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紅皇后假說:物種演化競爭新規律

2021-02-08 生物通

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Indre Zliobaite和Mikael Fortelius,以及挪威的奧斯陸大學的Nils Christian Stenseth發表了題為「Reconciling taxon senescence with the Red Queen’s hypothesis」的文章,針對1973年的一個進化經典理論:「紅皇后假說」提出了新觀點。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11月29日)的Nature雜誌上。


紅皇后假說

生態上密切相關的物種的相互關聯進化叫做協進化或協同進化(coevolution)。協同進化的結果是相互適應(coadaptation)。物種之間形成非常複雜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除了物理的環境條件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外環境。在物理環境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物種之間的關係構成驅動進化的選擇壓。一個物種的任何進化改進可能構成對其他相關物種的競爭壓力,所以,即使物理環境不變,種間關係也可能推動進化。


在通常的環境下,物種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物種間的生態關係的牽製作用使得物種在其生存期間絕滅的風險相對恆定:後代與祖先,新物種與老物種絕滅的機會幾乎是相同的。這就是紅皇后假說所要解釋的現象。一個分類群的對數形式的生存曲線是線性的,絕滅概率是相對恆定的。


「紅皇后假說」是進化生物學家Leigh Van Valen根據愛麗絲奇遇記中的故事提出的,愛麗絲奇遇記裡的紅皇后說,「你必須不停的跑,才能讓你保持在原地,」也就是說在進化中,特別是協同進化中,大家都在一起進化,如果你速度慢,停止了下來,就會被淘汰。



新的解釋

這一理論可以解釋物種恆定滅絕風險定律,即一個分類群的滅絕可能性與其存在的時間長度沒有關係。但是這與許多化石記錄不符。因為根據化石記錄顯示,類群的豐度、多樣性或地理範圍在時間上呈「帽子」似的分布形態,也就是分類群通常在初始期比較匱乏,中間達到高峰,末期重新又匱乏。


對此Zliobaite等人提出,要理解不同演化驅動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得看一個種群在其演化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如果考慮一個分類群的擴張高峰,而不是最終的滅絕,那麼就能化解這個矛盾。


他們認為在某個物種高峰期限制它們的更可能是競爭相關因素,而限制其初始多樣化和最終滅絕的與隨機非生物效應的關係更大。這意味著在探究某個物種可能何時滅絕或是否可能滅絕時,應該考慮的不是其最終的衰退和滅絕,而是它是否度過了高峰期。


原文標題


Reconciling taxon senescence with the Red Queen’s hypothesis



相關焦點

  • 紅皇后假說
    所以今天我們要絮絮叨叨的這個理論,就是這句話的充分解釋而這個理論就是——紅皇后假說(PS:莎翁說的話就是不一樣,放哪裡都能裝x當引導語用)紅皇后假說是利·范·瓦倫1973年提出的(紅皇后的漫畫-上面寫著somthing all my say 什麼事兒都是我說的)估計跑步機的發明者,就是受紅皇后假說的啟發,太兇殘了。
  • 紅皇后假說對零售業的啟示
    在童話故事《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紅皇后對愛麗絲說,「在這個世界你必須盡力不停的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這句經典臺詞啟發了進化生物學家瓦倫,他於1973年借用紅皇后的回答提出了「紅皇后假說」:即在進化中,特別是協同進化中,大家都在一起進化並相互作用,如果你速度慢,停止了下來,就會被淘汰。
  • 紅皇后假說衝擊傳統生物學
    而紅皇后假說的立足點為生物自身的適應性,否定環境對於生物進化發展的決定作用。這是從根本上衝擊了達爾文《進化論》。其最初起源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進化學家範瓦倫於1973年根據《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對愛麗絲說"在這個過度中,必須不停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原地"提出的。
  • 蓋亞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嗎?
    而蓋亞假說卻認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層也類似與一個生物體,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這一假說至今仍會引發無數爭論。在本文中,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 W Ford Doolittle 會對蓋亞假說給出他的新見解,並試圖去描繪一種「達爾文式蓋亞」(Darwinise Gaia)——從多層級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講述競爭所帶來的廣泛的合作。
  • 科學家提出基因演化新假說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資源與疾病分子機理聯合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of CLEC4M Gene in th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的文章,提出CLEC4M基因VNTR區域的多態是在人類走出非洲之前形成的,現代人類這種多態的分布現狀是由人類遷移所造成的新觀點
  • 西湖大學甄瑩博士重新評估不同物種間適應性演化的差異
    此前的研究樣本和數據均針對已經在物種中固定的突變,如果說這些固定的突變是演化過程的「終點」和「結果」,那麼新突變則是一個「起點」。在逐步了解「終點」的同時,甄瑩博士開始思考,「終點」的不同是否與「起點」的不同相關。於是,甄瑩博士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新突變在不同物種中有什麼不同。
  • 《戀與製作人》evolver和紅皇后是什麼意思 專業術語名詞解釋
    導 讀 戀與製作人中幾個專有名詞很值得留意,Evol和紅皇后就是其中最出名的幾個。evolver是什麼意思?戀與製作人這個遊戲故事梗概劇情走向是怎樣的?
  • 紅皇后假說:未來的你在向你求救
    這世間的規律本就如此,哪有人可以在虛度年華之中坐享其成。沒有人想做弱者,你變強的方法只有學習知識。同齡人在發憤圖強的時候,你選擇了安逸度日,那就不要羨慕別人比你強大,比你優秀。你也許只是缺少一個像紅皇后一樣告訴你「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的人而已。你現在看到了這句話,就還不算晚。對於自然界的物種來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這意味著在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恐爪龍類,但它們最後完全消失在地質史的長河中。另一分支是手盜龍類,它們隨後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鳥類。不過,這兩類演化的中間物種都是具有牙齒的。很快,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類出現了,那就是1993年出土於中國遼寧北票的孔子鳥類(模式種為聖賢孔子鳥)。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 100多年過去了,為何達爾文的進化論仍是假說?
    18世紀初,達爾文乘坐著「小獵犬」號出海航行了5年的時間,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採集動植物樣本、地質勘測的過程中,達爾文意識到,地球上的生物是不斷進化而來的,所有的物種,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它們或許都來自少數的共同祖先,在漫長的時間裡經過不斷地演化,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模樣,人類也不例外。
  • 文化和基因共同演化
    成人乳糖消化能力的演化是「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的一個例子。生物學家提出「共同演化」這個概念來指代由兩個相互構成對方生存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物種所構成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一個物種的演化變遷會導致另一個物種相應的演化變動這會導致一種複雜的共同演化之舞,並且常常有著令人驚異的結果。
  • 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該研究基於Hox基因在軟體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達模式,提出了軟體動物身體模式發育演化新機制,為理解動物的演化機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軟體動物是除節肢動物外的第二大動物門類,也是種類最多的海洋動物類群。軟體動物如何發育演化出如此多樣的身體模式,是一個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問題。Hox基因是動物發育的關鍵基因,其沿身體前後軸表達(共線性),在多數動物中表達模式十分相似。然而,軟體動物Hox基因的表達模式非常多樣化,其中原因尚不清楚。本論文針對兩種演化關係較遠的軟體動物(笠貝和石鱉)的Hox基因開展了系統研究。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如果不是,不同的物種在這一能力上的表現有何差異?差異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差異能夠揭示什麼演化秘密?到底是複雜的社會塑造了這樣的能力,還是這樣的能力導致了複雜社會的產生?基於以上證據,我們可以推測心理理論的獲得可能與社會交互中的合作和競爭有關,由於生存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差異,某些物種內部的競爭更為關鍵,而另外一些物種內部的合作則更為關鍵,因此心理理論在不同情境下的差異就表現出來了。也有研究者批評上述研究缺乏生態效度,即實驗情境和黑猩猩等動物的真實生活場景相差太大。
  • 生存或者死亡的蓋亞假說:行星與生命互相塑造
    蓋亞假說的核心是對行星及其生命之間關係的洞察,新研究改變了我們對這一關係的理解,也影響著我們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的嘗試。在對地球生物圈進行整體研究時,馬古利斯和洛夫洛克意識到,地球生物圈具有生命的某些特性。它似乎會表現出「穩態」,即自我調節的體內平衡。地球的許多生命維持特徵都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穩定性。
  • 演化皆因緣:物理定律雖然根本,但偶然性才是物種進化的關鍵
    所以用「源」字來解釋人類的演化並不合適。除了男女結合能繁衍下一代這個基本規律之外,剩下的就不是科學定律能說清楚的了。所以不能按科學定律從目前的人類來反推人類明確的起源,就說明人類的演化,除了男女結合能傳宗接代這種必然因素之外,一定還包含著很多其它的偶然成分共同作用。這裡我找不到比「緣」字更合適解釋這種成因的字了。我自己對於「緣」字的理解,主要是來源於佛教。
  •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部分假說被首次證實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周建人、葉篤莊、方宗熙 譯本)中寫道:由於我把物種看作只是特性顯著而且界限分明的變種,所以我推想各地大屬的物種應比小屬的物種更常出現變種;因為,在許多密切近似物種(即同屬的物種)已經形成的地區,按照一般規律,應有許多變種即初期的物種正在形成。在許多大樹生長的地方,我們可以期望找到幼樹。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岡中學64屆校友舒德幹新譯的《物種起源》發布!
    林奈最傑出的貢獻是正確地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建立了沿用至今的人為分類體系,並完善了物種的雙名制命名法,將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儘管他是一個物種不變論者,但他的生物分類系統卻在客觀上啟發了後人探索自然生命的演化內涵。
  • 人類中年期的演化由來
    說起中年,大家從年齡上定義從40歲開始就進入中年了,開始衰退的身體,頑固保守的思想,對新事物的興趣逐漸變弱。「中年」在一般印象中,人生的大趨勢是走下坡路的。根據人類壽命研究認為,中年人的認知能力達到了人類認知的巔峰,恰恰是人生黃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