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的規劃是,打造以文化製造業、文化旅遊業、文化創意業、出版發行業、廣告會展業、影視演藝業等為主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形成一批文化名牌產品。
通訊員 張帆 駐紹興記者 程鵬宇
憑藉紡織立區,紡織產業佔到柯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如今的柯橋正通過文化產業「倍增創新」計劃再次釋放市場。
鋪在紡織上的文創產業是特色
柯橋的文創產業處處帶著紡織的影子,業內人士比喻柯橋紡織行業的跨界轉型:以前兩條腿都浸在染缸裡,現在一條腿往前邁了,還帶著染缸裡的水。
網上輕紡城,正是依託著傳統實體的紡織市場。「將現有輕紡城實體門市產品搬至網絡,藉助電商展示平臺與多渠道推廣模式,使門市經營戶獲得更廣泛的優質客源與更多訂單。在幾大B2B網站中,越來越多紡織行業商戶離不開我們的網上輕紡城。」浙江中國輕紡城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建軍介紹,畢其功於一役的網上輕紡城去年的收入突破了50億元,這一個項目就相當於杭州濱江區文創收入的12%。
紹興盛夏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其投資方原來是一家傳統紡織企業,現已將經營重心轉向文化產業,「我準備投資2.5個億在楊汛橋建一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及旅遊文化消費型綜合體。」盛夏影視董事長夏華君介紹,目前37.74畝老廠房已經拆除,綜合體項目準備上馬。
從染缸裡邁出來的文創產業,同時也帶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漣漪效益」正在染缸裡擴散開來。2013年柯橋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2041億元,同比增長4.1%,是柯橋區紡織業歷年來創造的最高產值。
文化產業增速連續5年超30%
紹興曾是全省第一大文化產品出口城市。但紹興的隱憂也恰藏於此。以文化製造業見長的紹興,如何拓展優勢?
柯橋對此的規劃是,打造以文化製造業、文化旅遊業、文化創意業、出版發行業、廣告會展業、影視演藝業等為主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形成一批文化名牌產品。
就目前看來,成效顯著。截至2013年底,柯橋區共有文化產業單位4495家,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超50億元,佔GDP比重達4.74%,從2009年至今,柯橋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30%。
有學者曾提出紹興文創企業是「散兵遊勇」,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就像散著的雜花,賣不出去,收集成花束就有人買了。」而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正是應策之舉。F5創意園(創意大廈)、科技園(科創大廈)、中國輕紡城創意園三大園區已於今年正式建成投運。到目前為止,三大園區共集聚企業265家。這些文創企業同時也為周邊企業帶來了75億元的銷售收入。
「未來肯定要進一步擴展內涵,要結合科技創新、工業設計、文化創意以及創意營銷,建設一個較為完善的創意產業鏈條。」柯橋區科技局副局長趙亦芳對文創產業的發展信心十足。
紹興底蘊促就
文化旅遊轉型升級
在柯橋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中,文化旅遊業是除創意紡織外另一項極具紹興特色的項目。柯南的鑑湖文化、柯橋和安昌的古鎮文化、齊賢的羊山文化、蘭亭的書法文化、漓渚的花木文化等躍然紙上。
柯橋區通過每年舉辦紹興虞舜文化旅遊節、安昌臘月風情節、浙江省(漓渚)蘭博會、稽東香榧旅遊節等品牌節會,不斷擴大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休閒旅遊產業帶。
2013年,柯橋區實現旅遊總收入121.77億元,同比增長21.49%;接待遊客1187.64萬人次,同比增長20.56%,其中境外遊客20.78萬人次,同比增長2.85%,開創了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柯橋範本」。
柯橋區還出臺扶持政策,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建立了民間手工藝協會,集聚發展民間手工藝產業,實現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和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仁昌記」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享譽海內外,塔牌紹興酒也已成為全國黃酒出口量最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