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你輕易地看懂一張地圖之前,
人類走過漫長的路,
開過無數的腦洞。
今天,解碼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圖例,你基本就能解讀一張地圖。
然而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地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是一個「善茬」,它分分鐘令人猶如置身汪洋大海,心中所想只有:
人類對地圖的需求,與對文字的需求同樣迫切,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在許多地域,地圖先於文字出現。馬紹爾群島便是其中之一。
馬紹爾海圖是一種木條海圖,它由棕櫚葉的主脈製作,再用本地生長的植物的纖維做成繩子,將其捆綁在一起。
所以,這些條條和塊塊,都是些啥?
原來,木條排列的方式指明了風浪的狀況,而非海流的狀況。
那些塊塊一般是貝殼,表示島嶼的位置。
這樣的海圖可以被帶上船,當航海者到達合適的區域時,會將船置於與這種圖形平行的方向之中,這有助於他們識別陸地的方向。他們甚至可以平躺在船中,感受海波的作用。
在與美國的「自由聯合」期間,馬紹爾曾發行一些特殊郵票,其中便可見馬紹爾海圖的蹤影:
地圖學的發展史上,阿拉伯人的貢獻無疑是數一數二的。他們在中世紀繪製了大量的世界地圖,但其中的許多,乍一看,根本不知道哪兒是哪兒,比如著名的伊德裡西繪製的帶狀世界地圖:
這都是個啥
原來,他們以麥加的方向——南邊為上,於是,整個地圖的方向,其實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簡而言之,倒過來看就對啦
那圖上一把把的「小傘」,又是幾個意思?
它們代表著傳說中的尼羅河源頭:月亮山
至於圖中更多的細節代表了什麼,摸一摸肚中的墨水,本君只能說: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了
地圖的一大要點,便是簡明易懂。
那麼地圖能有多簡單?
你沒有看錯,這是一個世界地圖。
圖上只有三大洲:亞洲、歐洲和非洲。
T代表將三大洲分開的水域,地中海分離歐洲與非洲,頓河將歐洲與亞洲分離,而尼羅河則是非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O則代表整個世界。
T-O 世界地圖在8到15世紀的歐洲都有流行使用。
託勒密的《地理學》在西方的航海時代曾起到極大的作用。15世紀時,他的手稿被翻譯成拉丁文,歐洲人開始依據其中的信息,製作出一系列的地圖抄本。其中有一幅長這樣:
怎麼地圖上還帶人物肖像畫了?
其實,他們是一群特殊的「吹風者」,在地圖中扮演著「方向標」的角色,每個吹風者代表著一個風向,共有12個(上圖左右兩邊還各有一個)。
古典時代的方向概念,還只有4個。這12個吹風者的出現,表明了當時風向方位概念的進一步細化。
港真,這種用人吹風來表示風向的方式,雖然腦洞有點大,但竟然有些可愛?
陸地與海洋如此不同,在地圖上必然也要有所表現。在絕大多數有顏色的地圖中,藍色代表海洋。在沒有顏色的地圖中,通常用線條明確勾勒出來的是陸地,剩下的就是海洋。
而在以農耕文明起家的中國,古代地圖中對海洋的描繪顯得十分特別,比如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
右邊有浪花狀的細密線條,越靠近大陸的地方,線條越密,這是啥?
是它!是它!就是它!
藉助文字、圖例,地圖可以蘊含大量的信息,令讀圖者應接不暇,典型者,如《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地圖長380.2cm,寬168.7cm,內容巨大。除了是一幅世界地圖外,還在邊角處附有天文圖,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字說明,包括九重天說明、天地儀說明、四行論 、晝長晝短說明、日月食說明、南北兩半球說明.
除此之外,各大洋的位置還繪製了帆船和鯨、鯊等海生動物,還繪陸上動物如犀牛、象、獅子、鴕鳥等,不過,這些陸上動物都在南極洲上.
地圖的繪製精細無比,就是隨便截取一部分,也已經有巨大的信息可以挖掘遼。
誇張點講,這一幅地圖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哇。
早期地圖因為在科學性上還不十分嚴謹,所以常常能在地圖上看到繪圖者的私心。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繪圖者的祖國一般都在世界中心,並且在圖上的面積比實際的面積大得誇張。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15世紀朝鮮人在中國地圖的基礎上繪製而成,地圖上可見從西歐到東亞的區域。
其中明顯可見的是中國處於宇宙中心的位置上,擁有著極大的國土面積。
而承擔了二次繪圖的朝鮮半島,在圖中也被明顯誇大。
這就是繪圖者的私心。
當然,這種私心在各國的地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乍一看,這些腦洞大開的地圖都是令人費解的存在。
可再細細解讀,便會發現,地圖不單純是地圖,而腦洞也不純粹只是腦洞。
藏在地圖背後的,是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文明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