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扶貧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

2020-12-25 中國網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後堡壘的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不僅能夠切實解決民生問題,造福於民,而且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意義重大,利見長遠。這些年,習近平對於扶貧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讓我們一起來看。

愚公移山

【習語】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出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子·湯問》

【解析】

扶貧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於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扶貧工作的講話中,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意在指出,做好扶貧工作需要有愚公精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方能達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

【習語】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說

【出處】

夫築城廓;立倉庫;因地制宜。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解讀】

中國幅員遼闊,由於氣候、土壤、水源的差異,不同的貧困地區有各自發展的特點和潛力。貧困地區要實現發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實際情況,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脫貧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用「因地制宜」這個詞語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體現了頂層設計的高瞻遠矚。

對症下藥

【習語】

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

【出處】

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

【解析】

追本溯源,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貧困原因。唯有找準病根,對症下藥,才能保證藥到病除。習近平引用「對症下藥」這個成語,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在扶貧工作中,只有對客觀情況採取相應辦法,才能做到精準扶貧,妥善解決貧困問題。(朱婧)

相關焦點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研討會發言摘編
    脫貧攻堅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
  • 聽書中人物講述總書記扶貧故事 《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座談會在...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和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廈門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江曙曜帶隊,將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習近平扶貧故事》送到了高山上。一行人重走總書記走過的初心路,重溫總書記的囑託,並和書中人物見面座談,學習總書記當年在廈門的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感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
  • 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經典
    第四集:《國之本在家》  本集集中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和家風有關的思想,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典故來切入主題。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這些華章佳句,又和習近平總書記樸素的大眾化的語言鮮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讓古籍裡的文字活了起來。   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播出的系列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共分12期,每期節目確立一個主題,邀請一位思想解讀人,一位經典釋義人,和大家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論述當中的用典。
  •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2015年元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我們的各級幹部也是蠻拼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讚」。「蠻拼的」「點讚」都是網絡上流傳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習近平總書記用這些語言遣詞造句,撥動了無數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弦。2014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索契接受專訪時感嘆「你知道,承擔我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
  •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揮...
    來源:旗幟網近日,「青年學習匯」第12期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理論學習分享交流活動舉行,通過線上方式組織中央和國家機關團員青年認真學習《習近平脫貧攻堅論述摘編》、《習近平在寧德》、《擺脫貧困》等著作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 在追隨習近平總書記足跡中感悟西安思源學院黨委書記馬勇扶貧工作...
    在追隨習近平總書記足跡中感悟西安思源學院黨委書記馬勇扶貧工作的,西安思源學院黨委書記馬勇帶領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趙志強,黨委宣傳部長李化斌,扶貧辦主任王麗娟、幹事王梅等深入學校「兩聯一包」的仁溪溝村開展脫貧攻堅調研幫扶工作,出席扶貧便民橋落成揭幕儀式,看望慰問貧困戶,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為貧困兒童捐贈學習生活物品,把學習貫徹總書記來陝的重要講話精神,決戰決勝全面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 情牽黃土地 心繫老區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工作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農田,蹲到玉米地邊,揭開間作紅芸豆所用薄膜,了解抗旱保墒措施。村黨支部書記告訴總書記說,因為乾旱,莊稼植株矮小,產量很低,村民們靠天吃飯。 趙家窪村在省市縣支持下,縣裡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決定2018年實施易地扶貧整村搬遷。習近平總書記踏上土路,進入駐村工作隊的土坯房,看望趙家窪村的扶貧工作隊隊員。扶貧工作隊向總書記匯報了趙家窪村的扶貧思路。
  • 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典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面前宣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什麼意思?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 用中國話語體系抒發為民情懷——《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
    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應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中汲取智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三是賦思想以生命力。該節目是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經典、理解經典並活學活用轉化為個人思想的範例。「功成不必在我」,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個例子說明,共產黨員不應追逐自身的顯赫,而應追求一點一滴的進取,敢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這裡的「鐵」是我們對於「水滴石穿」的一般性理解,而「金」則是習近平總書記點出的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喜聞樂見、耐人尋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三句詩詞概括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
  •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旅遊工作重要論述的理論內涵與時代意義
    2004年,他在浙江省旅遊發展工作會議上指出:「旅遊業資源消耗少、投資效益高、發展前景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社會就業,擴大市場需求,改善投資環境,豐富文化生活,推動社會事業進步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對於我們認識旅遊業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總書記用這個例子說明,領導幹部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進程中,都不應該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康震認為,「鐵」是我們對於滴水穿石的一般性理解,「金」就是總書記點出來的「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的思想境界。  建構「中國風格」話語表達方式,習近平總書記的落腳點在於古為今用。
  • 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 大力弘揚「時代楷模」精神
    9月3日晚,閩寧在銀川共同召開「時代楷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代表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開創閩寧對口協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以援寧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為新動力,持續深化閩寧協作,攜手並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八集) 腹有詩書氣...
    內容提要學習是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成的「金鑰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倡導並身體力行的重要習慣。本集《腹有詩書氣自華》從三個層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勸學」的思想:第一部分,從「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一典故切入,以「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為重點,闡發「為何學」的問題;第二部分,基於「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典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各種知識書籍和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等方面,闡發「學什麼」的問題;第三部分,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典故講起,以「學用結合
  • 感受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的分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他還曾告誡為官者「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錦上添花、花上壘花的虛功」。不要搞那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勞民傷財、吃力不討好的東西。
  • 這本書火了,翻開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故事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序言《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中寫道,「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抵達多遠的未來。理論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斕。所謂『本立而道生』,我們編寫《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中學習做好輿論工作的藝術,體悟故事背後的治國理政之道,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並不斷書寫更精彩的中國新故事。」
  • 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及歷史貢獻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思想;科學內涵;歷史貢獻  [中圖分類號] D24 [文獻標識碼] A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始終心懷人民,不忘貧困群眾,始終心系基層,抓緊扶貧工作,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深情地說:「回顧中國幾十年來減貧事業的歷程,我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
  • 「平語」近人——關於扶貧工作,習近平這樣說
    這是習近平常說的一句話。一直以來,習近平帶著一心為民的家國情懷,關心貧困地區的發展、貧困百姓的生活、扶貧工作的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天寒地凍的太行山區,到荒涼偏僻的隴西荒原;從巍峨險峭的大山深處,到透風漏雨的棚戶陋室,習近平多次到我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察真情、看真貧。
  •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這一年
    蔡家崖村第一書記   蔡家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和囑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