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國臺辦回應了!

2020-12-17 騰訊網

今天上午,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就臺陸委會妄稱大陸依賴自臺進口、解放軍在臺海地區組織實戰化演練、民進黨當局下架大陸抗疫兒童繪本等熱點問題,發言人朱鳳蓮一一回應。

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

國臺辦: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國臺辦微博帳號在國家憲法日當天發布了一張宣傳海報。今天有記者提問稱,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發布這方面的宣傳內容是否意味著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

△國臺辦發布的相關內容。

對此,朱鳳蓮表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我們堅決貫徹執行。我們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地粉碎任何「臺獨」分裂圖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大陸以『灰色地帶戰術』消耗臺軍力」?

國臺辦:毫無事實依據,解放軍系回應「臺獨」挑釁

在發布會上,還有記者提問稱,15日傳出有解放軍軍機進入所謂臺灣「領空」,臺軍方予以否認。有外媒解讀,大陸方面在進行所謂的「灰色地帶戰術」,用這種方式消耗臺灣軍力和經濟。

對此,朱鳳蓮回應稱,有關報導毫無事實依據。解放軍在臺海地區組織實戰化演練,是針對當前臺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是對外部勢力幹涉和「臺獨」勢力挑釁的嚴正回應。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中國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

國臺辦:數字會說話!若沒大陸臺灣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近期兩岸分別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11月臺對大陸(含港)貿易總額為195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367.4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3.8%。陸委會稱,就增長的品相觀察,是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

對此,朱鳳蓮回應強調,數字會說話。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佔大陸進出口貿易額的5.4%,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1817.1億美元,佔同期大陸進口總額的9.8%。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是1277.3億美元。大陸從臺灣進口1817.1億美元,佔比9.8%,臺灣方面統計的數字顯示,向大陸出口佔出口總額的43.8%。誰依賴誰?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這是事實。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民進黨當局下架大陸抗疫兒童繪本

國臺辦:他們在怕什麼?

臺灣文化主管部門日前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由,要求不得在島內發行大陸抗疫題材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臺各級圖書館以及網絡平臺均下架該書。

對此,朱鳳蓮回應稱,這個繪本只有20頁,它透過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視角展現了武漢疫情期間的生活場景,講述一個孩子對身為醫生的爸爸的牽掛和思念。它講述的是與擔當、承諾、支撐、守望有關的故事。「我就不明白,這樣能在小朋友心中播下愛和勇氣的種子的讀物,讓小朋友去理解人世間關懷互助的讀物,被島內別有用心的人拿來做文章是不是很不應該?」

朱鳳蓮強調,民進黨當局和一些政客,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只看顏色,不看事實。只要是跟大陸有關的事務,都政治化、汙名化,拼命煽動「仇中」「反中」情緒。他們在怕什麼呢?他們怕的是兩岸同胞走近、走親,怕的是臺灣民眾了解到大陸的真實情況,更怕他們苦心經營的謊言被戳穿。這種違反良心的操作是一定會失敗的。

臺有輿論認為應率先實現「旅遊泡泡」

國臺辦:是民意所向

有臺島內輿論認為兩岸控制疫情的成效非常顯著,應該協商率先實現「旅遊泡泡」,逐步鬆綁兩岸遊客,以便可以儘快恢復兩岸交流。

對此,朱鳳蓮回應稱,從今年2月以來,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處在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有疫情因素影響,更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民進黨當局以疫情防控為由,全面暫停大陸居民赴臺,單方面關閉了金門、馬祖與福建的「小三通」,並且大面積取消兩岸直航航點,導致目前大陸只剩下4個航點與臺灣直航。這種情況到現在已經10個月了,嚴重影響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廣大臺灣同胞希望能夠儘快恢復兩岸交流是民意所向。

△中國臺灣南投縣,日月潭風光 | 資料圖

臺當局開放進口「萊豬」

國臺辦:為謀政治私利損民眾健康

據臺島內民調顯示,有八成以上的臺灣民眾反對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和美牛,有島內輿論就指出,為什麼大陸能不進口「萊豬」,而臺灣卻不能。

對此,朱鳳蓮回應稱,民進黨當局為了謀取政治私利,勾連外部勢力,執意損害臺灣民眾的健康福祉,已引起島內民眾的擔憂和義憤。根據《食品安全法》等規定,大陸不允許含有萊克多巴胺豬肉牛肉及其製品進口。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不符合大陸要求的肉製品流入。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改名降級」?

國臺辦:已引起臺灣社會各界強烈批評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降級改為隸屬於文化主管部門。有評論認為此舉背後有政治考量,與意識形態有關。

△臺北故宮博物院 | 資料圖

朱鳳蓮對此表示,我們注意到,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改名降級」的傳言已引起臺灣社會各界普遍質疑和強烈批評。

來源:新聞聯播

編輯:黃喆

審核:周佳佳

相關焦點

  • 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國臺辦回應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我們注意到國臺辦帳號在12月4日國家憲法日當天發布了一張「國家憲法日,一起來看看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的宣傳海報。請問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發布這方面的宣傳內容是否意味著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謝謝。
  • 國臺辦發布會回應大陸是否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等議題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鄭巧)國務院臺辦16日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回應了大陸是否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民進黨當局下架大陸抗疫題材兒童繪本等兩岸熱點議題。近日,國臺辦發布了一張「國家憲法日,一起來看看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的宣傳海報,有記者詢問此舉是否意味著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朱鳳蓮回應指出,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我們堅決貫徹執行。我們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地粉碎任何「臺獨」分裂圖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國臺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石龍洪、劉歡、查文曄)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為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它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 蔡英文改口承認「大陸武統可能」 國臺辦回應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兩岸政黨交流、兩岸軍事互信和兩岸文化往來等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有記者提問,蔡英文日前接受專訪,在被問及大陸是否會對臺灣動武時稱,「沒有人會排除這個可能性」,這要看大陸方面是否理性。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 國臺辦:解放軍在臺海演練是對「臺獨」勢力挑釁的嚴正回應
    :解放軍在臺海演練是對「臺獨」勢力挑釁的嚴正回應在今天(16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解放軍軍機在臺海周邊演練以及有外媒稱大陸方面正在消耗臺灣軍力和經濟等問題。國臺辦回應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降級改為隸屬於文化主管部門。有評論認為此舉背後有政治考量,與意識形態有關。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今天(16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注意到,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改名降級」的傳言,已經引起臺灣社會各界普遍質疑和強烈批評。
  • 大陸擬推《國家統一法》?學者爆:臺灣剩3條路
    大陸擬推《國家統一法》?學者爆:臺灣剩3條路沒有了美國作為「靠山」,臺灣地區將會陷入「國際孤立」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美國大選後民主黨勝選人拜登將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對於拜登將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否會讓臺海現有情勢有所改變及兩岸是否還可能統一?大陸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19日出席一場研討會表示,兩岸統一隻剩「上中下」三條路。
  • 國臺辦: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左妍冰):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2月16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我們將採取各種必要措施,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粉碎任何「臺獨」分裂圖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必須有一部針對臺灣的《國家統一法》
    該法總共10條,法律全文為一千餘字,主要表述了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政策以及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途徑和策略。《反分裂國家法》僅適用於臺灣問題。在本法第一第二條中明確: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臺胞證真要與大陸身份證號碼統一18位?國臺辦回應
    臺胞證真要與大陸身份證號碼統一18位?國臺辦回應 2017-06-28 20:05:17 中國臺灣網
  • 二代卡式臺胞證將與身份證號碼統一18位?國臺辦回應
    針對近日有臺媒稱大陸即將推出18位號碼的二代卡式臺胞證、與大陸身份證號碼位數相同一事,馬曉光回應,自全面實行卡式臺胞證以來,有關部門已經為臺灣同胞籤發了180萬餘本,因為攜帶方便、入出境便捷,受到廣大臺胞的好評。但也有不少常住大陸的臺灣朋友向我們反映,憑卡式臺胞證,在各地、各行業使用公共服務系統時仍然有一些不方便。對此,我們高度重視,正在積極研究解決辦法。
  • 魏鳳和稱若臺灣搞分裂中國會不惜代價維護統一,國臺辦回應
    魏鳳和稱若臺灣搞分裂中國會不惜代價維護統一,國臺辦回應 馬曉光海外網微信公號11月14日消息,14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 中國大陸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外交部回應
    英國獨立電視新聞記者:7月16日臺灣軍方舉行了針對中國大陸的演習。你對此有何評論?中國大陸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華春瑩:軍演問題,你應該去問國防部。我看到有報導說臺灣方面似乎有意借軍演向大陸「亮劍」,如果真有這樣的想法,未免太不自量力。
  • 國臺辦回應「武統」話題《看臺海》獨家解讀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兩岸近期熱點問題。《看臺海》記者直擊發布會現場,並邀請總臺時事評論員張彬就相關話題為您獨家解讀。附相關問題國臺辦發言人答問實錄:近日兩岸多名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
  • 蔡英文稱要管制宣傳「一國兩制」的大陸人士赴臺 國臺辦回應
    海外網4月24日電 4月24日上午10點,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記者會,發言人馬曉光就島內熱點話題進行回應。中國臺灣網記者:受邀訪臺的大陸旅美學者李毅日前遭臺當局驅離出境,蔡英文稱,「大陸來臺人士若涉及宣揚『一國兩制』、『武力統一』等,應採取管制措施,必要的時候拒絕入境」。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馬曉光:我不了解李毅先生參加的這個活動的來龍去脈。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七個回應,字字犀利
    據微信公眾號「新聞聯播」消息,12月16日,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就臺陸委會妄稱大陸依賴自臺進口、解放軍在臺海地區組織實戰化演練、民進黨當局下架大陸抗疫兒童繪本等熱點問題,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一一回應。
  • 國臺辦發言人講話具有兩重含義,國家統一進入倒計時
    國臺辦12月16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我也參加了《環球時報》的年會,現場聆聽了各位專家的發言,尤其是贊成邱毅老師的思考。
  • 國臺辦回應「蔡英文推『中共代理人法』」:玩火者必自焚
    9月11日,國臺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回應民進黨當局將推行所謂「中共代理人法」一事時表示,如果任由其圖謀得逞,兩岸關係將會倒退回臺灣「戒嚴」時代。他正告民進黨當局,玩火者必自焚,必須懸崖勒馬。據悉,臺灣立法機構將推動進行所謂的「中共代理人法」,以所謂危害安全為名,嚴格限制臺灣個人和機構為大陸宣傳、發表有關聲明、參加大陸舉辦的會議等。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今日回應時表示,島內輿論將之稱為「新戒嚴法」,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問題要害。如果任由其圖謀得逞,兩岸關係將會倒退回臺灣「戒嚴」時代,臺海局勢將重陷緊張動蕩。臺灣民眾的基本權利將被剝奪,重新生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之中。
  • 大陸應「以武促統」「以武促和」?國臺辦回應
    【環球網快訊】國臺辦12月16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近期熱點問題回答記者問。有記者問: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朱鳳蓮:我們也看到了有關的報導。我講兩點。長期以來,我們為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它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 大陸惠臺31條是所謂「統戰措施」?國臺辦用兩句名言回應
    【環球網綜合報導】在9月12日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及臺當局聲稱大陸的「31條措施」是所謂「統戰措施」一事時,發言人安峰山引用兩句名言回應:「百姓心中有稈秤」「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臺當局陸委會9月6日公布所謂「因應中國大陸對臺31條措施的成果報告」,聲稱「31條措施」是大陸的統戰措施,並說這是利誘臺灣居民而且實施後尚無明顯影響。在12日的國臺辦例行記者會上,安峰山被問及此事時回應表示:兩句話。第一句,「百姓心中有稈秤」。
  • 大陸正在戰術消耗臺灣?國臺辦回應
    該報導妄稱,9月中旬以來,大陸戰機執行了100多次此類任務。在兩岸政治緊張局勢達到頂峰時,大陸還會派出更多飛機,其中包括一些最強大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一名負責大陸情報的臺灣高級安全官員表示,今年北京的姿態有了「明顯轉變」,軍方和政府機構已從數十年來有關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討論」,轉變為辯論(debate),並制定可能的軍事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