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傘舞也叫「劉二姐趕會」,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起源於唐宋時期,流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前名為《劉二姐趕會》,內容是表現劉二姐手撐花傘和管家婆一起去遊春,在途中遇一位相公,二人一見鍾情,雖然老婆婆百般阻撓,但聰明的劉二姐巧妙地用傘的各種動作載歌載舞地向相公表達了她的情意。
商城素稱歌舞之鄉,歌舞的數量不但浩如煙海,而且很有藝術特色。其中商城花傘舞的表現形式,代表著大別山民間舞蹈的風格。花傘舞簡潔明朗,生動形象,運用了比興、誇張、對比、反襯、重疊等多種藝術手段,展示了所要表述的廣泛內容。
花傘舞道具是以當地油布傘為骨架,用五色彩線或琉璃珠纏在傘撐上,傘上裝飾著 彩蝶、彩蜜蜂、彩花,傘邊有線織的彩穗。在表演中,演員們扛傘、轉傘、甩手帕、挽花,如風擺柳,非常好看。舞蹈動作主要運用花傘的舞動和優美的造型及舞蹈隊形畫面的變化,來表現一群農村少女手持花傘外出踏春,目睹山河如畫、工廠林立,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讚美繁花似錦的祖國,歌頌社會主義的春天。
在201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歌舞之鄉」信陽商城縣就發現了不少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花傘舞、儀式歌最有特點。2010年5月10日,在商城縣文化中心,當地群眾演員用舞動的花傘、婉轉的嗓音,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發現採訪團的記者們做了現場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