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宣布推出智能販賣機和變形貨架,前者類似於手機支付的自動販賣機,但售賣產品涵蓋了全家盒飯、飯糰、三明治等鮮食,同時還打通了集享會員體系;後者則可以靈活的變形組裝,用於地鐵站、機場及市區辦公樓等面積較小的門店提高坪效。
聽起來都不怎麼智能,離時下熱度十足的「無人便利店」相去甚遠。不過在目前資本市場對便利店過度熱情的環境下,對「智能化」保持謹慎,對這家 2004 年進入中國市場、擁有 2300 家門店的日資便利店品牌是好事。
中國全家執行長林建宏在 2018 中國便利店大會上詳細介紹了「全家+」智能便利店模式,全家計劃在全國範圍的不同商圈投入 10 - 20 處新型貨架進行測試,這個數量相對於全家的市場來說非常小,可以預想到全家對智能貨架的研發迭代會很快。
全家公關部主管王意文介紹,相較於普通自動販賣機,全家的智能販賣機支持常溫、冷藏和冷凍全溫層,打通的會員體系,不僅便於消費者使用和累積積分,也幫助全家分析和追蹤自動販賣機上的消費行為。
新推出的智能販賣機、變形貨架會設置在門店周邊動線,與門店共用物流和供應鏈,減少人力、物流成本和損耗。除此之外,智能販賣機也支持廣告功能。在迭代的 2.0 版本中,會加強互動式的觸控螢幕的功能。
變形貨架目前已在上海江寧路和七莘路地鐵站推出,可以自由組裝幫助門店提高坪效。在一些非 24 小時營業的門店,可以把貨架關起來,便於貨物管理。
以上可以被視作全家對無人便利店熱潮的一種回應,全家董事長葉榮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強調「全家不會做無人便利店」:顧客需要經營,尤其便利商店聚焦小商圈,更需要深耕,而無人店目前無法做到深耕。
據不完全統計,2017 年已經有超過 20 個無人經濟類項目獲得融資,累計投資達數十億人民幣。大公司裡面,亞馬遜的首家無人便利店 Amazon Go 開業多時、阿里巴巴推出無人超市淘咖啡、包括騰訊、京東、娃哈哈等都開始試水無人便利店。臺灣 711 的首個無人便利店 「X-Store」 也在今年二月在臺北總部亮相。
在老齡化的日本社會,無人零售也成為一件已經提上議程的緊急事務。日本經產省希望趕在 2020 年東京奧運前在便利店引入「電子標籤」功能, 實現電子化「無人便利店」的計劃,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中國全家思考的維度不是有人無人,而是在消費者的生活場景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很多人都說無人便利店和傳統便利店相比少了店員,但我們覺得它同時也取代掉了消費者對便利店的好感度和忠誠度。」全家公關部主管王意文表示,現階段全家中國還是會堅持有人店鋪,智能技術作為輔助作用。
題圖來源: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