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房企匯
西安市長安中央公園中段和南段將於9月底開放,市民又將迎來新的休閒地。2020年以來,長安區建成開放多座公園,同時將形成水系全聯通局面。不僅長安區,從西安全市來看,公園建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現在,讓我們走進西安市公園建設的版圖中。
》》長安區新公園解讀
從前的排汙河變成漂亮生態公園
2020年9月底之前,西安市長安中央公園中段和南段將開放,在這之前的6月底,長安中央公園北段已建成對外開放。
華商報記者從長安區水務局了解到,中段處於韋曲北街至西長安街,佔地約110畝,突出文化藝術風格;南段處於西長安街至學府大道,佔地約100畝,突出運動文娛功能。從水系規劃看,皂河穿過長安中央公園北段,向北經未央湖,最終流向渭河。
近日,華商報記者來到長安中央公園北段探訪。70歲的王女士與姐妹們正坐成一排休息閒聊,王女士說,她們住在旁邊的橡樹灣小區,「我們原來是韋曲街道張家村的人,2016年,回遷安置到這個小區。」
說起這個公園,老姐妹們可高興了。坐在王女士右手邊的女士說:「以前皂河是一條排汙河,河兩邊是石頭、雜草,還發出臭味。完全沒想到這裡會修成這麼漂亮的公園,皂河的水變清了,河兩岸成了公園,綠化特別好。」
王女士說,自從家門口有了公園,早飯後來一趟,晚飯後來一趟,天氣涼快時,午飯後也來一趟,既鍛鍊又散心,老年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
建好41個公園同時還將治理4條水系
據長安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皂河的源頭枯竭,皂河河道穿城而過,成了一條排汙河,雨汙不分,排入汙水處理廠。2019年7月,政府開始了皂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
政府對皂河截汙納管,河道所有排汙口全部封閉,實施雨汙分流,這樣一來,城市生活汙水直接排入第九汙水處理廠。另外,將潏河生態水及四大水庫的水引至皂河源頭。
長安中央公園建設屬於皂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公園的三段區域中,北段沿皂河而建;中段和南段從北段皂河引出水系,最終一同流入渭河。
除了已經開放的長安公園、樊川公園、長安中央公園等,長安區公園建設仍在持續推進,長安城區11公裡、7個公園全覆蓋的潏河生態修復工程,將於2022年底建成。在建好41個公園的同時,長安區還將治理4條水系,對皂河全段進行生態修復和綠化提升,新建堤頂道路、人行步道和口袋公園。
全域治水正在與公園建設同步進行
華商報記者從長安區人民政府了解到,在皂河、潏河生態修復的同時,長安區還將實施滈河、滻河生態修復治理,加強環山路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在花園鄉村因地制宜建設水系,全域治水正在與長安區公園建設同步進行。
據了解,按照「四河同治、四庫聯調、清水進城、公園同建」的思路,長安區紮實推進全域治水,加快皂河、潏河水生態治理,採取河園共建的辦法,在潏河11公裡河道上規劃了7個公園。同時,正在進行全域治水·皂河水系連通工程(長安中央公園)建設,通過河湖水系連通,打造南北生態綠軸,建設以融合水生態景觀、歷史文化展現、群眾休閒健身為內容的城市生態公園;此外,還有滈河全面治理和改造提升工程、秦嶺環山路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水域全聯通,改善長安城區生態環境和城市品質,努力實現「把公園建到城市中、把城市建到公園中」的目標。
》》西安全市公園建設進展
全市共有口袋公園、綠地廣場1092個
目前,西安全市的公園建設情況如何呢?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城市公園127個,口袋公園、綠地廣場共有1092個。2020年以來,已建成開放公園5座,下半年還將建成開放公園4座。已建成開放公園中,長安區3個,鄠邑區1個,曲江新區1個。
新開放的5座公園是什麼「模樣」?
長安區長安公園,位於子午大道以東,城南大道以西,學府大街以南,錦湖街以北,總佔地2634畝,4月20日公園已基本建成開放。公園核心區總體規劃分為兩條景觀廊道、七大功能片區以及多處景觀節點。
長安區樊川公園,位於長安大道潏河橋以東潏河兩岸,總佔地面積約16.6萬平方米(249畝),公園於2020年4月10日建成開放。樊川公園以生態修復為原則,對現狀水利堤岸進行臺地處理,河道進行梳理修復以保證水體流動;通過營造不同溼地景觀,調蓄洪水、淨化周邊道路雨水。
長安區古樂公園,於南長安街以西,西京大學以東,潏河以南,何家營村以北,總佔地面積約10.5萬平方米(158畝),2020年1月建成開放。設計秉承生態資源與當地鼓樂文化相結合理念,打造潏河的生態性、親水性和人文性。
鄠邑區天橋湖水體休閒公園,位於S107關中環線澇河橋西岸約2公裡處。佔地面積1516畝,綠化面積518畝,2020年7月建成開放。遵照生態修復與景觀營造並重、自然協調景觀的原則,以生態防洪護岸的手段打造景觀。蓄水完成後將形成695畝水面,為市民提供一個新的城市水生態修復新景觀。
曲江新區杜邑遺址公園,位於曲江新區東南部,2020年6月建成開放,對外開放區域佔地面積約3100畝,是漢唐文化脈絡軸的核心載體,它是以漢代第十代皇帝劉詢與他妻子的合葬墓群為背景建設而成的。
根據社區建設條件不同分類推進
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建設情況如何呢?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市城管局了解到,依據《西安市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便民服務圈」總體方案》(2019-2021),根據社區建設條件不同,分層分類推進,逐步實施,2019年至2021年底前,在全市範圍內,累計建設和改造提升綠地廣場、口袋公園不少於300個。
2019年建設完成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共91個(其中口袋公園38個,綠地小廣場53個),改造提升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共50個(其中口袋公園18個,綠地小廣場32個)。
2020年已新建完成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共59個(其中口袋公園31個,綠地小廣場28個),改造提升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共49個(其中口袋公園11個,綠地小廣場38個)。
全面推進功能完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
西安公園建設遵循的理念和原則是什麼呢?西安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西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全面推進節約型、生態型和功能完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
按照「統一組織、分級實施、社會參與、建管並重」的原則,以「增綠、添花、加彩」為基本思路,以園林化、景觀化、園藝化為建設標準,以「五路」兩側增綠美化、植樹增綠提升行動、立體增綠美化等工作為重點,大力實施「美麗西安綠色家園」行動園林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五路」兩側增綠美化三年行動、品質西安補短板植樹增綠提升行動、迎接十四運綠化提升行動、花園之城建設、綠道建設、15分鐘便民休閒圈建設和立體增綠美化工程,著力提高城市「三綠」指標,努力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理水平。
》》專家點評公園建設意義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
規劃建設正向追求城市品質轉變
當前西安公園建設和變化對西安發展有什麼意義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段德罡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要在「建設」與「管理」兩端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全國的城市發展方式都在轉型,西安大力推進公園建設就是對會議精神的落實。
段德罡說,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設的歸結點,城市本身就是人民服務的,目前西安的城市規劃建設正在從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城市品質轉變。公園的建設是城市品質提升改善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舉措,同時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可喜的變化。另外,當前,中國正在從大國走向強國,城市的內涵和品質相當重要。
段德罡說,公園的增加,意味著綠地的增加,綠地是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城市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公園增加後,城市變綠了,城市生態系統提升了,這非常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同時,這將大大促進西安未來的綜合發展。
》》了解公園的過去與現在
公園的認定標準是什麼?有哪些類型?新公園與老公園有什麼不同?華商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夏建築設計院高級工程師王海銀,王海銀從事了多年西安公園的規劃設計,他一一解答了記者的提問。
公園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王海銀說,用地獨立,方便居民就近進入,具有一定遊憩功能的綠地,可以認定為公園。需要強調的是,街頭居住區域的配套綠地並非公園。
公園、口袋公園,綠地小廣場有什麼區別?
從目前來看,西安有公園、口袋公園,還有綠地小廣場,它們有什麼區別呢?王海銀說,公園面積比較大,一般會位於居住區,是市民可以聚集的地方,是成片的地方;口袋公園就是街角或某一個居住區,留出來的一個地方,將其建成公園,面積較小;綠地小廣場是城市廣場留出來的一個部分,將其建成綠地。
公園用地選擇要考慮哪些因素?
會在什麼條件下建設公園?王海銀說,是否在一個地方建設公園,要看自然資源條件,是否有水系,植被是否旺盛等;第二,要看文化條件,如果屬於歷史文化遺址,那這個地方就不適合進行其他建設,適合設計成文化遺址公園,比如西安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第三,要看城市總體規劃,是否要拉動某一片區的發展,比如,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園的建設,可以拉動周邊一大片區的發展,會帶動周邊的房價等。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人,人口規模、距離程度、便捷程度都是公園建設要考慮的因素。所以說,一塊地是否被規劃為公園用地,要考慮多種因素。
新公園與老公園建設標準有什麼不同?
這些年西安公園建設標準的變化有哪些?舉例來說,西安有很多老牌公園,比如興慶公園、革命公園、蓮湖公園等,它們與近年新建的公園,在建設標準方面有什麼不同呢?王海銀說,公園的建設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公園的需求不一樣,而本質上,公園最終是為人服務的,所以不同時代公園的建設標準也不同。西安老牌公園,增加了綠地面積,為市民提供遊憩的場所,而現在,市民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公園的需求有了休閒需求、健康需求等,所以,新建公園除了注重生態環境基礎建設之外,還增加了跑步、健身設施,以及喝茶的地方、體驗類設施等,以滿足市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