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270萬年前冰芯被挖出 科研領頭人打算挖更多

2020-12-17 網易科技

這個由普林斯頓大學領頭的科研團隊正計劃重回他們在藍冰區域的營地,去鑽取更多的「百萬年冰芯」。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僅僅只是用其它冰芯層的信息,來填補過去270萬年間的空白的氣候變化周期數據那麼簡單,他們還雄心勃勃地想去尋找冰河世紀前的冰層,那時的二氧化碳水平會比冰河時期時的二氧化碳水平更高一些。

(原標題:「南極勇士們」發現270萬年前冰芯 顛覆以往認知)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止水

日前,有科研團隊宣布,他們從南極洲鑽取出的一塊來自270萬年前的「百萬年冰芯」,這年份比此前的「記錄保持者」還要多出170萬年。

在這塊剛被挖出的冰芯的氣泡孔裡,還儲藏著一些來自270萬年前地球大氣層的溫室氣體。當時,冰河時代才剛剛開始。

這塊冰芯向我們揭示出,當時的二氧化碳水平還不到300ppm(百萬分之一)——比今天的405ppm要低不少——這或許能為我們尋找「是什麼觸發了冰河時代?」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提供線索。

根據刊登在《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的描述,該科研團隊最近在巴黎舉行的哥德斯密特大會(Goldschmidt Conference)上,首次宣布了這塊「百萬年冰芯」的發現。

此前,許多遠古氣候預測模型都已經揭示出,遠古時期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濃度是推動當時的地球進入一系列「冰河時代」所必備的條件。

然而,此前對一些生活在那個時期的淺海動物的化石的間接CO2濃度測量結果卻表明,當時的CO2水平要高於300ppm這個數值。

所以,如果這塊「百萬年冰芯」所揭示出的數據是真實的話,我們此前慣用的CO2濃度數據就需要進行重新調整了。

這塊「百萬年冰芯」是由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艾倫山(Allan Hills)附近鑽出的。艾倫山是一個位於南極洲東部的多風帶地區,它靠近麥克默多科研站(McMurdon Station),那兒保持著許多遠古時期落在南極洲的隕石。

這塊「百萬年冰芯」來自於一個名為「藍冰」(blue ice)的冰層,藍冰層所獨有的特性可以讓它具備保存遠古時期冰層的能力。

雪花落到冰川上,被緊緊到壓縮到一起後,就形成了藍冰,它會成為這個冰川的一部分。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冰變得更加緻密堅硬,裡面的氣泡也逐漸減少。冰川冰中有微小的氣泡,波長較長的紅橙光由於衍射能力強, 都穿透過去了,而藍光由于波長較短,都被散射出去,從而使冰川冰呈現出藍色。

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隸屬於這個科研團隊的地質學家埃德?布魯克博士(Dr Ed Brook)表示,雖然藍冰只能為我們提供歷史的一部分視角,但即便這樣,藍冰區域還是成為科學家們尋找「遠古冰」的最佳獵場。

「像這塊年份這麼久的冰芯,足以讓我們激動得手舞足蹈,」布魯克博士這樣說道。

「我們只是探索了這個藍冰層的表層。」

從南極洲發現的這塊「百萬年冰芯」和此前從格林蘭島發現的冰芯對現代氣候科學的研究都就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科研工作者們通常會從那些冰層每年都會不斷堆積,且不會受冰川流動影響的地區鑽取冰芯。

這塊從南極洲中心深遠地區鑽取出的「百萬年冰芯」,向我們揭示出當年溫室氣體的水平是如何上升和回落的。

然而,鑽取最深處的冰芯來探索遠古時期CO2濃度的這種方法,並不是我們最理想的研究方法,因為來自巖床的熱量會使最深、年份最為久遠的冰層融化,這意味著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的任何冰芯的年份都不會超過80萬年。

但發現了這塊270百萬年前冰芯的科研團隊卻另闢蹊徑,他們在艾倫山的藍冰區,從靠近冰川表面的冰層鑽取出了遠古時期的冰塊。

在這些藍冰區域,冰層年齡的分布有別於我們以往的認識,年份更遠、更深層處的冰層被推到了上邊,而經年不息的寒風又將那些新落下的雪和剛形成的冰,都吹走了。

這意味著不同年份的冰層的分布規律是無序的,所以通過層數來判斷冰層年齡的方法在這裡並不適用的。

然而,隸屬於這個科研團隊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麥可·本德爾博士(Dr Michael Bender)卻向我們闡述了一種通過測量冰塊裡的氬氣含量,來判斷冰層年齡的方法。

雖然這種方法不像其它定年法那樣精準,但它所測定的冰層年齡的誤差幅度還是在10萬年以內的,對於測量那些上百萬年冰層的年齡來說,這種測量精度還是可以接受的。

根據這個科研團隊的帶頭人,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地質學家約翰·古奇博士(Dr John Goodge)的解釋,傳統的用來測量冰芯年齡的方法是無法準確測量出艾倫山附近的冰層年齡的。

目前,這個由普林斯頓大學領頭的科研團隊正計劃重回他們在藍冰區域的營地,去鑽取更多的「百萬年冰芯」。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僅僅只是用其它冰芯層的信息,來填補過去270萬年間的空白的氣候變化周期數據那麼簡單,他們還雄心勃勃地想去尋找冰河世紀前的冰層,那時的二氧化碳水平會比冰河時期時的二氧化碳水平更高一些。

布魯克博士最後表示,他們目前已有證據表明南極洲地區存在年齡超過3000萬年的「千萬年寒冰」,所以他們下一次「鑽冰遠徵隊」或將發現年齡超過500萬年的冰芯,那時的地球溫度變化趨勢和現在在人類幹預下,正在發生的由氣候變遷導致的溫度變化趨勢非常得相似。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正在分析研究200萬年前的冰芯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南極洲艾倫山提取了古代冰芯,首次對人類早期祖先在地球上漫遊時的古代氣候進行了直接觀測。被困在冰芯中的氣泡據說是最早被發現的,它們提供了史前大氣條件和溫度的快照。 研究小組利用冰芯的數據回答了關於當前冰川周期是如何形成的長期問題。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中新社記者 崔鵬惠 攝   在南極之巔鑽冰芯 在中山站愜意越冬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描述南極科考的生活環境,樂觀稱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  近年來,我國(中國,下同)正在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科考裝備、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展迅猛,使我國科研人員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開展一系列國際前沿探索
  • 5000萬年前南極偽齒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行最新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一塊化石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為一種已滅絕的、5000萬年前生活於南極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或許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 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超過100萬年歷史,堪比移動的氣候圖
    1:冰芯在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前,我們不如來了解下「冰芯」的意義吧。所謂的「冰芯」指的就是取自冰川內部的芯。冰芯的形成原因也很簡單,一般它們的產生是在氣溫足夠低的條件下,導致周圍產生了大量的雪,雪成片成片的覆蓋後,由於常年的氣溫都低到了一個程度,讓這些雪一年四季都融化不了,最後積雪不斷堆積,時間久了,積雪每一年形成的沉積物體,就會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冰芯2:南極常見一般而言,因為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是十分暖和
  • 南極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1月23日,中國科考隊員在南極成功鑽取了一支長達3.83米的冰芯。通過冰芯,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窺探到南極氣候的秘密。  作為全球環境系統中極為特殊的部分,南極的氣候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而這些變化對全球大氣環流和我國的天氣氣候最終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冰芯是最有效的南極氣候研究介質  研究氣候變化,需要有相應的研究載體與介質。目前,人們了解氣候的主要介質有海洋沉積物、黃土、樹輪和冰芯。
  • 冰川、企鵝、陽光、雪雕、海豹——康世昌的南極之旅不只是這些……
    冰川、企鵝、陽光、雪雕、海豹……在很多人眼中,南極純淨唯美。「南極內陸,雖然風雪肆虐,但這裡卻是科學家科研的天然實驗室。我現在比走的時候瘦了8公斤,但我在南極的4個多月很快樂、很充實,儘管有時候很累;因為,我非常喜歡野外科考!」
  • 許昌老漢挖出10萬年前「寶貝」,華夏祖先找到了
    好在許昌一位老漢挖出了一塊石頭後,考古學家找到了十萬年前的寶物,打破了中國人起源於非洲的說法。許昌人遺址遺物出土情況老漢挖到一塊奇怪的石頭,周國興由此產生一個大膽的猜想在許昌市西北方向有一個靈井鎮,因為在衛靈公廟遺址內有一古井而得名。
  • 格陵蘭冰芯中過去11萬年內的鐵元素變化
    中外研究者合作,基於國際合作獲取的格陵蘭NEEM深冰芯,首次重建了北半球冰芯內過去11萬年中的鐵元素序列,為進一步認識北半球鐵元素傳輸、完善「鐵假說」等提供資源。
  • 南極冰蓋崩塌曾令海平面上升9米引發全球性洪水(雙語)
    《科學》雜誌描述的這場大災難發生在大約12.5萬年前。   At the time, temperatures were only slightly warmer than today, but se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當時,氣溫僅比如今略高,但海平面明顯更高。
  • 南極冰下800處發現生物存在,研究員:堪比「外星世界」
    相比這些地方而言,南極的地下海洋是一個更為神秘的地方,大量的生物生活在厚厚冰塊下,這更給人帶來未知的神秘感。在2006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在第五次國際會議上,為了防止無序的探測對南極生物的破壞及對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決定在解決外部對冰下湖的汙染問題之前,禁止任何形式的鑽探。至此,三個主要冰下湖的探測停滯了15年,直到2011年開始才陸續恢復鑽探。
  • 許昌村民挖出10萬年前「寶貝」,打破非洲起源說
    前言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南方古猿。——《人類簡史》從小我們就有這樣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英國科學家通過DNA證據提出所有現代人都是起源於20萬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一些學者對不同地區的DNA進行限制性長度分析,構建了簡約樹,發現第一次分歧發生在非洲人和非非洲人之間,也就是說最開始的起源就是非洲人。從1998年開始,遺傳學家在相關的考古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系列有關中國現代人起源問題的論文,支持非洲起源說。
  • 滑縣城挖基坑挖出800年前古代大木船
    滑縣城挖基坑挖出800年前古代大木船2011/1/14/8:54來源:奇趣網        [慧聰禮品工藝品網]挖出古船的現場位於滑縣城關鎮寺莊村西南角的一處建築工地基坑內。「本來基坑已經挖好,細心的技術人員發現船體走向上面的土層與其他部分相比比較黑,像淤泥,擔心土質不均勻會導致日後的建築沉降不均勻。
  • 農村老人挖地基時挖出奇石,不想奇石背後竟是這種寓意?
    老人挖出罕見奇石而就在不久前,位於湖南邵陽市的某個小村鎮裡,其中的一戶村民也就是李大爺,他想著自家兒子即將結婚,於是打算把自己家中的地基挖出來,然後建一棟房子給兒子當作婚房,沒多久,李大爺就選好了一塊地,準備開始挖地基,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李大爺剛開始挖地基沒多久,地基也沒挖多深,可是他卻從裡面挖出了一塊比較罕見的奇石。
  • 當年蘇聯要挖穿地球,為何在12263米突然停下了?究竟挖出了啥
    雖然它帶給我們的是向前探索,但是還是要理智的,並不能盲目的行動,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當年蘇聯要挖穿地球,為何在12263米突然停下了?究竟挖出了啥。在二戰後,美蘇的冷戰確實是當時全球關注的重點,美國與蘇聯為了不落後於對方,加快了研製速度,在那時,戰鬥機、核武器、發動機等領域都獲得不少成果,尤其是在航天事業上。
  • 國家863計劃「南極磷蝦」項目科研成果在漢發布
    人民網武漢5月17日電 日前,以「中國夢·健康夢」國家863計劃科研成果報告會暨第一屆南極磷蝦油國際品牌文化節在武漢舉行。會上宣布:南極磷蝦成南極生態系統支柱,南極磷蝦油已上餐桌,在歐盟地區已用於孕婦推動全球母嬰市場。
  • 關注 | 中國南極科考站將進入「五朵金花」時代 網友們卻為這事炸了鍋
    此刻,雪龍號科考船正載著中國陣容空前的南極科考團隊向目標區域進發。在接下來約5個半月時間裡,科考團隊將完成第34次南極科考諸項任務,其中為在恩克斯堡島新科考站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國在南極就有了5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科考就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
  • 孕婦夢見挖耳屎是什麼情況 夢見挖耳屎是什麼徵兆
    孕婦夢見挖耳屎夢見耳屎,是發財的預兆。打算出門的人夢見挖耳屎,建議春季可行,其他則延後再作決定。懷有身孕的人夢見挖耳屎,預示生女,忌動土,預防流產。談婚論嫁的人夢見挖耳屎,說明對方看來不合意且挑剔多。
  • 農民挖地基挖出一座銀行,下半輩子不愁了,他卻分文沒要
    (註: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農民挖地基挖出一座銀行,下半輩子不愁了,他卻分文沒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都把自己的小茅草屋換成了三四層的大房子。不過蓋房子有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挖地基,地基是撐起一座房子的重要支柱。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者、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喬剛告訴記者。這次「雪龍號」中山站第一次海冰卸貨近一千五百噸,卻只用了上次一半都不到的時間,我校測繪學院郝彤、喬剛兩位老師所在的遙感團隊提供的實時冰情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無人機影像和無人機載探冰雷達等測繪利器在南極多項考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擔心氣候臨界點,遠古生物被挖出,地球潘多拉魔盒打開了?
    遠古生物被挖出北極永久凍土的融化,導致了很多埋藏的地下的史前生物被挖出,我們看到的也可以說非常多了,在去年年底的時候,一種雌性亞成體小狼,在加拿大地區被挖出來,初步分析是來自5.7萬年前的遠古生物。而過後,俄羅斯永久凍土又發現了一種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屍體——「披毛犀」,再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緣故生物頻繁被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