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得不承認謠言害人是惡毒而有效的,因為謠言的製造者大多陰險毒辣,他們作案的唯一工具是一把軟刀子——舌頭;他們作案的主要場所是偏僻街巷和不見陽光的角落;他們作案的方式猶如蟑螂夜行,結果是殺人不見血。
人一旦被謠言擊中,有裡找不著人辯,為自己闢謠,人家會說你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因此,面對謠言,意志堅強者,尚能挺得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便常拿生命做賭注,給人間留下很多遺憾。
那麼,在面對謠言時,應該怎麼辦呢?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斃,任其蹂躪?當然不是,且看魯迅教給世人的方法。首先,要「修煉到不生氣」。其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生。再次,不能到處闢謠。
最後,魯迅主張,只要條件具備,則宜揪住這些「人頭」、「畜生」的尾巴,把它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因為謠言是習慣在黑暗中爬行的,所以要設法讓它在陽光下現出原形。盧梭也說:「只有把誹謗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才能摧毀這些誹謗。」
當然,在對付謠言上,高爾基的看法也許更值得借鑑。他認為,要消滅誹謗和中傷,最簡單的方法是沉默。
日本禪師白隱,因修行純淨而備受鄉民的敬仰。一天,鄰居的女兒懷孕了,這時就有人散布說孩子是白隱的。於是,冷嘲熱諷鋪天蓋地向他撲來,對此,他始終保持沉默。
孩子生下來後,姑娘的家人把孩子送給了白隱,白隱又默默地挑起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終於有一天,姑娘良心發現,道出了真情。姑娘的父母連忙帶著女兒前來向白隱道歉,對此,白隱只是淡淡地反問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此事傳開以後,禪師白隱的美名從此遠揚四方。
面對不白之冤和世人的譏笑、嘲諷,禪師白隱以無言的沉默獲得了勝利。當然,沉默是以自信為基礎的,只有對自身人格力量的自信,沉默者才會產生正義終會戰勝邪惡的信念。
沉默也是以堅忍豁達為內涵的沒有強大內在道德力量的人,無法按捺住內心的躁動而不張揚。白隱以包容萬物的沉默喚回了迷途者的良知,不僅為自己洗刷了冤屈,還使那些造謠的人迷途知返。在這裡,沉默不是退縮,也不是儒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力量,一種智慧。
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絆絆,這很正常,但是幹萬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因為處在低潮情緒下,很容易將這種不良情緒遷怒周圍的人、事、物。有這種壞脾氣的人很容易失去對情緒的控制,這樣一來,不但會害了自己,招來麻煩,而且還會連累別人。
壞脾氣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讓你失去理智,帶你橫衝直撞,把你周圍的一切攪得昏天黑地,不僅破壞了你本人的形象,更嚴重的是還破壞了和諧的工作氣氛。結果自己還要承擔一切本可以避免的苦果。
有這樣一位學者,他不但聲名顯赫深受同行及社會各界的尊重,同時他還以高品位的個人修養與待人接物的技巧受到人們的稱讚。
曾經有人問過他,「為何能把人際關係處理得那麼好?難道,您從來都不會生別人的氣嗎?」
這位學者說:「當然會啊!但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當我感覺要發脾氣時,就提醒自己閉口不言。即使說話,乜絕對不超過三句!因為,一個人生氣時往往會失去理智,容易意氣用驀,講出來的大都是氣話,甚至是錯話、髒話,這樣一來就會使局面更加糟糕。
所以,為了不讓壞脾氣壞了大事,在激動並容易發脾氣時,我寧可讓自己當啞巴,絕對不說一句多餘的廢話。」
這位學者的人格修養,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達到的。但是他提醒我們,起碼要學會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說不定,有時候你的沉默就可能變成金子。
沉默是一種睿智,它不是簡單的不說話。在更高的層次上說,它表現出一種胸有成竹的姿態以及運籌帷幄的自信。不管在生活或工作的任何場合,表現出適度的沉默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