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很多人,都分不太清楚笛子和簫。兩種樂器同宗不同脈,可以說算是近親。二者的分別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笛子為橫吹,而簫則是豎吹。
但是,從歷史上來講,笛子並非一直都是橫吹的。在漢代之前,笛子均為豎吹。準確來講,那時的笛子應當算是今日之笛與簫的共同祖先。直到後來,橫笛漸漸成為了主流,而豎吹之笛便慢慢演化成了簫。
大唐一朝,音樂進入空前繁榮的大發展時期。彼時的笛子共分兩種:豎吹的是羌笛;橫吹的叫橫笛,亦稱橫吹。
無論哪一種,笛子在唐朝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深受喜愛,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便是最好的證據。
唐時的文人很多都是通曉、鍾愛樂器之人,譬如熱愛琵琶之白居易,還有喜好笛子之李白。
描繪笛子的詩作中,李白無論從數量還是流傳範圍上來講,均獨佔鰲頭。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到「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從「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到「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李白為代表的文人們,用詩詞記錄了笛聲中流露出的豐富情感,證明了他們對這件樂器不僅是喜愛,更是一種心情的寄託。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軍營之中,助興少不了它。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文人相聚,聽吹笛亦是件美事。
「江上何人夜吹笛,聲聲似憶故園春」,思鄉的時候,會透過它聊以慰藉。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戍邊的士兵們離開家鄉時的依依不捨,更是看在了詩人的眼中。
除卻寄託感情,從詩詞當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出兩種笛子之間領地的劃分。譬如羌笛,多與邊塞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