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頻火了。一群明星在互相參觀對方房間時,因為「搓澡巾」而展開了爭論,也暴露出了南北方文化的不同。在很多北方人看來,「搓澡巾」這一居家必備的生活用品,應該是全國通用。沒想到南方的朋友卻表示:「我從來沒用過這玩意,更沒搓過澡!」
耿直的楊超越當場表示:「我覺得她好髒!」南方人的代表何炅瞬間尷尬,畢竟他也是幾十年沒搓過澡的人。現代人洗澡的方式尚且不同,那在沒有洗髮水和沐浴露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洗澡的?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沐浴」和「洗澡」都是擦洗身體的意思,但古人卻將這四個字分得很清楚。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洗頭髮,等同於古代的「沐」。現在衝洗全身,相當於古代的「浴」。古代的「洗」,專指「洗腳」。而「澡」,則是指「洗手」。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
在律法森嚴的古代社會,封建王朝對於沐浴這種家庭瑣事也有詳細規定。如《禮記·內則》中,西周就規定了沐浴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比如一天需要洗幾次手,在洗澡之後,先用葛巾擦上身還是下身。丈夫與妻子不能在同一個浴室洗澡,或者共用一個澡盆等。當然,西周之所以對洗澡規定得這麼詳細,是因為他們十分看重「沐浴」文化。
周人強調祭祀,每逢祭祀之前,必定要「沐浴更衣」。除了洗乾淨身體外,還要進行齋戒,尤其禁止食用大蒜、韭菜一類的辛辣之物,以防止出現口臭。而諸侯在進京朝見周天子前,也需要洗乾淨才能入宮朝聖。因為他們的封地遠離京城,所以周天子會特賜一塊「湯沐邑」,用作他們沐浴的專屬領地。
據《海錄碎事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也就是說,在秦漢時期,古人已經有了3天一洗頭,5天一沐浴的習慣。古代官員也能借著這個「洗澡假」,好好放鬆放鬆。到了隋唐時期,沐浴的時間有所延長,變成了10天一休沐。由於並非每個家庭都有洗澡的條件,所以一些人在冬天只能勉強泡泡腳。白居易曾作《沐浴》一詩自嘲:「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可見,他洗個澡有多困難。
古人用啥洗澡?
我們現在洗澡有洗髮水、沐浴露,那古人用什麼東西洗澡呢?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據宋代《雞肋編》記載,南方女子有用草木灰浸水洗澡去汙的習慣,而北方人則喜歡用淘米水洗澡去汙。這種去汙的方式,據說從周朝就開始了。不僅廉價舒適,而且還具備保健效果,因為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而除了草木灰和淘米水外,古人也從自然界找到了肥皂的替代品,那就是「皂莢」。皂莢這種豆科植物在中國廣泛分布,不僅可以用來洗澡,而且還有去風溼和治牛皮癬的功效。而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只要把皂莢剝開,將內部那一層光滑的黏液刮下來就可使用。等同於今天的洗髮水和沐浴露。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古人也發明了新的洗澡用品,如「澡豆」。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寫道:「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意思就是說,下至販夫走卒,上至皇親國戚,澡豆是居家必備。澡豆的製作,則以豆粉為主,配合各種藥物製成。除了澡豆之外,古人在偶然間發現,豬的胰臟具有很強的去汙能力,而且還能潤滑皮膚。於是,古人將豬胰腺中的汙血洗淨,再添加一些香料,做成了「豬胰子」。
而上面多是平民的洗澡方式,古代的貴族洗澡則要高端得多。如秦始皇當年就在阿旁宮建了個溫泉,供宮女洗澡。唐玄宗為了寵幸楊貴妃,更是特地修建了華清池。據傳,華清池池底的石頭都是墨玉,洗完之後有「通經活絡、明目潤肺、消炎鎮痛、防腐保鮮」的功效。也難怪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羨慕地說:「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至於後世宮廷妃子和富家大小姐洗花瓣澡,那就更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