沈偉出湘到北京學習繪畫,希望考入專業美院繼續學習,高考時因為英語成績不好,文化課分數不夠,最後沒能考上大學,但在北京,他接觸到現代舞,了解到廣州將要開辦全國第一個現代舞學習班,而且全都是國外老師,沈偉毅然南下,開啟了他的現代舞生涯。這個班裡,還有當時還是男孩的著名舞蹈家金星。
至此後,沈偉從廣州,到紐約,到歐洲,一路走一路跳,沈偉再沒停止對現代舞的探索和追求。
剛到紐約時,沈偉的生活非常艱苦,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包括交通費在內,所有的費用不能超過十美金,他找到最便宜吃飯的地方,買最便宜的生活用品,但因為年輕,因為想學習的欲望,物質生活的艱苦他並不太在意,每天吸收大量新鮮的知識他會覺得非常充實。
沈偉現代舞的轉機出現在2000年,1999年,廣州現代舞團團長楊美琦就要退休,舞團代表中國要在歐洲做巡迴演出,卻沒有團裡原創的有分量的現代舞作品,她邀請已經在紐約學習了四年的沈偉回廣州幫舞團排一個作品,這之前,沈偉在紐約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自然身體發展法體系,並有一些小作品、中型作品的實驗,他將那些年的積累全都放在回廣州創作的《聲希》當中,2000年,《聲希》在歐洲巡演引起極大的轟動,因為《聲希》的影響,同一年,沈偉有機會在紐約排了《天梯》,兩部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格的現代舞作品受到《紐約時報》的關注,沈偉的作品直接進入年度十大作品的排行榜。
有意思的是,就算到了2001年沈偉已經成名之後,有一天,《紐約時報》刊登了三大頁有關沈偉的報導和評論,其中還有一整版大幅照片,可沈偉當時為省下吃飯的錢,連3.25美金報紙錢也不捨得花,還是朋友幫他買了留下了紀念。
沈偉的《聲希》和《天梯》為何能在西方獲得如此巨大的轟動,很重要的一點,是沈偉在編排舞蹈中的所有動作時,刻意避開外國老師教給他原來西方大師體系的運動方式,他儘量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身體語言,當時很多人認為舞蹈所有動作都被大家用光了,就是兩隻手、兩隻腳,再不能跳出什麼新花樣,而沈偉的《聲希》和《天梯》,給大家的是全新的舞蹈語彙,現代舞創始於西方,而沈偉的創新實現了超越。
有關2008年開幕式舞蹈《畫卷》,大家都已經比較了解,2007年張藝謀一眼看中沈偉的作品《連接轉換》,那個作品就是從頭到尾演員在舞臺上運動,用身體在舞臺上直接畫出一幅畫,這種形式結合奧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用非常現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傳統的中國文化。
其實三十年來,沈偉在舞蹈的同時,還一直堅持繪畫、裝置、影像等藝術創作,2018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沈偉推出《沈偉、未知的探索》藝術展,基本涵蓋了沈偉在舞蹈以外的藝術探索。
回到《舞蹈風暴》,沈偉老師的點評特別在意舞者的基本功,他能很容易看到運動當中舞者最精細的姿態有沒有到位,就連李響這樣大神級的舞者,沈偉也察覺他的力量沒有一直延續到指尖,仍然有上升的空間,感覺沈偉老師特別喜歡古典舞和芭蕾舞的選手,而很多來節目的舞者也是最希望得到沈偉老師的點評,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更是通過《舞蹈風暴》,收穫很多以前完全不懂的舞蹈冷知識,聽沈偉老師在《舞蹈風暴》的點評,真的像是上了一堂大師課,我們以後看舞蹈表演,也能看出點門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