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大偵探福爾摩斯和他的夥伴華生醫生,此時已經失去了聯繫,卻在這懸崖峭壁之間,和他一生的宿敵莫裡亞蒂教授見面了。前一陣子,福爾摩斯剛剛識破了莫裡亞蒂教授的真實面目,幫助蘇格蘭場將這個惡貫滿盈的犯罪集團一網打盡,但是這個狡猾兇殘的莫裡亞蒂成功逃脫。而且,他從英國一路追蹤福爾摩斯,尋仇天涯。就是在這座萊辛巴赫瀑布,莫裡亞蒂用詭計支開了華生醫生,與福爾摩斯狹路相逢。
按照以往,福爾摩斯總能在最後的險境中絕處逢生,然而這一次不一樣了,兩人在殊死搏鬥中雙雙墜入懸崖,翻滾著落進了濤濤洪流之中。
等華生醫生趕到的時候,只發現福爾摩斯留下的遺書,看來大偵探已經推斷和預見到自己難逃一劫……
大偵探之死
消息傳開了,大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死了!整個英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都為之震動!就像咖啡、奶茶、炸魚土豆一樣,福爾摩斯早就成了英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滿懸念的開端、縝密神奇的推斷、行雲流水般的情節鋪陳、峰迴路轉的高潮迭起、出乎意料之外的結尾收官……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這兩人,多年來相得益彰,配合默契,無數大案要案在他們手中被層層解開,真相逐步浮出水面。
誰都知道,福爾摩斯是個虛構的形象,卻是不折不扣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既能成為高檔沙龍紳士淑女們的熱門談資,也可以成為家庭婦女們守著烤爐和烘乾機時的八卦話題。一時間,福爾摩斯的帽子和菸斗,都成了充滿那個時代印記的文化產品,孕育著無限商機。也正因如此,人們的生活中,他的存在已經不可或缺。他怎麼能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掉呢?
萬千讀者無法接受,所以很多死忠讀者一合計,只有一個人能夠「拯救」福爾摩斯!而他,就是那個把福爾摩斯寫死的人——英國偵探小說之父、福爾摩斯的創造者——阿瑟·柯南道爾。
一枚廢柴的逆襲
1859年5月22日,柯南道爾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嗜酒如命,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神志不清。每次酗酒之後,都會神遊太虛,對著家人胡言亂語,這也給童年的柯南道爾很深的刺激。
在他五歲的時候,因為父親這一惡習,一家人被迫分開,散住在愛丁堡各地。九歲時,柯南道爾在一個家境優越的叔叔資助下,進入一個天主教教會私立小學讀書。但是就在他16歲離開教會學校的時候,也告別了父母篤信的天主教,成為一位不可知主義者。
何為不可知主義?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這一點和有神論很像。對柯南道爾來說,他依然信神,但不接受宗教修行。這也是他為什麼後來尋覓神靈、超自然空間,以及沉迷於特異功能研究的原因。到了晚年,他甚至鑽研過通靈術。
1876年,柯南道爾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科。畢業之後,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一開始是做了一位隨船醫生,去了西非海岸,海外的閱歷豐富了他筆下的人物。23歲時,柯南道爾從西非回到英國,在普利茅斯開了一家診所,但是慘澹經營。當時他懷疑自己的醫術不夠高明,因此又去了奧地利維也納,專攻眼科專業,結果又發現眼科的德文術語實在太難理解了,只得中途放棄。
學習和事業都沒有成功,他的婚姻也不順利。柯南道爾一輩子結過兩次婚,二婚妻子正是他第一次婚姻中的出軌對象。儘管當時只是精神戀愛(兩人直到結髮妻子去世之後才正式結婚),卻仍然是他一生中被人指責最多的一件事情。
學習上半吊子、工作上一事無成、感情上搞劈腿,信仰上不能從一而終,可以說,柯南道爾無論做什麼都坎坷不斷,似乎這一輩子就將這樣渾渾噩噩度過,用時下的話說,這就是一枚「廢柴」啊!然而無心插柳,他從大學開始的一個純粹的興趣愛好,倒給予了他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寫作。
除了他,沒有人能「殺死」福爾摩斯
在柯南道爾的筆下,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大偵探魅力四射,不僅才華橫溢、觀察敏銳、冷靜睿智,而且心細如髮,能夠察覺到別人容易忽視的細節,從中推斷出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成為破解案情謎團的線索。甚至他的實踐與推理,在現代犯罪偵查中都有廣泛應用。也正因如此,福爾摩斯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各種語言讀者和觀眾的喜愛,也成為無數偵探的偶像。
1891年,柯南道爾在塑造福爾摩斯這個人物形象短短五年,並大獲成功之後,曾經計劃結束這個系列的創作。更令人不解的是,原因竟然是希望繼續自己相當不成功的醫生事業。在給母親的信中,他寫道:「我考慮殺掉福爾摩斯,把他幹掉,一了百了,他佔據我太多時間了。」
1893年,在《最後一案》這本書中,柯南道爾讓福爾摩斯和他的死敵莫裡亞蒂教授一起葬身萊辛巴赫瀑布,也就是本文開始的那一場景。但是由於福爾摩斯小說實在太火了,粉絲特別多,因此在《最後一案》中福爾摩斯被「寫死」之後,粉絲們都被氣壞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抗議——有的用石塊砸碎了柯南道爾家的玻璃,有的在大街上組織遊行,還有人去報社鬧事,甚至還有人揚言:「你把福爾摩斯殺了,我就把你幹掉。」
不務「正業」,才是他的真正歸宿
事實上,柯南道爾眼中的「正業」,也就是他的診所一直就是門可羅雀的狀態,因此他要不是充分利用閒暇時間寫作,恐怕連水電帳單都承擔不起。據說有不少因為他的著作慕名而來的「病人」,向柯南道爾尋醫問診,基本上是下面的畫風:
柯南道爾:請問您哪裡不舒服啊?
病人:醫生,您看我這鞋子,沾上的是黃色的泥土。這和我的職業和我居住的地方有關。您再看我這臉色,蒼白之外還有一點潮紅,這也是因為我的職業,還有我住處比較潮溼有關,因而帶來的肺部毛病。醫生啊,換了您是福爾摩斯,會不會這麼分析呀?
柯南道爾:……
就這樣,太多太多的福爾摩斯讀者,都或多或少學會了虛幻人物福爾摩斯的思維推理方式,卻忽略了柯南道爾這個真實的存在。於是,柯南道爾妥協了,決定讓福爾摩斯復活。
1903年,柯南道爾發表了《空屋》這本書,讓福爾摩斯死裡逃生。「福爾摩斯回來啦!」人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就好像空洞許久的生活重新填滿了期待,從無比的失落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之火。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