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起名生僻,筆畫最多的有103筆,難道這就叫有文化?
取名字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也是要陪伴一生的文化符號。提起好聽的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民國大師的名字,比如林徽因、沈從文、陳寅恪、梁思成等名字,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很有文化。然而,現在的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明擺著就是讓孩子不舒服,起一個名字筆畫最多的竟然有103筆。小學生起名生僻,已經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難道這就叫有文化?
其實,現在人很容易把名與字跟搞混。在傳統文化中,名就是名,字就是字,二者是區分開來的。就拿範曾這個名字來說,顧名思義曾就是名,而範曾的字則是十翼。在中國古代,叫人家的名那是很不禮貌的,一般都是正式場合才叫人家的名字,私底下都是叫人家的字。比如雍正朝名臣張廷玉,雍正私底下裡叫人家的字衡臣。這一下子距離就拉近了,遠非直接叫庭玉那麼親切。現在的人沒大沒小,直呼其名反而沒了規矩,看來在文化行進過程中也丟失了一部分文化。
回歸到現在人起名字,為了體現自己有文化往往容易走極端,要麼爛大街,要麼生僻的令人噴飯。前者爛大街的名字,估計大家深有體會。以小學生名字中最常見的「子涵」,估計在班裡吆喝一聲,齊刷刷的能站起來不少。除此之外,子昂、俊熙、紫萱等名字爛大街的程度,基本上可以與張偉、李明等相媲美。以至於現在給孩子取名字,這名字中不子什麼,就好像沒法見人似的。
除了名字很容易爛大街,最容易讓人反感的就是生僻字。一般來說,有的人名字取一個生僻字也會顯得很有文化。比如取一個什麼曌,估計真會有人誇你這名字起得有水平,可要是來一個生僻字「禤靐龘」,足足有103筆畫,這就不叫有文化了,這叫實力坑孩子。如此多的筆畫,估計密密麻麻的筆畫會讓人感到頭皮發麻。以至於網上有這樣的段子,一個孩子考試交了白卷,名字寫得沒完沒了最後還急苦了,真是令人噴飯的「禤靐龘」。
其實,名字取得生僻,這不叫有文化,相反跟有文化不沾邊。估計取名字的人根本不知道文化究竟是什麼?文化的根本用途就是為了傳播,倘若生僻的沒邊沒沿就談不上文化傳播了,可以理解為文化扼殺。真正有文化的人,給孩子取名字都比較有水平,甚至有時候會很隨意。比如魯迅的孩子周海嬰,名字寓意就是生於上海的嬰兒。再比如馬未都這個名字,每一個字都很簡單,可你讀起來確實是朗朗上口,深深地為人家讚一個,這就叫有水平。
曾幾何時,我國的名字文化博大精深,可現在的名字要麼爛大街,要麼生僻的令人頭皮發麻。此二者本質上都不叫有文化,至於取個名字都能有103筆畫,這更不叫有文化。我們應該清晰地看到,現在的取名文化實質上在倒退。我們有過諸葛亮、周瑜、林黛玉等通俗易懂而富有文化的名字,也有張偉、子涵、子昂等爛大街的名字,究竟是文化的倒退還是另有其他?這個問題確實是令人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