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打造的悅來美術館正式開館,並開啟悅來新媒體藝術季,該館的開館標誌著悅來將再添一處打卡地。據悉,悅來美術館位於重慶悅來生態館2樓,從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整體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周二至周日開放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5點,節假日照常開放。
作為悅來新媒體藝術季的重要部分,「臨界」藝術展同期開幕,為悅來美術館翻開了首個篇章。該展覽由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主辦,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重慶悅瑞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由著名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俞可策展,劉建華、繆曉春、隋建國、汪建偉、王魯炎和徐震等六位著名藝術家攜30件作品參展,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市民可免費觀展。
據策展人俞可介紹,「臨界」轉用了一個物理學概念,以描述今天或者未來「藝術」與「科學」這兩種不同介質,在朝對方無限逼近的過程中有可能到達的界限狀態。而藝術家的創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與今天科技的假設產生聯繫,也是展覽「臨界」所呈現的一大看點。
展覽中,藝術家們打破常規,在自身專業領域中突破藝術界限,創造出不同於過去經驗內容的文化實踐,並通過敏銳的直覺、深度的思考洞察當下的社會現實,以新媒介和新藝術方式與科學技術相呼應,表達對未來藝術創作的不同預設,以及對當下越來越範式化的認知經驗的改變,使今天的當代藝術創作展現出更多的包容性,並指向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世界。展覽「臨界」也是對策展的一次自我修訂。科技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很多事物的體驗方式和思考方式,包括藝術展覽。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俞可認為應該謹慎和謙虛地去了解人們關於藝術、關於美術館的各種聲音。
在開幕當天的文藝悅來圓桌會議上,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展開了一場關於科技與藝術的「臨界」對話,就文藝悅來的遠景規劃、目標定位、組織結構和運營模式,以及悅來美術館運行機制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
作為國家海綿城市試點的重要項目之一,悅來生態館同時也是悅來智慧城市展示的公眾體驗空間,致力於引入、展示和扶持面向未來的高新科技、文化產業和前沿、創新的當代藝術,以此探索未來藝術和城市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在此設計理念下,悅來美術館應運而生。在保留悅來生態館原建築外形的基礎上,將底層和二層打造為一個既有藝術創意、人文精神,又與高科技高度融合的展示和體驗空間,同時還將打造一個具備當代藝術收藏、陳列和藝術教育、研究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新文藝機構。
據介紹,悅來美術館秉承開放的國際視野,引介東西方經典藝術,建立國內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項目之間的互動,通過舉辦高質量的國際性當代藝術展,建立國際化交流及展示平臺,促進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當代文化藝術展示與學習平臺,使市民得以近距離接觸藝術。成為兩江新區悅來國際會展城的又一張新名片。
目前,悅來作為重慶城市會客廳和國際會展城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會展進入了全產業鏈發展新時代,海綿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也在不斷深化,並與會展業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悅來現代城市建設路徑。
據介紹,悅來在發展規劃時以打造經典城市為目標,堅定地把文化藝術融入城市發展中,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讓余光中的「鄉愁文化」、鄧小平的「紅色文化」、老廠區的「工業文化」發揚和重生,使未來的悅來成為一座「可讀的城市」,一座「有內涵的城市」,成為重慶市乃至中國新興城市旅遊目的地和藝術消費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