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那現在,讓我們暫時先走出「唯物主義」的樓梯口,去看看另外一個樓梯裡面的究竟。
我們先回顧一下,唯心主義是什麼呢?在處理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中,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決定物質,我們就稱之為是唯心主義,那麼唯心主義又有哪些基本形態呢?下面,我們就開始今天的課程:唯心主義。
環節二:新課講授
1.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含義
活動一:案例剖析
多媒體展示案例。
我們先看先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1.物是觀念的集合。
2.上帝支配著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3.心外無物。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我思故我在。
這五句話分別站在哪個角度去闡述對世界的看法的?它們分別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還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同學們來進行討論發言。
老師總結:現在我們對這五句話進行分類,看看這些話是不是都是表述同樣的一個內容。從主語來分析,第1、3、4、5都是圍繞著「我」去闡述對世界的看法,而第2句話卻是從上帝的角度出發,認為上帝主宰著世界上的萬物。這兩類有什麼不同呢?
在唯心論中,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但由於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因為形成了兩種基本的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2.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別
活動二:火眼金睛
主觀唯心主義
請同學們先來看一組對話。
王守仁問弟子:什麼是天地的心?
弟子說:人是天地之心。
王守仁問:什麼是人的心?
弟子說:只是一個靈明。
王守仁解釋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的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吉兇災祥?
弟子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
王守仁說: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遊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
人的靈明和天地萬物有什麼關係?沒有人的靈明就沒有世界嗎?王守仁的這種觀點屬於什麼觀點的呢?——他將人的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是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客觀唯心主義
那客觀唯心主義又是怎樣的呢?
客觀唯心主義跟主觀唯心主義不同,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比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哲學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如:認為上帝創造了萬物。)
3.辯證法與形上學
剛才我們學習了哲學的兩個主要派別。在哲學的發展史上,除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之外,還有就是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對立,但它們是附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那究竟是怎麼附屬的呢?在自然界存在一種藤類的植物,它的生在必須要依附在主幹樹上,以吸收所需的養分。離開了主幹,它們就沒法生存。如果我們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定為樹的話,辯證法和形上學就是那種寄生藤。
辯證法的觀點是: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
形上學的觀點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大家來看一個例子:比如一位同學這次考試考了60分,大家如何去評價他呢?是不是就認為這位同學就不好呢?
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位同學呢?
提問若干學生,從學生的回答裡引導他們辨別辯證法和形上學。
最後師生明確:
在判斷評判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時候,要堅持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由於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形成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課後作業:請同學們搜集材料,辨別哪些觀點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哪些觀點屬於客觀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