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是誰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2020-12-12 騰訊網

按常理說,當個君主並不總是有趣的。但如果非要準確指出統治生涯中令人興奮的巔峰時刻,那無疑和蜿蜒的第聶伯河(Dniepr)有關。1787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登上甲板,開始了她壯麗輝煌的南方之旅,她迫不及待要去巡視剛奪取的克裡米亞的疆土。

在少數傑出統治者中,葉卡捷琳娜是一個真心享受君主之尊的人。

作為一名來自德意志小邦國安哈特–採爾布斯特(Anhalt-Zerbst)的女子,她來到俄國嫁給了皇位繼承人彼得。彼得也是一個德意志人,雖然來自小城鎮霍爾斯坦–戈託普(HolsteinGottorp),但他卻是彼得大帝的外孫。很可能正是因為自己的外族身份,葉卡捷琳娜迫切想要成為俄國人。

她沉醉於俄國陌生但壯麗輝煌的一切,於是改信東正教,把名字從「索菲婭」(Sophie)改成「葉卡捷琳娜」,並且謀害了丈夫。

葉卡捷琳娜似乎總是站在巨大的金質車上,由不同族裔的國民代表左擁右簇,女孩們向人群拋撒著花瓣,受過特訓的鴿子成群結隊、整齊劃一地飛過天空,銜著絲質錦旗,錦旗上用拉丁文寫著對葉卡捷琳娜的讚詞。1787年正是她夢幻般美好生活的極致時刻。她身著皮草和珠寶,巡視著河流兩岸歡呼的人群。盛大的焰火表演結束後,成千上萬名哥薩克人在葉卡捷琳娜曾經的情人波特金公爵(PrincePotemkin)的指揮下進行了模擬戰。現在一提到第聶伯河,人們會更多地聯想到日益老化,但曾經這裡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的水電廠。

正當葉卡捷琳娜和她的客人們沉浸在對修建凱旋門的構想中時,欣賞著波特金的「亞馬遜族」12女子輕騎兵團,熱議著附近下一個要攻擊的對象時,一個陰鬱的哈布斯堡不速之客的到來算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了。

▲劇照選自俄羅斯電視劇《葉卡捷琳娜大帝》

約瑟夫二世喬裝打扮微服出訪,因為無聊透頂,引起船上一伙人咯咯偷笑。他自命不凡地抱怨「這個來自採爾布斯特的假葉卡捷琳娜」來竭盡所能地調節船上的氣氛。即使有約瑟夫在船上審視一切,不停地詢問統計問題,試圖找出錯漏之處,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最棒的外出旅行。

偽造的「波特金村」人盡皆知,自從被用來矇騙沙俄女皇,它實際上已成為可恥欺騙的代名詞。

波特金修建了真正的宮殿、農場和城市,儘管有時只是初具雛形。抵達克裡米亞半島後,令約瑟夫震驚的是眼前這片剛從土耳其人手裡奪取的新領地竟然煥發著勃勃生機與活力,這是哈布斯堡王朝力所不及的。塞瓦斯託波爾(Sevastopol)剛建起4年,竟然就擁有了防禦工事和一艘戰艦。約瑟夫一行無心品嘗新式的可口飲料或是像小丑一樣出入前克裡米亞可汗的宮殿,事實上他們有很多正事要商討。但在此地約瑟夫似乎為自己買下了一個切爾卡西亞女奴,罕有地表現出道貌岸然的一面。

自1765年約瑟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起,世界形勢的風雲變幻直接影響到維也納東部:幾百年來歐洲歷史中的兩大政體——波蘭和奧斯曼帝國,突然岌岌可危。首先分裂的是波蘭。18世紀的歐洲邦國林立,瓜分歐洲國家的企圖此起彼伏。葉卡捷琳娜的前任伊莉莎白女皇就試圖消滅普魯士,與其鄰國一道將其瓜分:腓特烈大帝因伊莉莎白的逝世僥倖躲過這場浩劫,並且恰好躲過了拿破崙的侵佔——只差幾步之遙而已。

義大利領土總被分割或拿去做交換,瑞典王國在世紀初已被清算變賣。波蘭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是一個龐大古老的邦國,統治者曾揮師東進抵抗韃靼人的多次侵犯,拯救哈布斯堡王朝於1683年的維也納之圍中。

自此巔峰以後波蘭便逐漸衰落,尤其在那些自命不凡但又相當無能的薩克森選

長達70年的災難性統治下,更是變得破敗不堪。

俄國只是把波蘭的撒克遜國王們當作傀儡。

波蘭人極力想要擺脫這種逆境,但西北方的普魯士人和東方的俄國人都不願伸出援手。當波蘭人嘗試設立一個海關關卡,腓特烈大帝便在維斯瓦河(Vistula)上建了一座炮臺炸毀了它。同樣,他還利用科技霸權製造出劣質的假幣以自娛,使波蘭的經濟遭受重創。而在18世紀中期的戰爭中,俄軍與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挺進波蘭境內,完全不顧波蘭的領土主權,對波蘭國王連招呼都不打一下,就徵用和掠奪波蘭境內的財富。

1773年,波蘭的內亂、苦難和信仰缺失達到危急關頭。四周都是強國,國內經濟癱瘓,城鎮數量短時間內銳減。反觀歐洲其他國家卻越來越繁榮。波蘭最後被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瓜分。「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款聽起來貌似合理具體,但實際是用暴力壓制波蘭人民的頑強抵抗才達成的。腓特烈大帝是主要操縱者,普魯士拿去了西北部的土地,俄國則分走了東部更大的一塊,這裡相對人煙稀少。瑪麗亞·特蕾莎起初認為瓜分波蘭並不合適(毋庸置疑,這是道德淪喪的行為),但最終,她、約瑟夫,尤其是她的主要顧問考尼茨(Kaunitz)抵擋不住這次大發橫財的誘惑,拿走了東南部喀爾巴阡山脈沿線的廣袤土地。

這次瓜分割去了波蘭境內三分之一的土地,剩下的領土也難以為繼,出於現實需要波蘭如今已然成為俄國的受保護國。

約瑟夫和葉卡捷琳娜漫步於克裡米亞時的談話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一旦第一次瓜分波蘭毫無懸念地實施(沒有一個歐洲國家站出來反對),那麼他們就沒有理由不掠奪剩下的領土。葉卡捷琳娜和約瑟夫二人都看到了長遠的利益。問題在於他們能否成功合作,或是否會反目成仇。從中短期來看,雙方一致認為這塊蛋糕足夠大,人人有份。

第二次瓜分波蘭沒有哈布斯堡家族什麼事,但第三次瓜分波蘭卻給了哈布斯堡家族差不多直達華沙(Warsaw)的廣袤新疆域。葉卡捷琳娜對奧斯曼帝國很感興趣,於是她開始思忖制訂龐大的計劃。

1774年《小卡伊納爾賈條約》滿足了葉卡捷琳娜的野心,也為她進一步侵吞克裡米亞做好了鋪墊。

於是她現在這樣向約瑟夫解釋她的新計劃:將巴爾幹東部地區建立一個達契亞王國,在伊斯坦堡建立一個拜佔庭王國,由她的孫子統治,這個孩子將取名為君士坦丁(Constantine)。葉卡捷琳娜和波特金早就開始讚頌這些希臘遺產了,通過將克裡米亞汗國(CrimeanKhanate)重新命名為塔夫利達省(TauridaGovernate),重建城市並用希臘名字予以重新命名,如塞巴斯託波爾(Sebastopol,古老的城市)、辛菲羅波爾(Simferopol,有價值的城市)、葉夫帕託裡亞〔Yevpatori,米特拉達梯六世(MithradatesⅥ)的名號〕等,

俄國宣稱對希臘遺產擁有主權。

這是一個瘋狂的計劃,但似乎無人能擋,而且俄國每奪得一片新領土都為下一步侵吞打好了基礎。面對此種情況,約瑟夫憂心忡忡地返回維也納。

他所擔憂的情況成為哈布斯堡家族揮之不去的噩夢,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領土也被瓜分。

約瑟夫當然意識到普魯士幾十年來早已脫離了掌控,因此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腓特烈大帝在瓜分波蘭進行擴張時受挫。但他真正的恐懼在於:一個獨立的波蘭,無論怎樣容易讓步,都能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而讓俄國向西無限擴張才是嚴重的錯誤。一旦達契亞王國控制了多瑙河河口,情況就不容樂觀了:多瑙河一旦擺脫當前百無一用的土耳其統治者,就有可能成為哈布斯堡王朝一條關鍵的貿易路線。哈布斯堡王朝豈非處於長久被巨獸摁於爪下的危險之中?

▲劇照選自俄羅斯電視劇《葉卡捷琳娜>大帝

和俄國達成聯盟後,約瑟夫立即趕回維也納,他和土耳其的一戰在所難免。伊斯坦堡方面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以防再被俄國侵吞。約瑟夫一馬當先,率領25萬大軍揮師巴爾幹半島,做著打敗葉卡捷琳娜後將千年無憂的美夢。

不幸的是,軍隊很快染上疾病,而且食不果腹——僅第一年就至少有3萬人死於疾病。約瑟夫毫無收穫,又身患疾病,不得不返回維也納,於1790年逝世。在足夠長的有生之年,他獲悉了俄國取得的一系列駭人聽聞的勝利,也聽聞了哈布斯堡家族成功掀起的貝爾格勒風暴。

這些歷史事件記錄在莫扎特至少五篇慶祝性的曲目裡,以及聖史蒂芬大教堂的《感恩讚美詩》裡。健康狀況堪憂、心灰意冷的約瑟夫窮盡一生領導他偉大的王朝軍隊走向輝煌,不想最後卻在維也納染病身亡。

作為奧地利的嚴重威脅、帝國在歐洲戰爭中的最大敵手,奧斯曼帝國存在了300年後終於走到盡頭。然而,一如既往,當一個人得到渴望的東西,他反而必須警惕,哈布斯堡家族現在新擁有的巴爾幹不過是一塊一窮二白而又難以守衛的土地。這樣一來,哈布斯堡家族又不得不和俄國人結盟,就像先前瓜分波蘭時與之結盟一樣。這當然滿足了俄國的期望,而對奧地利人來說,他們卻對把俄國逐出多瑙河感到無望。奧斯曼帝國的土崩瓦解似乎也是對神聖羅馬帝國的一種奇怪的暗示。哈布斯堡家族渴求的德意志領土已成為基督教國家的前線,無數德意志人在東部邊境戰鬥。多方原因造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在失去古老的邊境前線後十年內轟然倒塌,只是沒想到會如此之快。同樣的事件在1914年上演,最後一支土耳其軍隊撤離巴爾幹南部大部分地區一年後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相關焦點

  • 小戰爭演化成世界大戰,導致一大國被瓜分,這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是影響當前世界形勢最深遠的因素之一,幾乎一切都是戰後重建的。我不敢說我們從戰爭中受益,但至少沒有這兩次持久戰,我們現在的生活會完全不同。那麼,作為世界人民,我們應該了解那些對我們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即使這些事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其實,很多百歲老人經歷這些事情已經很多年了,但僅僅是一個世紀前!
  • 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動者是中國人,還錄入吉尼斯紀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
  • 史海鉤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還用問嗎?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年,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刺殺,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德國籤署停戰協定承認戰敗 這當然是沒錯的,尤其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雙十一這個日子實在是很好記。但是,美國到1921年才宣布一戰結束。
  • 備戰期末 | 「兩次世界大戰」 必背知識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1.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2)推動原因:歐洲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和對抗(3)導火索:塞拉耶佛事件(4)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狂熱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目的: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同盟國集團←→協約國集團(戰爭爆發後,義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西線(英法←→德國
  •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氣,是誰研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次使用了毒氣戰。那麼,德國毒氣戰是誰研發的?很多人想不到,這個人竟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戰役結束後,德軍計劃攻佔英軍據守的伊普爾突出部,為佔領沿海港口開闢通路,這就是一戰中著名的伊普爾戰役。
  • 第三次世界大戰導火索若隱若現!英國陸軍司令:必須警醒_尼克·卡特
    11月8日,沙特Al-Arabiya網報導稱,有英國高級軍官向全世界提出警示,當前全球危機極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在報導當天,在一場公開性質的戰爭遇難者紀念活動中,英國陸軍司令尼克·卡特特邀出席,當被現場媒體記者問及目前全球是否存在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危險時,其鄭重指出,當前新冠疫情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流行,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全球經濟及金融秩序的運行,由此也加深了國際社會的普遍焦慮,從而加劇了多處地區緊張局勢升級,令擦槍走火的機率大幅增加,這些危機都極有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全面衝突爆發,進而最終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已隱隱約約的出現了
  • 屍山血海,人類火拼,是什麼引發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戰爭悲劇,四年的時間裡,無數的士兵死在了大炮機槍下,許多城市和農村變成了一片火海,人類科技的發展把戰爭擴展到了全世界,世界大戰出現在了人類的字典中。一戰前,歐洲的英法德俄意奧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他們瓜分了世界,把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變成了歐洲人的發財樂園。
  • 讀這本書,讓我感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笑話
    世界第一次大戰,在歷史課本中不過幾頁紙的內容,但真實的大戰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一戰中,雷馬克曾被手榴彈炸成重傷,不幸中的萬幸。戰爭的慘狀歷歷在目,籠罩在戰爭陰影之下的雷馬克決定創作反戰作品,《西線無戰事》作為代表作先後被譯成29種文字,作者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再現了屍橫遍野的戰場。
  • 中青報:從《永別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在德國的支援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隨即,俄國出兵援助塞爾維亞,德國相繼向俄、法、英宣戰。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多,最終以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歐洲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 重點:九下歷史《兩次世界大戰比較》
    (1)一戰後德國遭到重創,但經過1924—1929的相對穩定時期後,經濟已超過戰前水平,並超過英法,但其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要求突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2)華盛頓會議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霸,隨著日本的發展也引起日本的不滿。2、以塞拉耶佛事件為例說明突發事件對世界和平的影響。
  • 第3次世界大戰真要爆發?歐洲情報指出:中美俄爭霸將成導火索
    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網絡熱搜詞,難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要爆發?有歐洲情報機構的研究表明,中美俄爭霸或將成為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這是真的嗎?二戰之後,世界並未和平安定,冷戰開始,幾乎整個世界被分為兩大陣營,其中美蘇這兩個首腦級國家在多個領域爭霸,加上各種核武器的出現,使得整個世界都被戰爭的陰霾籠罩,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擱置了多種武器的研製計劃,一超多強的局面出現,大國競爭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雖然美國插手中東事務,不過整體而言世界較為和平穩定。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聖誕節休戰
    1914年的聖誕節停戰發生在1914年12月24日至25日(在某些地方12月24日至1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1914-1918)。在西部陣線進行了五個月的血腥戰鬥之後,在1914年聖誕節期間,和平降臨在戰壕上。
  • 部編版:九下歷史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常考點匯總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於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引起的,大戰是在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和德奧組成的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之間進行的(義大利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因此,這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雖然塞爾維亞是為保衛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但這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合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的不義戰爭,也是第一次波及到世界上大部分主要國家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新式武器,英國的馬克型坦克,德國的毒氣彈等等,很多新式武器被運用到了實戰之中,幾乎改變了之後所有戰爭的規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一戰期間制霸西歐戰場天空的戰鬥機。
  • 被發現200年爭執不斷,曾經差點被瓜分
    在領土或殖民地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佔領就歸誰。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最開始就是俄國人率先佔領並建立的殖民地,後來美國也是花了錢才買到的;再說格陵蘭島,最初是由挪威人發現並且管理的,後面才成丹麥的殖民地。
  •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推動的?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的?德國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詳細原因略有差別,但是主要原因都一樣: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不滿。德國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挑戰英法,希望獲得他們廣大的殖民地,獲取更多利益。
  • 楊天石: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孫中山反對中國參戰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的一個青年人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 第三次世界大戰有可能爆發嗎?最危險導火索在這裡,或由美國點燃
    二戰後,新的國際秩序建立,美國以絕對的經濟、軍事優勢奪得世界霸主寶座。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美國接連挑起了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多場大規模戰爭。通過無數次的軍事幹預,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 誰應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波蘭和俄羅斯的口水戰愈演愈烈
    作者:王德華誰應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負責?波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口水戰愈演愈烈,雙方都指責對方歪曲歷史。上周,普京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西方列強和波蘭,並指出1939年衝突爆發前,西方和波蘭與納粹德國籤訂各種條約。這再次引發了莫斯科和華沙之間的分歧。今年9月,普京抨擊了歐盟通過的一項決議,該決議稱,1939年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鋪平了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何吸取教訓,將重心從歐洲放到亞洲?
    在所有這些戰爭中,有兩場戰爭的烈度最高,波及的國家最廣,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舊照那麼這兩場世界大戰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雖然它們都被稱之為世界大戰。如果我們翻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教科書上的定義無疑是非常精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核心就是歐洲的帝國主義列強們關於利益之爭,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內部因為分贓不均而產生的內部大戰,也被形象地稱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狗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