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小傳之笛子: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2021-02-08 芊語芊尋


如今的很多人,都分不太清楚笛子和簫。兩種樂器同宗不同脈,可以說算是近親。二者的分別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笛子為橫吹,而簫則是豎吹。


但是,從歷史上來講,笛子並非一直都是橫吹的。在漢代之前,笛子均為豎吹。準確來講,那時的笛子應當算是今日之笛與簫的共同祖先。直到後來,橫笛漸漸成為了主流,而豎吹之笛便慢慢演化成了簫。


大唐一朝,音樂進入空前繁榮的大發展時期。彼時的笛子共分兩種:豎吹的是羌笛;橫吹的叫橫笛,亦稱橫吹。


無論哪一種,笛子在唐朝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深受喜愛,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便是最好的證據。


唐時的文人很多都是通曉、鍾愛樂器之人,譬如熱愛琵琶之白居易,還有喜好笛子之李白。


描繪笛子的詩作中,李白無論從數量還是流傳範圍上來講,均獨佔鰲頭。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到「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從「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到「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李白為代表的文人們,用詩詞記錄了笛聲中流露出的豐富情感,證明了他們對這件樂器不僅是喜愛,更是一種心情的寄託。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軍營之中,助興少不了它。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文人相聚,聽吹笛亦是件美事。


「江上何人夜吹笛,聲聲似憶故園春」,思鄉的時候,會透過它聊以慰藉。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戍邊的士兵們離開家鄉時的依依不捨,更是看在了詩人的眼中。


除卻寄託感情,從詩詞當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出兩種笛子之間領地的劃分。譬如羌笛,多與邊塞聯繫在一起。



相關焦點

  • 遇見陳與義《臨江仙》: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一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無意中翻到了這句詞,似驚鴻一瞥,無數美好便躍然紙上。杏花疏影、笛聲悠揚,忽然間的境界之美,觸碰到了心底的那抹柔軟。二我們先看下整首詞。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譯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
  • 觀宋填詞103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有人說陳與義像極了蘇東坡
    前言第一次讀到陳與義的《臨江仙》,就被」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十個字驚豔。我以為這是宋詞中最有風韻的意境。打動人心的美妙句子,有時很難描述出原因。但是就因為這十個字,就讓我牢牢記住了陳與義這個人。四、杏花疏影裡 吹笛到天明 一說到陳與義,估計都會想到這首《臨江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 長溝流月,杏花疏影,陳與義最著名的一首詞,讀後夜不成眠
    陳與義崇尚杜甫,學習杜甫,他的七言律詩風格非常接近杜甫,代表作是《登嶽陽樓·其一》:「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詞,杏花疏影,往事如夢
    宋詩群體江西詩派有著「一祖三宗」之說,即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指的是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上所尊崇的幾位詩人。今天就來分享一首它的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詞,我個人感覺其造詣頗高,當屬一流佳作。
  • 古詩詞鑑賞:表現手法之動靜結合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注:①陳與義(1090年——1138年),洛陽人。宋徽宗時任太學博士。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避亂閩、粵,後輾轉到了南宋朝廷臨時所在地紹興,作此詞。②長溝:大河。
  • 他是江西詩派之宗,詞作僅十餘首,這首成千古名篇
    這個派別把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其成員多學習詩聖杜甫,因此尊杜甫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便是詩宗之一陳與義的作品。陳與義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之一,以清新自然的詩風著稱。陳與義的詞作至今僅存十餘首,卻好評如潮,其作品豪邁只勁尤近蘇軾。直抒胸臆,筆力橫空,尤其這篇《臨江仙》更是膾炙人口。
  • 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民族樂器笛子
    提起笛子,可以說是人人都不陌生,上至國家專業的樂隊下到尋常百姓家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作為一種吹奏樂器,笛子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那我要問了,您見過笛子,您了解笛子嗎?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一起簡單的了解一下笛子:一、笛子的歷史有多長要說這笛子的歷史,您可能想不到,它距今已經有九千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從新石器時代笛子就誕生了。它可是我國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吹奏樂器。
  • 盤點有關十大樂器的名詩詞
    古代十大樂器一般指琵琶、二胡、編鐘、笛、簫、琴、瑟、壎、笙和鼓這十種民族樂器。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製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最早見於《周禮·春宮》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ao)、竹」八類。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中,笛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吹管樂器之一,並且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大力推崇。有關我國笛子的發展歷史、制笛用材料、笛子種類等知識大全本文逐一為您詳細介紹。一、笛子基本知識概述笛子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樂器。笛子常常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等重要音樂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轉而悠揚,響亮而清脆,吹奏者笛聲陣陣,令傾聽者無不醉心於它。
  • 江疏影,帶「疏影」的詩,你只知道《山園小梅》!
    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有「疏影」的幾首詩詞!江疏影,一個從詩詞裡走出來的名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是那幾首是吧!01疏影宋·姜夔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 樂器文化:笛子,經得起時代的演變與改良
    笛子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當時為了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人們多利用飛禽的骨頭鑽孔吹奏,這就是骨笛的由來。骨笛最早是用野獸骨頭來製作的,我們的古人用這種東西來製作樂器,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中國的笛子是真正的鼻祖。笛在漢代前多指是豎吹笛,就是現在的蕭,秦漢以來,笛已經成為了豎吹的蕭,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 簫笛同源:橫吹笛子豎吹簫
    「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軾《前赤壁賦》  簫又名洞簫,單管、豎吹,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骨笛,歷史上亦曾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橫吹笛子豎吹簫」,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 古代歷史,洛中八俊陳與義,客子光陰詩卷裡
    錢錘書先生曾評說陳與義是北宋南宋之交「最傑出的詩人」。陳與義年輕時詩文俱佳,早有文名,同輩都不敢與他比。的題花光仁老墨梅畫詩《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是成名作,其一雲:「含章簾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陳與義由此受到器重,接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