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一位名為「Hardwell-is-life」的網友在微博發帖稱,自己在考研面試中遭受到性別歧視,直指清華大學招人不公。
事件的主角——潘越是北京郵電大學19級畢業生,報考的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能與核技術工程(專碩)研究生。
當她得知以本專業初試筆試第一名376分進入複試時,內心不無激動和感恩。本以為已經一腳踏入清華大學的大門,可複試的結果給了她沉重的打擊。
初試發揮良好的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面試成績只有60分,這也導致了她最終落選。
潘越稱,面試中除自己外,其餘13名考生全是男性,她不得不質疑這其中不乏性別歧視的因素。
該微博立刻引起了網友的討論和熱議,事件持續發酵,「清華大學招生疑性別歧視」成功挺上了熱搜。
直至晚上7點,該女生發文致歉,稱自己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並對之前不負責任的發言感到愧疚。
她在文中提到,「面試不像考試,A就是A,B就是B,怪我揣測錯了老師注重的學生品質,努力錯了方向。」
我同樣是通過考研踏入清華大學校門的女生,深刻地理解和懂得從決定報考的那一刻起,所承受的來自自身和外界的壓力。
為了能在考研大軍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每天的複習時間平均在十到十二小時,除去吃飯、睡覺外,沒有任何娛樂和放鬆可言。
雖說努力就會有回報,但對於全國排名第一的學校目標而言,比你優秀、比你努力的競爭者散落在你看不到的角落裡。
我們那一年,進入複試名單的一共有十一個人(包括我在內共三名女生),而錄取名額只有五位。
因為清華大學很注重人才的選拔和新生的培養,所以參加面試的導師基本都是本專業的學術大牛。
英文的自我介紹、基本情況了解、專業知識水平和所參與的科研項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準備,但更多考察的是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平日積累的專業素養。
最後,錄取的五個人中只有我一個女生,當然其他落選的競爭對手同樣很優秀。
我很慶幸,學術大牛們的提問讓我認清了自己和清華還有一定的差距,也很感恩自己,奮力求取了一個在夢寐已久的學術殿堂自在遨遊的機會。
進入學校後,周圍的同學都很努力、很務實、很優秀。
我才真正理解了「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百倍」是怎樣的滋味和體驗。
在原來的985院校,因聰明度和勤奮度拔尖而沾沾自喜的我才明白坐井觀天、固步自封是多麼的可笑。
一直在校園中被保護得很好,被家長、親友嘖嘖稱讚的我們,很難擺脫「我很棒、我很優秀、我不成功誰成功」的優越感。
即使失敗赤裸裸、響噹噹地降臨到頭上,我們還是不能甚至不願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更不敢承認自己的努力不足。
在當今這個時代,很多年輕人毀在了自我感覺良好。
自認為高人一等、牛氣沖天,自認為比別人都努力都優秀,卻不知早已被競爭者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和明確的定位並沒有那麼難,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社會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坦然地面對失敗和挫折,為自己拼得一番廣闊的天地。
承認自己不夠優秀,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