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在晉江做電商生意,為了推廣產品,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花費15萬元做起金融消費貸款的業務代理。半年以後,張先生意識到這家貸款公司可能存在一些貓膩便希望停止代理,然而已經來不及,他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搭進去將近100萬元。張先生對此很懊悔,近日撥打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電話96339講述了這段經歷,希望其他人不要輕易踏上這種「賺錢」之路。
想多個賺錢渠道 投資15萬做代理
我在晉江做鞋子的電商生意,總體來說生意還可以。2016年6月左右,一位做POS機推銷的朋友來到我店裡,在和他閒聊的過程中,他說,他正在一個金融消費貸款APP上做業務代理,賺錢挺快的,畢竟現在生意不好做,能多一個賺錢的渠道也很不錯。
聽他這麼說,我便心動了,詳細詢問後得知,這個APP是由金融公司做的,專供有小額貸款需求的人使用。APP上有商城,有需要貸款的人註冊後需到商城消費,商城裡什麼東西都有,例如黃金、玉鐲、銀飾、電器、服裝等等,購物後會有客服人員進行評分,達到評分要求的便可以貸款。而投資做代理的,賺的就是客戶在商城裡的消費抽成。
我曾想,如果有能力購買商城裡的黃金、玉鐲等貴重物品,那又怎麼會需要貸款呢?帶著這個疑問,我特地諮詢了這家金融公司的工作人員,還專門去了一趟位於廣州的這家金融公司。這家公司的面積好幾百平方米,有二十幾個工作人員。當我提出疑問時,工作人員稱,如果沒有能力購買,又怎麼有能力還債?我被工作人員說服了,當場便支付15萬元,拿下業務代理。
數十人註冊APP 半年後發現問題
由於我做的是電商,認識的人比較多,客戶範圍也很廣,如果碰到有貸款需求的,我就會推薦他們註冊這個APP,通過這個渠道來貸款。在這些客戶裡,有不少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在銀行申請貸款,因此這個渠道對於他們來說也很便利。在代理期間,有三四十個人通過我註冊了這個APP。
到2016年12月,我才發現,其實這個APP是有問題的,之所以可以發現,是有個客戶來到店裡找我「算帳」。這個客戶剛開始使用這個貸款軟體時,只在商城消費了一兩萬元,便拿到了10萬元的貸款。當他再次購買商城的物品,甚至已經花了8萬元,想要再申請貸款時,評分卻一直沒有增加,貸款也就無法申請。這也就意味著,他在商城裡花的錢打水漂了。
與此同時我發現,我的消費抽成也沒有到帳。以前,當客戶在商城裡消費時,我會有消費抽成,比如客戶如果消費8000元,我就可以有300多元的抽成。或者是有客戶註冊並使用APP,我也可以賺100元的抽成。可是12月的時候,我介紹的一些客戶曾經消費過,而我根本沒有再收到抽成。
並非存心坑客戶 前後賠了近百萬
其實我並不想要欺騙我的客戶,我也只是想多賺錢而已,而且當時也想著,如果代理做得好,我還可以把我的鞋子放到商城裡去賣,拓寬銷售渠道。因此,當我意識到這款貸款APP有問題之後,我就開始找其他認識的代理人商議,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就在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大家也是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發現APP存在問題,也都在討論這個事情。
經過討論,大家發現這家金融公司註冊使用的是虛假的地址和法人代表,公司的執照顯示的是在深圳申請,可是公司辦公地址卻在廣州。事發之後,我又去了一趟廣州,可是負責人已經不見蹤影。當我再登錄這個APP時,已經無法登錄。
那個時候,我在這個APP上也就賺了大概一兩萬元。這兩三年來,我的客戶們陸陸續續到我的公司找我,要我賠錢。有的客戶每天都來,來了以後就坐在店裡,反反覆覆地說本來就是沒錢才要貸款的,現在欠更多錢了;有的客戶會威脅我,如果再不給他錢,他就要去跳河;有的女客戶甚至說,沒錢養不起孩子,要把孩子送到我家給我養等等。幾乎每天都有人上門,我也是做生意的人,經受不住他們這樣「鬧」,也覺得他們確實是挺難的,因此,能賠他們的我就都賠了。至2019年12底,我為此已經賠償了近百萬元。我都不知道該找誰說理,該到哪裡討說法。我後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石偉琴 整理 洪志雄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