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氣與志氣,兩個關鍵詞概括了我的家庭教育,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樣普羅大眾的人,都或多或少被父輩所堅持的那種近乎刻意而為之的奮鬥姿態所影響:踏實做事,老實做人,不忘初心,永遠對社會正義持有熱忱。
不過底層人民堅持所堅持的驕傲姿態,也會在關鍵時刻崩潰,在遭受社會漠視,在涉及生存尊嚴的緊要關頭,骨氣和志氣的崩潰是一瀉千裡的。
一方面,底層人民對社會秩序變動適應能力低,新生事物和先進手段有時候不但無法提升底層人民的幸福感,先進手段的介入反而會因為各種因素侵害底層人民尊嚴。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中,城市階層對底層人民娛樂方式和審美趣味的鄙視和汙名化,精英階層利用技術和擦邊球商業手段對底層的經濟掠奪,時時刻刻在發生,並且締造了各種上市奇蹟。
另一方面,底層存在矛盾內化問題。底層人民內部矛盾積攢,形成了「苦人為難苦人」「滑頭與資本家合作為難苦人」的情況,所以底層人民在關鍵時刻只能用矮化自身和販賣苦情方式尋得關注。某著名評論人士、主持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底層人民哪兒會關心底層人民啊?
曾有一天我在帝都的酒店打開電視,北京臺某頻道正在播放一條慈善捐助新聞,並且捐助的是我老家的一所學校。新聞中操著鄉音的充滿感激的中年婦女教師,一看就是那類在底層秩序中恪守踏實做人信條的老實人,她那簡單樸實的言語和那帶有哭腔的語氣,是底層人民「習得性無助」環境呆久了才有的表現。
後續報導中,中年婦女或出於迎合觀者心態的「賣慘」行為,並不出意料,但也感到極為不適。因為我知道我們家鄉的經濟情況,捐助效果和實際境況不可能達到新聞渲染的那般神奇,充滿戲劇性。當我把新聞轉載給同學後,同學對我說:我還不知道咱們那還算貧困地區呢?
實際上,外部視角和內部視角產對慈善行為的觀感形成強烈差異,根源就在於以內部視角觀察社會的人,理解底層真正的問題,例如學校問題:底層教育質量低下不在於玩具和圖書,底層師資素質的低下才是關鍵。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的教師,會讓捐助的圖書和玩具被鎖緊柜子,會讓孩子裝腔作勢表現感謝、應付檢查,假裝學校的圖書館是每天開放的,體育音樂課沒有被語文數學課佔據。
在我理解,教化底層「規矩道德意識」,對底層提出各種精神要求,實際上腐化弱化了自我意識能力;所謂的骨氣和志氣,是馴化忍受能力和讓其接受社會地位低下的手段。明確這個問題,你就能理解為何有許多人,有許多在意行為體面的人,對什麼水滴籌之類的賣慘平臺感到不屑了:體面人對賣慘平臺的不屑,根源在於他們對底層秩序和底層教化不屑,那些賣慘行為讓他們想起了祖輩的貧弱無能,以及因為貧弱無能所做的不體面、無尊嚴的行為,至少是刺激到了「恨鐵不成鋼」這種情緒。
充滿欺騙的賣慘,以及賣慘的手藝
德雲社某演員突發腦出血,京籍、房車具備向大眾眾籌100萬聲稱用於治病,在住ICU之後還買了華為旗艦發微博用來辯駁自身行為,甚至搬出居委會證明來平息爭議的家屬,沒有理解網友的不滿,是基於對「不同階層獲取社會資源難度迥異」這個問題。
捐助平臺上利用信息作假和包裝信息進行詐捐的事件曾出不窮,之前在微信平臺詐捐的羅爾事件仍歷歷在目,今天一個德雲社的演員腦出血說需要大眾救濟,這不是開玩笑呢嗎?
在德雲社演員家屬涉嫌詐捐後,各路媒體深挖水滴等捐助眾籌平臺周邊的黑產,發現賣慘和乞討一樣是一門手藝,從電商平臺購買文案代寫包裝服務甚至一個字都不用寫,甚至連病例等證據性信息都能代辦,
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製造一場大病和一個家庭的災難,然後博取大眾泛濫的同情心,獲得動輒幾萬十幾萬的捐助。
一個專門從事文案代寫的朋友告訴我,眾籌無論是創新產品還是慈善捐助類的,文案甚至基礎設想都是可以代寫的。有時候,一些找企業維權的、舉報當地官網不作為的人,都會到自己的網店裡購買文案代寫,而要求大多是:有多慘寫多慘,儘量引起同情心。
賣慘真的是一種手藝,底層人民的苦情和苦難的正當性,正是被賣慘的職業化、工業化給抹殺了。本身體面人就不願參與這種自己牴觸捐助活動,現在因為一個相聲演員妻子的扯淡行為,變的愈加的難以接受了。
最近這些新聞,讓我不禁聯想到街邊攤販吐槽「寶馬乞丐」的見聞:公交車站旁邊的小吃攤販,與客人探討寶馬車接送的職業乞丐,稱他們每天按時上下班,出沒於繁華場所,而自己起早貪黑卻只能掙這點錢。攤販們說著,指著旁邊隱蔽的門臉兒稱,他們就住在那裡,晚上換身衣服也可以去夜總會玩了。
不要習慣賣慘,而是讓其失去土壤
縱容並承認賣慘的必要性,一定程度是反進步的。大病破產問題,通過健保理念普及,購買保險產品,參與網際網路金融的互助產品等手段,以及社會福利組織救助,可以形成普世於大眾的體面的保障機制。而類似於教育和經濟發展扶助層面的問題,則需要改善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情況,長久以往堅持才能扭轉,這個問題強化賣慘文化讓人家捐助也是不合適的,你得解決關鍵問題,讓底層人民得到知識和思想的進步。
每當我在網際網路上看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募捐廣告,拿貧困地區瘦弱髒兮兮兒童相片作視覺刺激時,我就感到極為不適,這在無形中鼓勵了「賣慘文化」。知乎網友也曾討論過這種宣傳,相比於保護動物組織放上可愛的動物肖像,效果應該是迥異的——很顯然人們會更加喜歡捐助給動物保護。
我不喜歡刺激情緒的募捐廣告,我喜歡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募捐廣告,例如維基百科等非盈利組織的募捐宣傳就令人感到舒適。慈善組織和各類平臺要明白自身是專業媒介,是實現善舉的重要一環,甚至可以說——是在代替大眾完成善舉,所以組織和平臺的調性和特徵是至關重要的,你要讓捐助者明確知道:你捐我就辦事。
最近一些聲音,體現出對傳統慈善的反思,出於實幹和效率,講求本質改變的慈善做法得到了廣泛報導,講求技術和商業手段做慈善的案例也成為大眾議題。我覺得,救助救濟苦難,最重要的是踐行「救急不救窮」理念,不要培養思維的懶惰者,讓貧弱無能成為甩不掉的包袱。
我這並不是提倡讓窮人自生自滅,提倡「達爾文社會主義」,而是實行救助的人一定要明確界限。就像某創新金融產品,發揮傳統互助精神,但也對違規參與者和誠信缺失者毫不留情的做法一樣,只有秩序才能保證善心不被利用,只有科學辯證的看待慈善行為,才能真正幫助這個社會,否則思維懶惰者就把什麼水滴眾籌一幹外部救助手段當作社會福利保障,當成提款機了。
最近在朋友身上聽到一個故事,就極具諷刺性:一位南方人同事,沒有做好優生優育工作,因女友意外懷孕而在短時間內籌劃婚姻和生育兩件人生大事,手忙腳亂、雞飛狗跳;孩子生下後數種先天性疾病找上門,ICU一天費用就一個月工資,一下掏空了家當,最後這位南方人的老闆,給他建議上水滴籌去籌款……
雖然非常不幸,但是你也能看見有些事並不完全是「人生無常」,而是事出有因。當你救助一個這樣的家庭的時候,你會連帶想要教育他一頓,但你是個外人時,看見的只是悲慘和急迫的故事,你不會思考也沒有權利思考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