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歷史文化悠久,素來有著「上海之根」 之稱。但它的另一個稱號「茸城」,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據《松江府志》記載,傳說十頭仙鹿下凡留戀松江景色,最後有九頭不肯返還天上,這便是民間「十鹿九回頭」的傳說,回到天上的那隻鹿,後來跟隨福、祿、壽三仙之壽仙佬。松江因此又稱茸城。
那麼多年過去,現時的松江是否還有供鹿群繁衍生息的地方呢?答案是:有,而且它還是上海目前最大的梅花鹿飼養場。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在松江泖港五厙農業觀光旅遊區內,將呈現一座集親子活動、科普教育等互動項目於一體的「鹿文化」展示中心。誰說農業與旅遊不能緊密結合?還去什麼日本奈良,來上海松江就能圓你一個和小鹿同框的夢!
再造茸城「鹿文化」
■養殖基地周圍環境在松江新浜鎮文華村南側一片鬱鬱蔥蔥的密林空地中,三百多頭梅花鹿生活在此。這裡是上海目前最大的梅花鹿飼養場——上海御茸鹿業有限公司所在的養殖基地。
「歡迎來到茸城。」御茸鹿業總經理陸晨笑著迎接記者。陸晨2014年便來到這和梅花鹿「打交道」。「一開始只是覺得鹿製品市場前景不錯,能賺點錢。經過這幾年的沉澱,覺得身為一個松江人,是不是也應該做點對家鄉有意義的事情?」
■成片的鹿群在陸晨看來,「鹿文化」一直以來是松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造茸城「鹿文化」意義重大。養殖基地原先是製藥廠,在經過修繕後,在2013年,第一批294頭梅花鹿被引進到養殖基地。
用網格圍起來的鹿舍中,成群結隊的梅花鹿正悠哉地漫步著,看到記者這樣的「生面孔」到來,不自覺的身體往後一退,「鹿天生膽子小,怕人。」陸晨解釋道,「這兩年我們一直在嘗試馴化。」
據他介紹,養殖基地從去年開始就擴大了養殖數量,預計在未來兩年間能將數量擴充到兩千頭左右;另一方面,基地也有意培養起「馴鹿師」,希望經過他們的馴養,讓天生膽小的梅花鹿親近人類,以此為基礎建設「鹿文化」展示館。
是的,作為土生土長的松江人,陸晨想把屬於茸城松江這片熱土的「鹿文化」再次復興。但他深知,這是一條很艱難的路。
繁殖形式要改,思想意識要變梅花鹿養殖場如何轉化成「鹿文化」展示館?農業如何與旅遊結合?這是陸晨每天都會思考的問題。
2014年,初來乍到的陸晨就一改梅花鹿自然繁殖的傳統模式,採用人工授精繁殖小鹿。在外人看來,這是違背常理的做法,但事實呢?「一頭母鹿一年只能生產一頭小鹿,如果還是採用自然繁殖,成功率只有60%~70%。」陸晨解開了其中的奧秘,「但採用人工授精,可以把得胎率提高到90%~95%。」目前,御茸鹿業與東北一些鹿業公司合作開發的鹿製品就有近十種。同時,每年產茸量達150公斤左右,鹿繁殖數在100頭左右。
■小吳正在餵養小鹿這些看似喜人的成績並沒有讓陸晨停下腳步,他從來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秉承著復興茸城松江「鹿文化」的想法,他培養起了「馴鹿師」,「其實根本沒有專職『馴鹿師』這個職業,他也是我去年才招進來的實習生。我們想通過自己的方法摸索出一套馴鹿流程。」陸晨指著正在給小鹿投食的小吳說道。
小吳人不高,皮膚黝黑,給人很乾練的感覺。他告訴記者,今年21歲,剛從學校畢業就來了這裡。問他來這裡快一年有什麼感受?「挺苦的。」少言寡語的小吳想了半天,憋出來三個字。「確實挺苦的。」一旁的陸晨附和道。
■小吳正在餵養小鹿小吳告訴記者,當初來到這是抱著想學一門技術的心態,並沒有師傅教,完全靠自己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剛來的時候,鹿看到我就跑,根本接近不了。」手拿胡蘿蔔給小鹿投餵的小吳說,「現在它們看到我就像朋友一樣,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據陸晨介紹,鹿屬於食草類動物,和比較容易馴養、靈性較高的狗相比「愚鈍」不少,所以要馴養它們,難度可想而知;此外,我國沒有關於「馴鹿師」的標準,很多時候都是從日常和鹿的接觸中找尋切入口,以達到馴化目的。
好在,經過小吳的耐心餵養和陪伴,幾頭小鹿已經會主動靠近他。這也讓陸晨看在眼裡,樂在心中,要想開設展示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鹿不能見人就跑。
小吳還給自己設了一個階段性目標,「別人騎馬,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哪天能騎上鹿。」小吳目光堅定地說道。
奈良是目標,但不會盲目模仿說起「鹿文化」,日本奈良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陸晨也說奈良是自己的目標,但模式上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奈良那塊地方大,放在松江不可能。」在陸晨看來,日本奈良的模式是以旅遊點出發,而在我國,鹿更多承載的還是鹿製品開發和售賣,本質上截然不同;其次,奈良那塊地方大,適合散養,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地方用來散養。
■小鹿們正在鹿舍內休息雖說如此,但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養殖基地還是儘可能從日本奈良模式中學習經驗,不斷優化。比如將現有的圈養模式,慢慢轉變成散養模式。
■基地內現有草地記者注意到,在泖港鎮相關領導大力扶持下,養殖基地內已有一塊草地在修繕。接下去,等泖港特色養殖基地建成後將把大部分梅花鹿移到泖港,新浜只保留一部分林地散養梅花鹿。此外,還將對現有鹿舍「推倒重來」,「想給它們(梅花鹿)營造出一種散養氛圍。增大它們的活動量,以此來提高鹿的各項機能,優化鹿的品種。」陸晨解釋說。
5D電影、VR、AR……未來這裡都會有對於未來,陸晨有著自己的規劃。他告訴記者,離養殖基地不遠處的泖港鎮西厙公路888號有35畝地將用於開發「鹿文化」展示館,下個月就會開始項目申報,最快今年春節就能批覆並投入建造。
按照他的設想,未來的「鹿文化」展示館會圍繞親子活動、科普教育展開。其中,5D電影是他著重想打造的項目,「再好的導遊,你聽他說完就會忘記。但5D電影不一樣,它能給人帶來最直觀的感受,畫面會停留在人的記憶中。」
另外,戴上VR眼睛和梅花鹿進行互動、通過掃碼實現的AR增強現實技術都在計劃中。所有這一切,都是希望通過和鹿的互動給遊客傳遞「鹿文化」,給予遊客活靈活現的感覺。在交通問題上,御茸鹿業後續會在最近的地鐵站增設短駁車,以方便遊客前往。
對於「鹿文化」展示館建成後的前景,陸晨坦言並不擔心,「展示館所在的泖港五厙農業觀光旅遊區本來就是一個農業觀光景點,每年有20~30萬遊客,加上我們會配上輕餐飲等配套設施,遊客不是問題。」
據陸晨透露,御茸鹿業「鹿文化」展示館最快將於明年春節對遊客開放。從那時起,國內遊客不用專程去到日本奈良,在松江便可以輕鬆實現和小鹿同框的夢想!
松江人對鹿天生有著很深的情懷,但要重新喚起這份情懷,無疑需要更多像陸晨、小吳一樣的人投入熱情,展開「鹿文化」方面的探索。
記者手記談起上海農業旅遊,你最先想到的是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體驗採摘垂釣的農家樂模式?還是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村勞動生活場景的休閒農莊模式?或是利用特色種植、養殖業資源,開展農園觀光的觀光農園模式?
應該說,摩登都市範的上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將農業與旅遊作為一道值得思考的命題去探索,目前的農業旅遊模式也相對單一。但伴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人們對慢生活的嚮往,農業旅遊又開始受到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特色鮮明的「鹿文化」有望憑藉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親近大自然、高科技加持的互動體驗,讓人們眼前一亮。
最近,臨港利用產業優勢開闢了工業旅遊線,一經推出就預約火爆。既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也是大家期盼多樣化旅遊模式的一種必然。
「鹿文化」展示館要成為農業旅遊亮點,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放在眼前的各項配套設施——增加輕餐飲使這裡留得住人;增設短駁車讓交通更為便捷;配套商業項目提供遊客多元化體驗……但隨著時間推移、各方發力,相信這些問題會逐一得到解決。
不再千人一面,而是結合地方特色形成有故事、走得進的農業旅遊線路,或許是松江「鹿文化」打造帶給上海旅遊市場最大的啟發吧。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