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王女士,近半年來月經來潮總是感覺痛不欲生,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以為痛經就是忍忍過了去了,痛的實在厲害了就忍不住吃一粒止痛藥,結果痛經非但沒有好轉,到最後甚至吃了止痛藥還是疼得厲害,甚至連肛門部位都會出現疼痛的情況,實在沒有辦法了,在好友的陪同下,王女士去了醫院,經過多種檢查才發現,原來她患上了子宮內膜異位症。
原來王女士的情況是因為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才導致的疼痛,但由於王女士認為痛經是大多數女性的正常現象,所以忍一忍就過了,導致病情持續進展,終於侵犯到了肛門部位,出現了肛門的疼痛這才就診。
如何分辨女性的痛經是否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我國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痛經。但這時候有人會問了,都是痛經,怎麼知道自己的痛經是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呢?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痛經是哪一種方式?
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指的是患者沒有明確的病理性疾病造成痛經,這類女性可能從來月經初潮半年到一年就可能出現痛經,每次月經來臨,腹部或者下腹部就會有痙攣性的疼痛,可能還會伴有腰酸等其他不適。這種疼痛一般來講,在經期持續時間較短,基本上2-3天左右,而且疼痛的感覺較輕;而繼發性痛經就不一樣了,可能是各種疾病的影響,比如盆腔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等,而且這種疼痛會伴隨著整個經期,甚至在經期結束後還會持續疼痛。
所以,根據以上的情況,我們能看出來,如果女性能夠區分好痛經是原發還是繼發就能夠提前發現疾病,儘早就醫治療。但對於痛經的類型有六成女性不了解,這導致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後,多數女性還是選擇忍耐或者吃止痛藥。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女性有什麼危害?
子宮內膜異位症名字看起來複雜,但簡單的說就是子宮內膜跑到子宮外面生長了,不過不要擔心,這種疾病不是惡性腫瘤或者癌症,是良性的,雖然威脅不到女性的生命,但會導致女性不孕,此外還會有各種疼痛,比如痛經、骨盆腔疼痛,也有可能影響到夫妻的親密行為。根據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數為中青年的育齡婦女,年齡段注意集中在25歲-45歲之間,發病率大約在10%左右,這麼看得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危害還是不小的。
女性月經異常,出現痛經、情緒差,應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女性朋友如果出現月經異常,並且有痛經的症狀,千萬要當心!身邊有30多歲的職業女性長期經期紊亂,一年前出現嚴重痛經及月經量大,夜晚經常睡不好,甚至情緒不穩常與丈夫爭吵,差點離婚。後來去就醫檢查,婦產科醫生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成因複雜,醫學界公認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經血逆流至子宮以外的部位,比如卵巢、輸卵管、大腸或子宮直腸間的凹陷處,進而引起痛經、骨盆腔疼痛、肛門痛等等,這些疼痛如影隨形,讓患者痛苦不堪,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影響巨大。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與治療
根據國內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對於痛經的處理,排在第一位的則是通過物理性治療,比如喝熱水、用暖寶寶、熱敷等等,這就是網絡上經常調侃「多喝熱水」的由來,而第二位的是女性自己服用止痛藥來緩解。不過,對於解熱鎮痛藥來說,這類藥物容易導致胃腸不適,可能會出現比如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情況,甚至可能會導致胃潰瘍,胃腸出血。所以一旦服用止痛藥沒有效果,甚至出現胃腸疾病,那麼就說明自身的痛經更多可能是繼發性的,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就需要查找病因。
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一般是通過超聲波以及骨盆腔的檢查確診,不過如果是未婚女性應該提前告知醫生,避免採用經陰道的超聲波或者檢查。
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治療主要分為手術及藥物保守治療兩種,如果患者病情較輕,而且不願意進行手術,可以先進行藥物保守治療,一般除了止痛藥物外,可能還需要加入抑制卵巢功能的藥物,比如口服的避孕藥、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這些藥物可以減少體內雌激素,抑制卵巢合成激素等效果,從而達到緩解病情發展的作用。不過這些藥物也會有各種副作用,比如長胖、骨質疏鬆、更年期提前等;手術則是切除病變部位,讓女性恢復正常,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一般進行較保守的手術方式,如果進行根治手術,則會喪失生育能力。
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容易復發,如果單純進行普通手術,術後未通過藥物進行長期治療,兩年內有20%的復發率。所以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要有長期治療的觀念,做好定期跟蹤,一般在3-6個月進行相關檢查,這有助於控制疾病、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