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社會工作者被習總書記肯定,心理諮詢師呢?」推送後。
很多諮詢師同行紛紛留言吐槽。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幾位諮詢師的精彩發言。
院長:
第一,諮詢師隊伍亂,起碼現階段的很亂,亂到根本稱不上是一個行業,良莠不齊,山頭林立,有點資歷名氣就到處開班收徒。
第二,不接地氣,來訪者找諮詢師,先看簡歷,大多諮詢師的簡歷裡,除了學歷專業諮詢時長擅長方向之外,餘下的那些東西,比如某某長程課程第幾期、中X班第幾期等,幾個普通來訪者能看懂,臨了臨了,不還是聽朋友介紹、網上搜看誰比較有名或者聽不靠譜的機構忽悠嗎。有的獨立執業的,躲的那個深的,不是同學朋友都找不到,案例全靠身邊人介紹,自己倒是養活自己了。懂行的永遠只會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罵罵咧咧,從來沒有人站到圈外去表態去發聲,都在等別人去做,良幣不作為,就別怪劣幣把你驅逐,這年頭又沒幾個人懂得分辨良幣劣幣。
第三,貴,哪怕我再知道它貴的有多值,對大部分打份工拿點薪水的人們,它就是貴。都說諮詢師學習成本高、成長成本高,課程貴、督導貴,那為什麼這些成本不能想辦法降下來?所謂行業,是個生態,又不是獨獨諮詢師這群個體的事情。
以上三點,在很多諮詢師眼中都是正常現象,而且這個行業就應該是這樣的。若如此,心理諮詢就註定了是中產以上的人才用得起的東西。哪怕我們覺得它再有必要再有價值,它也是大眾眼中只可遠觀的奢侈品。
子非犀:
心理諮詢有爸爸,是哲學,然而爸爸比我們還慘!
Ellen:
我是社會工作者,也是三級心理諮詢師,習主席在心理疏導方面始終把社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這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
一來心理諮詢、疏導、測評專業性強,很多心理行業人員也不一定做的好,更別提每天從事行政、打雜工作,沒經歷任何培訓和實踐的社會工作者。
二來,兩三年前社區就安置了心理疏導的桌牌,同時還有父母課堂、青少年活動、老年人居家拖養、婦女之家、離退休活動室、軍人慰問等幾十個牌子,哪個調口來了就放哪些牌子,輪流上崗,當然各調口來了也只是查查牌子。
今年社區又增加了一個屋子作為專門的心理諮詢室,還有沙發、桌子、筆和本。不誇張的說,真的和審問室差不多,屋內沒有陽光,燈光昏暗,一進屋就感到沉悶陰森,沙發是深灰色的大長條,沒有另一個沙發自然也不存在諮詢中需要的角度,桌子是黑紅拼接的。想必誰進來都比原先更沮喪更抑鬱。
社工對居民不存在心理疏導,社工被街裡剝削的叫苦不迭,工資也少的可憐,整天怨聲載道。工作輕鬆點的時候,會聽居民說說自己的苦楚(很多也是為了將來獲得更多的救助),聊表安慰,工作繁重的時候就快點將他們請走,大多數接待的時候也只關心把事周旋好別因為居民讓上面降罪。
社工心理疏導?不存在的,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吧!
安喬:
習主席提到的肯定三大群體的作用毋庸置疑,社工群體義工志願者接觸過的人應該知道,的確不容易,但這並不能理解為對心理諮詢行業從業人員的否定,我指的是心理諮詢從業人員,不是僅有一紙頭銜的心理諮詢師,就連註冊系統也只有註冊助理心理師和註冊心理師,註冊督導師,也都沒有諮詢二字,為什麼現在不提心理諮詢了,他介於治療和教育之間的確有些尷尬,國內連很多情感機構和培訓機構從業人員,也稱諮詢師,有的直接情感心理諮詢師,魚龍混雜,而且在國外因為入行門檻高,有相對比較成熟規範的行業和立法,並沒有區分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還是期盼心理諮詢師能在行業中有明確位置,提高要求吸收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入行,給予相應的資質轉為心理治療師。說到疫情期間,心理諮詢師貢獻是肯定有的,但是這個群體因為沒有確定的位置和魚龍混雜的人群,尚難規範,因此,大家還是把眼光放在諮詢工作中,強調倫理和諮詢規範,多為行業做貢獻,其他的也不可強求了。
鄭淑:
心理諮詢本就是獨立的工作,特別是在中國的政體之下,不該奢望政府買單,政府的醫保只能用於重性精神疾病、學校心理輔導或者社區的社會工作,目前的形勢下,真正的心理諮詢還是只能為富人服務。
另外,個人感覺,奢望政府買單的諮詢師有點像仰著頭等奶喝的寶寶,發展自身、讓自己有獨立營業的能力才是解決之道,而不是抱怨政府不給奶喝。
Mindy:
我去社工機構做過心理諮詢師,他就是讓我幹社工的活,我還學會了維修、會計、開車等等,唯獨忘了心理諮詢。整個社工機構是人治,碰到一些不懂還喜歡官威的領導搞死你,活的比996還不如,他要你007,隨時有各種理由扣工資。
真不專業的,我當時人家說你真好去幫助人,我說我活得比你還慘,誰來幫助我,誰來?
懷仁心理:
諮詢職業需要立足國情,更多深入社會大眾,全面更好的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才有希望立足和發展。這就要大眾化普通化,而不是榮格他們那樣的貴族化。督導培訓別暴利也別神奇,諮詢費大幅降低,諮詢量大幅提升,需要真正有理想情懷的旗幟和帶頭人。
龍行天下:
最高領導人不可能全部點,註定只點幾個最突出、貢獻最大的和緊迫的(❁´ω`❁)。實事求是的講,雖然疫情過後,各種熱線和培訓林立,主力是醫院派和學院派的(負責人及督導),大部分只有證沒經驗的心理諮詢師最多就是接線員,實事求是講也沒有太大的貢獻,最多就有些苦勞吧,真正去心理援助或者危機幹預,大部分持證諮詢師是沒有或者欠缺勝任力的。就連醫院派趙旭東、劉中民主編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都很少提及心理諮詢師。進一步講,當前國內包括醫院派和學院派兩大主流在內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隊伍,在此次疫情應對中發揮了多大作用呢,大多數是在掙表現、刷存在感,大家心理有數吧,充其量很多都是裝點門面的配盤而已,華而不實,任重道遠。
Aqua:
心理諮詢師以社工身份考社工證來做諮詢也是一條路。目前開放的職業資格裡面包含了心理諮詢職責的據我所知只有社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證和健康管理師了。心理治療師是職稱證,好像還有個心理健康輔導師之類的是輔導員用的一個培訓證明。話說回來社工在國外也是心理治療團隊裡重要的一員,很多地方都是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和治療師,社工組成一個團隊,所以我覺得社工和心理諮詢師角色也不是互斥的。最後,猜測一下也有可能未來社工裡面會分不同專業方向,像日本的社工是社會福祉士,但它同時還有平行的精神保健福祉士和其他介護的等等。精神保健福祉士就和日本的臨床心理士能負責的諮詢比較接近了。
無因的反抗:
恐怕在習主席的眼裡社工=社區工作者,而不是我們認為的社工。
FisherZ:
心理諮詢這個行業迫切需要規範,也一直在期待相關部門的行動。「社工」這個詞條給大眾的印象比「心理諮詢師」接地氣,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老一輩人,很可能無法理解,甚至部分人是帶有偏見的。但是事實就是,現當代人,生活水平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時精神壓力也隨之上升。今年是2020年,計劃裡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年。現今社會的發展,矛盾在於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與經濟生產關係之間。心理健康意識是現當代人應該提高的。但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的亂象加之外界的一些誤解和偏見,使得真正重要的東西得不到重視。我相信會有這樣一批人,能夠勇敢的站出來,利用自己專業的技能,為心理諮詢這個行業正名。當然,任重而道遠。
老時在2020:
心理諮詢師一直堅持中立客觀,為來訪者負責。這其實不是執政需要的。執政需要為社會的和諧負責。心理諮詢師的倫理學越好,對政府來說越不好用。學校裡的諮詢師身上就能看出這樣的問題來。
Coolove:
社工有社區這個親媽,有辦事處這個姥姥。
而我們心理諮詢師,沒有爸爸。
五十四塊七:
心理諮詢師要麼不屑宣傳,要麼覺得宣傳掉價,要麼就是被罵。因為不宣傳,所以周圍人都覺得心理諮詢師很神秘,高端大氣上檔次。手機經常給我推薦心理諮詢師考試的廣告,都是什麼起點低、收入高、被人尊敬,然而都看不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