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是觸底後的反彈,是勝利的標誌。2020年,從生活到工作,從個體到國家,都走出了一個有力的「V」字。站在歲末年首,我們總結過往的這一年,同時對2021年比一個大大的心,這是信心,也是決心。
【2020故事】
大幕緩緩拉開,一束光投來,舞臺在那一剎那「甦醒」。
2020年12月31日,一年一度新年音樂會如期上演,李飈、呂思清、宋元明三位藝術家攜手北京交響樂團,為南京觀眾奉獻了一場高水準的音樂會。看著臺下觀眾凝神屏息,深深陶醉在如詩如夢般的唯美意境中,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毅的內心滿是感慨。
這一年,對所有人來說都不容易,而對演出行業而言,可能更為艱難。按照慣例,每年2-4月的春季,向來是演出旺季。原計劃,江蘇大劇院將在春節期間舉行一系列演出,沒法回家的廖毅便早早將北京的父母接來南京過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顛覆了之前設想的一切。
「入行這麼多年,這是我碰到的最艱難的一年。」廖毅感嘆道。
兩年前,廖屹從國家大劇院來到江蘇大劇院任職,但疫情卻讓他遭遇了從業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起初,面對完全摸不著底的疫情,他心裡還懷揣著一絲希望,「以前,即便是SARS這樣這樣嚴重的疫情,也沒有關閉劇場。那時候總想著,復工是盡在眼前的事情。」
但希望很快被打破,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及氣溶膠說法的出現,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江蘇大劇院陸續停掉了2月至4月的演出,有130多場演出取消和延期,損失無法估算。而從全國範圍來看,疫情造成了演出行業全產業鏈的停擺,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月初發布的《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顯示,今年1月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
演出行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廖屹回憶說,那時候很多劇院同行、演出公司的負責人常常在微信群裡交流,大家互相加油鼓勁但又忍不住相互打聽:「什麼時候能復演」「復演以後演什麼?」焦慮的情緒悄悄在行業內蔓延,就連他在國家大劇院的老領導陳平院長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輩子沒碰上這樣的事兒!」
疫情之下,劇場關閉,演出停擺,演出場館還能做點什麼?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廖毅帶領劇院同事在疫情期間迅速轉場,尋找別的「出口」。他和同事們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等新手段,對「劇院+」模式進行拓展,催生了文化產品新的打開方式,「雲劇場」「雲演出」「雲藝術」「雲課堂」等各種在線演藝紛紛上線,廖屹甚至還親自上陣做了主播,「作為主播,我體會到了如果想把直播做好,更要做大量的細緻的前期準備,要把產品的內容和特點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才能吸引人,才能讓觀眾更加了解我們的藝術產品。」在廖毅看來,疫情雖然限制了演出活動,但卻教會了劇院多維化的必要性,「真是逼得劇院想出了很多創新的手法。」
百餘天的靜默之後,全國劇院終於按下「重啟鍵」,6月5日晚,江蘇大劇院穹頂的「星光」再次亮起,迎來面向普通觀眾開放的首場演出——南京民樂團室內專場音樂會」。那一天,觀眾們從城市各個角落匯聚而來,激動、驚喜、愉悅洋溢在每一個觀眾的臉上,很多人在劇場大廳的背景板前合影留念,以此紀念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作為劇院的管理者,廖屹面帶笑容,站在安檢入場口,熱情地歡迎觀眾們的到來,並為觀眾送上了紀念胸貼。當時的他的心中洋溢著喜悅和期待,同時還混雜著些許巨大的壓力和忐忑——這是他過去工作中從未體會過的複雜情緒。「時隔半年,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劇院,每一個人都很激動,我也特別想表達觀眾的感激之情。」廖屹說,江蘇大劇院是全國最早復演大型項目的劇院之一,「很多同行看到我們復演的消息之後,紛紛表達了欽佩之情,也深受鼓舞。」
劇場重新開門,一系列新的挑戰接踵而來,其中,上座率不得超過30%、1米以上距離間隔就座、綜合性演出場所不得多廳同時開放等規定,引發行業內議論紛紛。不少從業者認為,30%這一上座率對任何演出來說,都是絕對的虧本,「即使是開一場陪一場,也必須要開!」對於復演,廖屹的內心沒有絲毫的猶豫,「在這個時候,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觀眾拉回劇院,把整個演出市場恢復起來,這是我們身上的責任。」
而另外一個需要面對的事實是,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發展,使得今年的涉外線下演出項目難以開展,境外藝術家無法如約到場參演,這對演出內容組織策劃和節目的豐富多元帶來影響。面對演出資源的困境,疫情期間,大劇院依託國內演出為主,依託劇院自製項目、解決了目前演出資源困境。「今年我們和江蘇省交響樂團合作了20場音樂會,此外,我們還在5月份組織精銳力量創排了話劇《朝天宮下》,收穫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十月份紫金文化藝術節期間,大劇院的營收已超過了去年同期。「在疫情之下,在75%的上座率的限制之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廖屹認為,疫情期間,要把觀眾拉回到劇場,就必須依靠精品的劇目。而一家成熟的劇院,更應該努力打造自製劇目,使藝術生產成為一個金字招牌。在他看來,大劇院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文化地標」的屬性上,更應該成為城市的精神殿堂。觀眾透過一部部高水準的藝術作品,管窺得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和精神追求。
2021年,疫情尚未過去,限流紅線依舊卡在那,但江蘇大劇院已然開始了下一步「大動作」,「今年,我們製作要民族音樂舞劇《紅樓夢》,還要創排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紅高粱》、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人世間》,另外還有兩部兒童劇也將面世——黃蓓佳《野蜂飛舞》和韓青辰《因為爸爸》,每一部都令人期待。」
從熱鬧到冷清,再逐漸恢復人氣,一場疫情讓演出從業者更加深刻地向內審視,思考如何更加豐富劇院的舞臺經營。站在2021年的開端,廖屹充滿信心,「對於所發生的一切,我們無力阻止,但面對未來,我們有勇氣接受任何挑戰。」
【跨年感言】
廖屹:2020可能是演出業最艱難的一年,全球演出業一篇蕭條。從關門謝客到重新復工,從30%到50%再到75%,看到市場慢慢復甦,我們的信心也越來越足,希望新的一年,我們能夠有更多精彩的劇目奉獻給江蘇觀眾。
【演出這一年】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月初發布的《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顯示,今年1月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
2月以來,南京市文旅局出臺了一批應對疫情扶持演出企業的政策。例如對於已經獲得補貼但未演出的劇目,一直在進行延期或取消的狀態跟蹤;對於已經演出結束的劇目,平臺努力協助加快劇目結算的進度。6月28日,南京市公布第二批文旅消費政府補貼項目,共42部69場劇目獲得補貼,補貼額度從30%到50%不等,以加快文化演出市場的復甦。
交匯點記者 王慧
視頻拍攝製作 王瑞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