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並非與生俱來,卻經常與你我相伴。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孤獨並不代表寂寞,但寂寞卻可能是因孤獨而引起。心境不同,對待孤獨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人內心強大、具有獨立精神,反而更加獨處;有人喜歡依仗別人,面對孤獨幾乎毫無信心。
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出了一種孤獨狀態,詩人表面上描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中深意則彰顯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再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天地間純潔寂靜,簡直是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而漁翁的生活也是如此清高,他的性格更是如此孤傲。
所以很多倔強的人喜歡孤獨,因為他們見多識廣、閱人無數,更是飽經風霜和坎坷,對於名利和得失早已看淡,於是就不願隨波逐流。比如中唐的劉禹錫,一生被貶多次,卻依然無怨無悔。
面對宦海沉浮,他高唱「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貶謫生涯沒有讓他低頭,反而愈挫愈勇,性格也更加剛強。此時的劉郎不僅是孤獨者,更是某些人的眼中釘。這樣的孤獨,讀者很喜歡,因為彰顯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也讓後世更加崇敬老劉的高風亮節。
有時候名望就意味著孤獨,比如宰相詩人張九齡,他的一生光明磊落,詩佛王維就非常敬佩他。可是當唐玄宗開始寵幸李林甫時,張九齡的地位便岌岌可危。但是宰相也是性格剛烈,更不會向那些宵小之輩低頭。
他賦詩明志,一首《歸燕詩》抒發了他的胸襟,「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兩句讓李林甫無地自容,更令唐玄宗感到汗顏。
很多詩人學識深厚,能與自己娓娓而談之人,決不會感到孤獨。北宋的東坡先生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同樣因為天妒英才,他也多次遭貶。詩人在黃州時生活條件很差,但是他自力更生,開墾荒地。先生還廣交各路朋友,真正做到了儒釋道皆通。
讀者都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是他的《定風波》才更彰顯其人格的魅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細細品味,其中就掩藏著詞人深深的孤獨感。這是醉歸遇雨之作,但詞人酒後心明,當大家都去躲雨時,他卻說:誰怕?其中的深意讀者自然明白。而「任平生」三個字,就將其不畏孤獨的心理表達到了極致。
其實每個人都有孤獨感,而處於喧囂中的人,內心更覺得孤獨。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不僅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而且還信奉佛教。而每當他參禪打坐時,雖然獨自一人,卻並不覺得寂寞。而當他在終南山上四處徜徉時,更融入了大自然中,盡情地享受天人合一的美妙感覺。
空曠的山谷中詩人低吟,「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普通人無法得到的愉悅感,更很難感悟到這種禪意的境界。
孤獨是一種境界,讓李白喜歡,柳宗元也不厭煩,蘇軾更欣然接受。朋友們,您喜歡孤獨嗎?這些描寫孤獨的詩句都很經典,你最喜歡哪一首?歡迎分享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