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園協同教育各項活動的開展對共同致力於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建園八年,我們一直把家園協同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做。在這幾年的探索中感受到,在方向一致、內容協調、方式互補的家園協同共育活動中,幼兒始終處在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中,從而大大減少了成長中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形成整個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和聯合作用,使整體功能大於幼兒園和家庭系統各個部分功能之和,而最終的落腳點都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即1+1>2。
一、明確了家園協同教育是幼兒園課程的需要和重要組成部分
基於幾年來的實踐,我們提出,形成對話性、互動性、合作性的師、幼、親和諧創生的課程文化氛圍和機制,是家園協同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建構了家園協同教育課程體系,將家園協同教育貫穿於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全過程中,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需要,家園雙方實現合作共育過程中幼兒是家園協同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幼兒在園獲得的行為習慣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伸、鞏固和發展;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行為習慣也能夠在幼兒園學習過程中得到運用、擴展和提升。
其次,家園協同教育有效的促進了幼兒的情緒發展,保持其良好的社會性,增強其自信心,擴大與朋友的交往面,學會一種參與生活的積極態度。
最後,家園協同教育有助於提高教師和幼兒園的自身素質和教育能力,可以密切教師—兒童—家長間的關係,帶動三者的共同成長和提高。
在家園協同教育課程的建構和實施中,不僅能整合併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教育資源,也能促使幼兒園與家庭間進行有效的合作互動,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做好幼兒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二、建構了家園協同教育課程的基本框架和策略
縱向上從孩子的入園前、入園初(小班)到入園後(中、大班)的各個階段,有目標的設置了各種系列活動。橫向上通過幾年來對家長工作職能、制度、流程、標準不斷的探索,形成家園聯繫、家園共育、家園共管三大模塊的家園協同工作機制和策略。
(一)明確各階段的遞進課程目標和措施
1.我們確立了入園前的階段目標為:「先入為主」。通過入園前家長問卷的了解、分析、家訪、預入園活動、新生家長見面會、家長手冊的發放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幼兒園先入為主的了解幼兒、家長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面資料;家長先入為主的了解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角色定位、家園協同教育內容和要求等,在了解的基礎上,有的放矢開展活動,讓家長從一入園就與幼兒園理念一致,行動一致,為家園共育開啟了良好的開端。
2.確立了入園初(小班)的階段目標是:「接受-參與-信服」。進入小班階段主要通過生活習慣線上宣講、體驗式家長會、班級家長活動組、親子運動會等形式,讓家長進一步了解、接受、家園共育、家園共管的形式和具體做法。
(1)學習與分享,提升家長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如小班的宣講學習,老師分享育兒理念,上傳習慣培養方法視頻,邀請有正確教育觀、兒童觀的家長分享育兒心得和方法;來轉變家長的育兒理念,統一習慣培養方法,用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習慣的養成不再是讓孩子做到什麼,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2)形成家長課程資源並建立班級家長活動組。發揮家長資源的積極效應,為課程實施做好支持。搜集、整理全園家長資源,在課程實施中每個年級可以依據主題需要,尋找到適宜的課程資源支持和運用,將家長資源有效的整合為課程的一部分,使家長資源效應最大化,初步形成課程實施中的家長資源保障。每班根據班級需求組建了活動組、紀錄組、資源組、教學組。根據不同家長的能力和興趣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和成長中。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直接參與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家園和諧關係的大環境。通過豐富的家園聯繫方式讓家長從接受-參與-信服逐步到主動、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中。
3.入園後(中、大班)的階段目標是:「支持-投身-構建家園學習共同體」。進入中大班階段,我們除了運用以上的各種形式外,更多的是確立了家長在課程實施中合作者的地位。
(1)嘗試讓家長參與課程實施中。以課程實施為主線,讓家園共育工作由常規式走向研修化。家長參與課程實施每個年齡有側重點切入和深入,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約談等形式讓每位家長熟知不同年齡段生活、運動、主題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引導家長從重視活動形式到關注、重視活動的內在價值、教育價值取向的專業化味道越來越濃。如體驗式家長會:帶領家長了解主題的核心價值、目標、幼兒園中課程實施,分組共同研討課程實施中家庭的支持及可以提供的課程資源。
(2)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通過半日觀摩、課程遊園體驗、觀摩學習活動的形式深入了解生活、運動、學習如何在一日生活中開展和滲透,對課程實施建立一個完整的連結和認識,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找到支持孩子成長更適宜的方法,最終形成課程實施家園同步。
(3)為滿足家長時間靈活機動、路徑多種多樣的合作模式,借用社團活動靈活、機動、開放、自主的特點,為家園協同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環境,使之成為我們課程資源和課程實施的依託與保障。如職業比較典型的爸爸、媽媽們組建了爸爸助教團、媽媽故事團、合唱團等社團,主要採用定期與不定期的形式,進入幼兒園,參與到我們的各項活動中,實現各盡所能、優勢互補、相互協作。
(4)每個班級成立家長讀書小組,依據家長需求選擇書目共讀,每月分享交流,提升家長教育理念和方法,並為家長找到更多科學的育兒方法,也為課程實施起到很好的助推力。
從剛開始的一部分參與,逐步擴展到讓大部分家長都能積極參與支持成為常態,不僅提高了透明度、美譽度,也為助推幼兒園保教質量不斷提高打開了另一扇窗。
(二)形成基本工作機制、策略,不斷創新協同方式
幾年來,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推進,初步建構家長的課程理念和意識,家園同步實施課程,相互補充和支持等三個方向開展家園教育協同課程及機制和策略,還在實踐中不斷的調整和創新。
1.不斷創新體驗式家長會。除了改革了一言堂式的家長會,讓家長在有意義的主題下參與遊戲、討論育兒話題的體驗式家長會形式外,我們更好注重體驗式家長的「含金量」,召開了以解決家長需求、以家長為主體、支持課程實施的體驗式家長會。如開會前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家長需求,根據需求確定家長會主題,並結合課程實施中發現的問題,確定討論話題;家長共同討論解決育兒中的問題,家長真正成為家長會的主角。
2.「無距離」的小組約談活動。為了能及時的關注到每位幼兒,老師根據幼兒實際情況或者家長的困惑,有計劃的進行小組約談,協商育兒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工作的細緻與專業性,提高了家長的信任度和理解度。
3.祖輩家長的學習與培訓。根據老人參與教育比較多,日常家庭中總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和老人出現意見的分歧,方法的不一致,針對這樣的現狀和問題,嘗試成立爺爺奶奶社團,開展祖輩家長的專題培訓,提高祖輩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意識,凝聚不同年齡層次家長的教育合力,逐步使家庭中每個成員教育理念、方法一致和同步,最終形成家園學習共同體。
4.提供有質量、生活化的1-3早教服務。作為鄂爾多斯市的早教示範園,自開辦以來共為200多名寶寶提供了早教服務,我們開設不同年齡段的早教班,並面對面給予家長適宜的育兒方法指導,在周邊社區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早教課程延伸到課後的各個家庭及所屬的社區中,發現在家庭生活中接觸到的所有人和事物都蘊藏著生活化的早教契機,探索著生活化的早教課程,給與家長們更多觸類旁通的思考,做到讓家長在享受和寶寶的親子同樂的時光的同時,提升了社區內家長的育兒理念。
八年中通過家園協同教育課程的構建,促使幼兒園和家庭基本形成了教育合力,實現功能互補、相互兼容,讓家長們意識到家庭和幼兒園是一車兩輪,幼兒園的事就是孩子的事,孩子的事就是家長的事,家長的事也是幼兒園的事。雙方是一個共同體,需要共同為了孩子的成長、幼兒園的發展而努力。
康巴什區第五幼兒園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