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暖鍋暖冬
窗外,寒風凜冽,雪花紛飛。屋內,暖意融融,人聲鼎沸。
紅漆的盤子桌上放,黑漆的筷子四方擺,橙黃的米酒斟滿盅,熱炕上的人早已經圍坐成了一圈。一舉杯,為這個冬的相聚,再舉杯,道一聲真誠的祝福,三舉杯,為了面前的美食:那放置在桌中間的土鍋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隴東大地上,入冬能吃一口土鍋子裡燉的三大片(蘿蔔片,白菜片,五花肉片),那便是嘗到了人間至味。
土鍋子是隴東人的俗稱,又名暖鍋子,圓形,上大下小,上為鍋,下為鍋膛兼底座。鍋的中間,豎起一個上小下大的圓桶狀的煙道,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鍋芯子。一般芯子裡燒的是木炭。暖鍋子都有一個蓋,蓋子中間有個圓孔,芯子從圓孔中穿出,蓋子就將暖鍋蓋嚴了,既防止熱氣散失,又防炭灰或其他雜物掉入鍋中。暖鍋子有銅暖鍋,鋁暖鍋,沙暖鍋等材質。
大冬天,暖鍋子總是讓人百吃不厭。一家人圍坐在暖鍋旁,吃覺熱火,感覺溫暖。要說暖鍋最好的還屬沙暖鍋,熬出來的味道又地道又醇厚,特別好吃。
隴東土暖鍋用料基本都是家常菜:以白蘿蔔片為主,配以木耳、黃花菜、豆芽、粉條(洋芋粉條最好)、老豆腐(是當地農家做的滷水老豆腐,講究豆腐有硬度而不追求嫩)、紅蘿蔔、白菜等。鍋子面上要用高檔菜(肉丸子、酥肉、燉好的五花肉、雞肉、排骨等)來蓋面子。
土暖鍋做起來難也難,需要時間,需要功夫。先將蘿蔔切成薄片,下開水中汆過,撈出晾涼。然後在炒鍋中倒少許清油,待油熱後將晾涼的蘿蔔片倒入鍋中翻炒,然後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高湯(雞湯或者豬肉湯均可),兩三分鐘後將燉好的白蘿蔔盛在暖鍋中,然後再放入提前切好的豆腐片、白菜片等輔料。
簡單也簡單,如果提前備好料,做起來就很簡單。將配料在暖鍋中碼好後,就開始蓋面子了。在鍋子面上有序擺放切好的肉片(最地道的肉片做法據說是:帶皮豬肉煮八成熟時撈出,下油鍋煎炸,待肉皮顏色變化後,撈出在肉皮上塗抹用冰糖熬製的糖稀,然後再用先前的肉湯煮熟。這樣煮出的肉肉皮金黃,即使肥肉也是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燉好的雞肉、排骨等。然後再倒入一些肉湯,讓肉湯略微蓋過肉片。然後,在鍋子的芯子裡加入燒紅的炭火或者木炭條,蓋上鍋蓋子放置在通風的地方讓鍋子加熱,也可將暖鍋放在風箱旁,小娃娃們輪著拉風箱,不一會兒暖鍋中肉湯就沸騰了,白色的蒸汽徐徐從鍋蓋的縫隙裡溢出,嫋嫋娜娜,這時揭開鍋蓋再撒上蔥絲、蒜苗絲或者香菜碎,熬煮的香味頓時撲鼻而來。
隴東接秦地,有秦人遺風,厚道大方,所以土鍋子的面子也蓋也鋪的極盡厚實,純肉丸子,排骨塊,雞肉塊,還有最最不能少的五花肉片,這些天物美味緊密地煨在鍋芯子的周圍,一層層地碼到芯子口。
當芯子裡的炭火越燒越旺的時候,各種肉片肉塊被烘烤的滋滋冒油,香油順著鍋芯子壁流到了鍋裡,與下面那些蔬菜粉條乾貨相互浸潤,彼此滲透,菜有了肉的油便不柴,肉有了菜的香而不膩,兩者互相平衡補充,混為一體,達到了人間最美妙的滋味。
一般鍋子燒開,燉煮半個小時,待到鍋子裡所有的食物都燉透了,便可以作為最後的壓軸大菜上桌了。
此時吃過八道涼菜,喝了十幾盅酒的人,早已垂涎欲滴了,那鍋子裡燉的不僅僅是三大片,還有心心念念了一年的鄉味,鄉愁和鄉情。混雜了各種香的味道,不僅僅滿足了饑渴好久的味蕾,它還是一味藥,可以治癒相思之苦,可以溫暖寒冬的冷,還可以慰藉流浪的苦。
大杯喝酒,大口吃肉,又說又笑,熬煮的味道滲入口舌,深入骨髓。
千言萬語都沉入心底,眼前有的全是溫暖和團圓。
團團坐,吃鍋子。簡單純粹,每一口都是幸福;觥籌交錯,每一杯都是時光不老,美哉樂哉!
□朱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