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常常會有人提出疑問,現在的學校到底在培養學生什麼?是他們的學習能力還是他們做人的能力?又或者說現在的人到底期望學校裡能走出來的是什麼人?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答案。但是對於正在上學的人來說,或許他們所希望的,只是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突然被動搖,他們就會變得很渺茫。
2020年12月15日,北交大一名大三的學生在留下了一封「遺書」之後跳樓自殺,沒有人知道這到底為什麼,但是從他的遺書內容來看,他說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標,自己20多年來的堅持突然被改變,自己唯一的優勢沒了,他有些難以接受,迷茫的他找不到方向,就選擇了離開。
在這名大三學生的遺書當中他寫道:在這20多年來,我始終堅信做題是我唯一出人頭地的途徑,因此我放棄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題成為我唯一且最突出的優勢,並且相信這是唯一的正途。然而到了大學之後,我卻聽信了某些自由派的規劃,妄圖「全面發展」,因而捨棄了做題這一優勢。當我意識到問題所在時,為時已晚。
小編讀了一下,大概意思給大家總結如下:他說他已經放棄了做題這個優點,玩了幾年現在才覺悟,還是做題有用,但已失去做題的優勢了,已經不會做題了,平時成績不好,保研看分數的,所以保研資格他沒拿到,心理落差大,感覺前途渺茫,後悔聽信別人不要只學習做題,看不到前途……。所以自我毀滅。用一句話說就是:他大學裡自認為覺醒不想死讀書,結果發現,考研還得靠刷題。心態崩了。(個人理解,如果有誤,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很多人看到他的這封「遺書」之後都有些悲哀,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應試教育」,覺得只要自己使勁刷題、做題,就能成為班級當中的佼佼者。雖然應試教育確實能培養人的做題能力,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並不能讓人得到全面的發展,甚至會讓人的見識變得狹隘。
但是回歸現實,這種方式又似乎是不可繞過的一種方式,今年是「內卷」最為嚴重的一年,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想要拿到A、拿到90+,得到保研的資格。為了讓自己得到這些,好像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考研固然重要,可它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很顯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還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動不動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