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趴在恆溫箱裡,護士一手為他滴注牛奶,一手在他的背部輕輕撫摸;他享受著,小腳不時踹幾下……這是記者17日上午在湖南省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裡看到的一幕。他就是目前我國成功救治的出生體重最低的患兒小小(化名)。
500克,這是4月14日小小出生時的體重(正常嬰兒出生體重為2500~4000克);到昨日,小小已長至1676克。目前,他以平均每天15克的速度緩慢增長,這一速度比正常胎兒在宮內生長的速度還慢。
一胎產下三個袖珍兒
2006年4月14日晚,江西省銅鼓縣陳家坑鄉38歲的孕婦鄒小琴突然出現陣痛,此時腹中胎兒孕周還差一天才29周。次日下午4時,鄒小琴在當地醫院剖腹產下三胞胎男嬰,體重分別只有850克、500克、750克。當時體重最輕的小小身長僅30釐米、頭圍21.4釐米(正常出生嬰兒身長50釐米、頭圍34釐米)。
因為提前兩個多月出生,3個小傢伙都出現了窒息、低體溫、呼吸窘迫等症狀。據醫學權威統計,早產兒中胎齡不足29周的超低體重兒死亡率為99%。如果不及時治療,3個小傢伙極可能夭折。當地醫院建議他們轉院救治。
小小的父親陳紅革撥通了湖南省兒童醫院的急救電話。
小小痛失大哥三弟
4月15日晚11時許,3個小傢伙被接到省兒童醫院。
「3個小傢伙是我見過的新生兒中胎齡小、體重最輕的,全身皮膚薄得就像一層保鮮膜,吹彈可破。」省兒童醫院主治醫生楊慧描述說。
呼吸功能差、對外界反應遲鈍、體溫調節能力差,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集中在他們身上,所有在場醫護人員都吸了一口冷氣。「馬上準備氣管插管,上呼吸機;準備注射『固爾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建立液體通道……」新生兒科主任高喜容現場指揮,第一時間主持搶救。
然而,進入監護室的第5天和第9天,三胞胎中大毛、三毛因呼吸功能衰竭相繼夭折。
「不能再讓已經來到人間的小生命夭折了,要盡全力搶救。」小小的命運還牽動了副省長甘霖的心。
在細如髮絲的血管上進針
新生兒科臨時抽調4名護士組成特護組,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人盯人」的方法護理小小。
對小小的護理,每日必須的靜脈輸液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每次進針都是對小小的創傷。每次輸液時,護士雙手要在保溫箱中操作,要在克服視覺差的前提下,「一針見血」地扎進小小細如頭髮絲的血管。為了減少穿刺給小小帶來的創傷和感染,在小小入院10多天後,醫院特地從日本訂購了內徑只有0.47毫米的中心靜脈置管(給藥、營養補充等都可通過這一給藥通道)。
喝奶、大小便、呼吸……這些必須的日常活動,對小小而言都是艱難的。小小每天的奶量、補液量都必須根據體重精確配製。因此,護士每天接班首先給小小稱體重。同時,她們必須時刻盯著小小的一舉一動,剛開始,她們發現小小每天有上百次的呼吸暫停。甚至大小便都很容易引起小小呼吸暫停,每次護士都必須細心地觀察,用蘸有液體石蠟的棉棒小心刺激排便,往往幾克重的糞便需要護士們幾十分鐘的小心努力。
由於小小全身血液不足50毫升,因此每次抽血化驗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限量抽取的,即使是0.5毫升血液的流失對他來說都是一個重重的打擊。
94天創下生命奇蹟
5月15日,小小滿月。這一天,也是小小治療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小小擺脫了呼吸機依賴。
據高喜容介紹,小小相繼出現過多種危重病症,包括嚴重的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並呼吸衰竭、顱內出血、敗血症、腎功能不全、應激性潰瘍、心律失常、右腹股溝斜疝……因為長期以來依靠呼吸機輔助呼吸,肺部的肺泡張力很微弱,自主呼吸能力很差,導致遲遲不能撤下呼吸機。
然而,如果不徹底擺脫呼吸機,小小無法正常存活。據介紹,通過反覆實踐,他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脫機方法,通過逐步調低氧流量和呼吸機參數,刺激小小自主呼吸功能,在小小滿月那天終於給他撤下了呼吸機,改上鼻塞呼氣給氧。
94個日日夜夜的精心救治,小小成功地渡過了呼吸、感染、黃疸、餵養等一系列難關,目前各項生命指徵平穩,生長發育指標穩步上升。到昨日,小小體重增加到了1676克,長長了8釐米,頭圍也增大了4.5釐米。小小甚至能動動手、伸伸腿了,還能自己吮吸一部分奶,只有活動時才需要上氧。
昨日,隔著重症監護室的玻璃,陳紅革注視著一天天長大的兒子,流下了幸福的眼淚。「聽醫生說,兒子現在每次能喝34毫升早產兒配方奶,每天8次,護士阿姨還每天為他做撫摸,預計還有三四個星期,兒子就可以出院了……是醫生護士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蹟。」(記者 唐江澎 通訊員 李奇 劉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