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東北大學迎來新生開學第一課。校副書記張國臣主講,標題是《家國擔當: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的東北大學》。其實對現在的東大來說,有比講述這些大詞兒大義更重要的事。八個字就夠了:知恥後勇,幹就完了!
中國「雙一流大學」名單中,分為A類和B類。A類36所,全部為之前的985工程大學。B類中的一種是被「降級」的985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均在此列。
降級,事有緣起。理工科大學,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數據會說話】
1、學科評估
下表為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第四次學科評估數據。
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東北大學以4個A-以上學科,名列國內高校第40位。
另外,東大沒有A+學科(學科排名前2%),A級學科(排名2%~5%)也僅有1個,A-學科(排名5%~10%)有3個,其高級別學科顯然處於985大學的尾部,僅好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個A-學科)和重慶大學(3個A-學科),與湖南大學(5個A-學科)相當。
2、國家三大獎項
下表為985高校歷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表格。
在國家三大獎方面,東大目前獲獎總次數為15次,在985大學中處於第30位,在理工科大學中僅好於西農和重大。
3、ESI數據
東大目前以ESI論文被引次數排序,目前處於國內高校第67位,為985大學最後一位。
綜合考慮以上三項數據:
學科評估,以頂尖學科衡量,東北大學在985大學中處於倒數第三或第四。國家三大獎,東北大學在985理工科大學裡處於倒數第三。ESI數據,東北大學在985高校中處於倒數第一。從學校實力考慮,東北大學確實有被降級的理由!
【黑馬想當年】
瀋陽人對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曾有過一段蜜汁期。城市的心勁兒與高校的發展幾乎同步。又在歷史的轉折點,一起走低。
遙想當年,「東北大學「的校名虛位以待,東三省至少有四五所高校都在爭奪,而當時的東北工學院領導通過海外的校友影響力,得到了東北大學老校長張學良先生的認可以及當時高層的一致支持,1993年成功「恢復校名」。
從那時開始,東大開始了自己的黑馬之路,以前東北工學院在瀋陽的地位和同城的遼寧大學只是半斤八兩,而經歷了1993-2003年的十年「黃金髮展期「,從「211」 「教育部直屬」 "985" ,東北大學的地位蒸蒸日上,早已甩開遼大幾個身位。
然而這時東北大學卻走錯了關鍵的一步棋:從2007年開始,陷入和中國醫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瀋陽農業大學這三所瀋陽本地高校的合校風波。
最終這四所高校的合併因利益上無法平衡而以失敗告終,此事對於各自的後來發展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有親歷者回憶,當時為了合校審計的方便,一切需要花錢的東西都被把的非常嚴格,連老師的正常漲薪都暫時凍結了,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停了下來,結果卻是合不成,硬生生錯失了好幾年最好的發展機會。
2005-2010年這段時間,由於國際國內能源和資源價格一路高企,整個東北的經濟形勢有過一波「小陽春「。
那幾年長春、瀋陽、哈爾濱這些東北標誌性城市,除了還上了90年代末大下崗時期的虧空,還有餘錢投資城市基礎建設。
而東大卻遺憾地錯過了這波發展機遇,後面緊跟著的就是11年至今,經濟領域令人觸目驚心的的「東北崩塌」了。
【校長啊校長】
東大人,對郝冀成老校長,無比敬重,又心態複雜。2011年,幹了16年校長的赫冀成卸任,由於其任職前半段的大發展和後半段的大停滯,輿論的評價是毀譽參半。
根據中國教育報2013年的統計,中國大學校長的平均任職年份是5.2年。大學校長及書記這樣的職務,應該設定一定任職期限,比如約定俗成做滿十年就自動辭職、出國進修交流或輪換。
那些在一個位置上幹了十六年的校長,幹了十五年的書記,眼界、精力、改革的動力心氣都被消磨得太厲害,往往會造成學校發展理念和實踐的落後。湖南大學、東北大學的問題都有相當的成分要歸咎於此。
2011年後的新任校領導為了拯救東大,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但這時整個東北的整體環境已經差得嚇人。而東大的工科優勢專業,一大半都伴隨著整個行業一蹶不振。
黑龍江、遼寧、吉林在國內GDP增速排名中一直處於墊底區域,甚至部分時期還出現了負增長。
人才資源持續淨流出,東北最優秀的年輕人幾乎沒有願意留在東北的,而是去了北京,去了南方,乃至去了海外。
即使在東北內部,位於大連的大連理工、大連海事等高校也比瀋陽的東北大學在招生和人才引進方面有顯而易見的優勢。
此時東北大學已經是逆水行舟,想重回2003年以前黑馬的樣子,已經是力不從心。
【防備與封閉】
曾有一位瀋陽人在知乎上抱怨,如今的東北大學的一個細節:以前東大主樓下面的籃排球外場隨便進去玩,現在圈起來,在門口安了個小亭子,有個女的查證,不是東大學生或者教職工不讓進,給錢都不好使。我去過全國30多個大學外場,東大是唯一一個連外場都不讓校外人員打球的高校。
封閉如此,緊鎖如此。
全國很多高校裡都有所謂「山頭」的傳言,東北的大學的山頭比其他大學更多一些,互相之間內鬥的更厲害一些;
很多國內高校學生都會抱怨自己的母校沒有「人文關懷」,不以學生為本,而東北一些大學的同學反映的似乎比其他高校更絕望一些;
在其他地區的高校裡,空降一位想做實事的領導往往能改變一所高校的教風學風,而在東北的「染缸文化」之下,外來的和尚往往會遭遇下馬威。
在國內整個高等教育行業都主動與國際接軌,從全世界吸引人才的大環境下,莫名其妙地拒絕承認一些具有科研含金量的國際獎項;
「一流高校抓科研,二流高校抓考研,三流高校抓紀律」,所謂的學生工作以及一堆有濃厚計劃經濟時期色彩的集體活動還佔用著東北大學同學的大量時間精力。
在中國,一所大學想要發展順利步步登高,關鍵的兩點一個是要找好方向,一個是要邁對節奏。
找好方向指的是能從國內外社會經濟的大勢,預測到未來五年十年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比如中科大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成果,就是實打實的國之重器,給學校實力和聲譽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
而邁對節奏則指的是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學校發展要和國家歷史進程合拍。東北大學的發展正是在這方面出了問題。
東北大學的同學在談論自己跌入B類時,口氣顯然沒有湖大同學那樣的激憤。而往往透出一種深深地無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期待東大越來越好,和東北一樣儘快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